文 | 文正軒文化
圖 | 不二
又將近歲末,我想人類起初應該是為了掌握農作物的生長與天時之間的關係,才設置出時間演算的概念的吧。
四季輪轉,周而復始,一直推著你走,不可悖離。人到底該索求什麼,生活的答案又各有不同。往日不可追念,只是留有遺憾,還是偶爾會去喟嘆。那是無可厚非的吧,「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無妨,喝茶去。
茶事並非禪苑清規,更多的是茶人以茶作為俯仰天地間的依歸。
如果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那就從喵小姐那裡拾取一點溫存。
書裡說孤處則可以檢藏內在,梳理生命。
澀是茶的初味,回甘是茶對品鑑者的獎勵。
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
飲真茹強,蓄素守中。
茶 , 點 。
好茶常有淡淡的苦味,苦味中總是透著較深的清香。人生常常如美中含苦,難以有十全十美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能有一二如意事,便也足矣。不如意,便是生活的苦味。
茶,亦喜歡人對它格外尊重、格外親暱。我以前本不愛喝茶,那種工廠機械技術性生產出來的茶,難以引領我進入茶道,品出茶之真味。偶然有一次,陪一位朋友去深山老林中他家一親戚家做客、買茶,他家的女主人特地親手炒新茶,熱情洋溢地招待客人。她將新茶放在鍋中,慢慢地用手揉搓,似在對那些新茶進行親暱的按摩。那次,我喝的是純手工炒制的新茶,第一次讓我品嘗到了茶中的那種清新、爽口、溫潤、味長、香醇的味道,頓覺通體舒泰,心曠神怡。
茶中的美味,原來如此動人。從此,我深深地愛上了品茶。不管是手工茶,還是工廠機器製造的茶,我都喜歡細細地從其中品味出那一種滋潤身心、怡養性情的真味,那真味一定深藏其中,如大山深處的風景,需要一步步,淺斟慢飲地往深處走,奇美風景就在那萬綠叢中閃現出來,給人驚喜,給人愉悅。然而,一路風景皆美的還是手工茶,茶喜歡人對它的尊重、關愛、熱情、親暱,便一路打開了它風景的柵欄,美味的綿長,不再遮遮掩掩,原來世間萬事萬物,都要如手工茶一樣,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相互體諒、相互協作的關係,方可達成和諧至美的境界。
品茶如同品生活,品生活如同品茶,皆要學會從苦中品出甘美。《金陵瑣事》中說:「凡茶葉肥厚的,味道很甜但不香;茶葉瘦小的顯苦澀的則香。」可見世間萬物,濃縮的方是精華,醜陋的常有內秀,苦難中藏有幸福。《茶經》中也說:「啜苦咽甘,茶也。」懂人生者,不畏人生的悽風苦雨,雨後有彩虹奇景,苦後有幸福來敲門,苦是幸福的前奏,苦是幸福的通道,苦中自得其樂,苦中長志氣,增精神,練本領,出類拔萃日,成功來報喜,心香勝萬香,福在其中淌。那時方懂一句話說得真好:「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豔,卻不知它當初的芽,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苦中有甘是暗味。苦盡甘來是真味。好茶總是先澀後香,人生總是苦中藏樂。先甜者,往往後苦,先苦者往往後甜。富不過三代,與茶之道也有想通之處。富一代歷盡千辛萬苦,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練就了過人的機智敏感,方可在錯綜複雜的社會浪潮中趨吉避兇。因為來之不易,所以萬般珍惜。有些富二代、富三代,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因為他們坐享其成、不願吃苦,沒有在苦的煎熬中練就真本事,又不懂珍惜,故守不住富一代的財富,終是大浪淘沙,財富散盡。
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細細品茶,神清氣爽,返璞歸真,超凡脫俗,漸入佳境,可以通神,而窮宇宙之理。
點擊閱讀原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