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公掛於徐墓的千金之劍 終藏於黃土高原 三晉大地

2021-02-13 鴻聲點燈

春秋末期,季札公徐墓掛劍的事跡,略知吳族文化的人都比較熟悉,季札掛劍的遺蹟,後人也修建了至少五處。當年季札公將吳國千金之寶劍掛於徐墓之旁的松樹之上,慨然而去,後來這支劍到了哪裡,史無記載。

 

現在,吳季子劍今藏於山西晉中榆社縣的化石博物館,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吳季子劍,也是榆社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大家對榆社縣這個知名度不高的縣城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山西平遙