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季札公徐墓掛劍的事跡,略知吳族文化的人都比較熟悉,季札掛劍的遺蹟,後人也修建了至少五處。當年季札公將吳國千金之寶劍掛於徐墓之旁的松樹之上,慨然而去,後來這支劍到了哪裡,史無記載。
現在,吳季子劍今藏於山西晉中榆社縣的化石博物館,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吳季子劍,也是榆社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大家對榆社縣這個知名度不高的縣城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山西平遙縣與左權縣,大家應該有所耳聞,平遙是山西著名古城,財力雄厚而且橫跨明清兩朝的山西錢莊之所在,而左權縣是八路軍總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陣亡的地方。榆社縣就在平遙縣與左權縣之間。這裡在太行山西麓,屬於黃土高原。
1985年8月,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的縣城東北三角坪的一個磚瓦廠,出土了一把吳季子劍,讓世人終於可以一見季札佩劍之真容。後經專家鑑定,它是目前全國銘文最多的春秋時期青銅劍,而且是一把吳國的王侯級佩劍,更是全國唯一的一把吳季子劍。季子劍保存較完整,鋒刃銳利,柳葉形劍身。中起脊,斷面呈扁菱形,菱形窄格。柄兩端呈喇叭形,圓首。
劍身後半部一面有兩行24字銘文,有專家釋為:工吳王姑發訾謁之弟季子肵(qi)扃(jiong)後餘厥吉金甸曰其元用劍」。銘文大意為:吳王諸樊得了疾病,請告弟弟季子,為他祈禱福祥,求得永貞,免去災難,行肵之禮並設扃後,製作了這把劍,甸人讀祈辭說,這是他的元用劍。
曹錦炎在《東南文化》發表的《吳季子劍銘文考釋》一文指出:劍身有銘文2行24字:「工䱷王姑發聑反之弟季子者尚受餘厥司金以作其元用劍」。其中,「工䱷王」即「勾吳王」。「姑發聑反」即諸樊,經各家考證已成定論。郭沫若認為是「四字合為諸樊」,比如服虔認為:「吳蠻夷言多發聲,數語共成一言。」馬崧良子認為「姑發」是吳王室的氏,「聑反」即諸樊。也有人認為「諸樊」原是任意截取其中兩字而成。其中「聑」在銘文中寫作:上部是「耳凡耳」,下部是「舌」。「者尚」,《吳季子劍銘文考釋》中提出:者字殘存下半,是否者字存疑。同時又認為,季子是身份,者尚是人名,並認為「者尚」正是季札之名。「受餘厥司金」中,「餘厥司」指下屬;金,此處指銅。元用,元者善業,用為器用。「元用」一次為兵器銘文之襲用語,如諸樊劍的「自作元用」;夫差劍的「自作其元用」。
綜上所述,劍銘的大意是說:吳王諸樊的弟弟季子者尚接受了下屬的獻銅,用來做了自己的「元用」劍。
季子劍為何從中原徐國輾轉至高土高原太行山麓?如果將寶劍的經歷還原,必將是一段不朽的傳奇。
季子與孔子齊名,被稱作「南季北孔」,被稱為儒家前驅 ,江南人文始祖,日本學者眼中的「君子中之君子」,在漢代,有人將他與晉國叔向、鄭國子產、齊國晏嬰列為「春秋四賢」,他居「四賢」之首。在唐代,良相狄仁傑毀江南淫祠,卻保留了他和夏禹、泰伯、伍員的祠堂;
在中國文化中,有關季子的成語有:季札掛劍、秋風過耳、泱泱大風、自鄶以下、嘆為觀止、一見如故、禮尚往來、燕巢於幕、披裘負薪。
在吳氏文化中,季子也是一位三讓王。歷史上,為爭王位,兄弟之間的血腥殺戮如同家常便飯,而季札三次讓王位,顯示出季子英明的政治決策,以及人性的光輝和道德的力量。
李白曾作詩讚曰:
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
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
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
懦夫感達節,壯士激青衿。
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
斯人無良朋,豈有青雲望?
臨財不苟取,推分固辭讓。
後世稱其賢,英風邈難尚。
論交但若此,友道孰雲喪?
多君騁逸藻,掩映當時人。
舒文振頹波,秉德冠彝倫。
卜居乃此地,共井為比鄰。
清琴弄雲月,美酒娛冬春。
薄德中見捐,忽之如遺金。
英豪未豹變,自古多艱辛。
他人縱以疏,君意宜獨親。
奈何成離居,相去復幾許?
飄風吹雲霓,蔽目不得語。
投珠冀有報,按劍恐相拒。
所思採芳蘭,欲贈隔荊渚。
沉憂心若醉,積恨淚如雨。
願假東壁輝,餘光照貧女。
季子之劍出現在三晉大地,季子本人與晉國也很有緣。
《史記·晉世家》載:「晉平公十四年,吳延陵季子使聘於晉」。當時,吳國和晉國、魯國的關係最好。季札出使晉國時,認真觀察晉國的政治形勢,敏銳地看出大夫趙文子、韓宣子和魏獻子是晉國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認為這三個人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晉國的未來就掌握在這三個人手中。他對身邊的人說:「晉國的政權恐怕要歸屬這三家大夫吧!」季札對晉國的貴族叔向很看重,認為他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季札斷定晉國數年後就會發生動亂,他很為叔向擔心。季札將要離開晉國時,對叔向進行了誠懇的勸告:「晉國的國君生活太過奢侈,而晉國有很多有才能的大臣,這些大臣又都很富有。我認為晉國的政權必將歸屬於趙文子、韓宣子和魏獻子三個家族。先生您為人剛直,希望您一定要慎重思考如何免於災禍。」叔向點頭稱是,但他已無力阻止晉國六卿的壯大和專權。
叔向名為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發音為西),字叔向(一作叔響,又字叔譽),又稱叔肸;因食邑在楊(今山西洪洞東南),又稱楊肸。是中國第六大姓---楊氏的始祖。叔向與鄭國的子產、齊國的晏嬰齊名。在哲學上,叔向強調退讓、務德,反對爭先、聚斂,認為柔能勝剛,這與季札有相通處,與老子的觀點也有相通之處。在行政上,叔向主張教化為主、刑法為輔。叔向為人正直,曾經在斷案的時候,不偏袒其弟,被孔子稱讚為「古之遺直」。
晉國的發展一如季札的觀察。季札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對晉國未來的政治局勢能作出準確預判,顯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
德行高盛,重劍無鋒,一顆仁心的季札,享年93歲,可謂「仁者壽」。
季子去世三年後,吳國滅亡,季札的後代從吳國向外繁衍開來。山西大同天鎮縣城北60裡處,有一個與內蒙、河北交界的小鎮。這個「雞鳴三省」小鎮----新平堡,曾經是一個縣,一個叫「延陵」的縣。延陵,即延陵季子也。吳國被滅後,季札後代的一支,順著季札曾經的腳步,一路北上,來到晉地,選擇偏遠的新平堡一帶,開始了平靜的生活。這季子後裔到這裡來定居,應該與晉吳兩國曾經的友好關係,以及季札當年出使晉國建立的良好人脈不無關係。
在新平堡的季札後裔中,有一位,名有延陵生,又作延陵正,載於史籍。
晉國六卿之一的趙襄子接替父位後,殺姐夫代王,將代國劃歸趙氏版圖,並廣納賢才,延陵生進入趙氏核心集團,參與謀略政事。公元前454年,晉國大夫智伯因趙襄子沒能應允給割讓土地,聯合韓、魏兩家向趙氏發起進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趙襄子準備帶領族人撤到晉陽城。臨行前,趙襄子召見延陵生,命令他率車騎先行,自己隨後趕到。在困守孤城晉陽的戰鬥中,延陵生和眾臣始終立場堅定,給了趙襄子極大的信心,最終趙襄子採用反間計,聯合韓魏兩家滅智伯,隨後三家分晉。晉陽告捷,延陵生得到趙襄子的封賞,名聲鵲起,他所居住的延陵也出了名,稱為延陵邑。
延陵生參與的晉陽之戰導致三家分晉。延陵生死後,其子延陵鈞繼續效力趙國,為廉頗手下一員大將。孝成王十八年(前247年)廉頗幫助魏國攻打燕國,延陵鈞從代郡起兵與之會師。之後,秦統一天下,設置郡縣,代郡治下有十八個縣,延陵縣正式成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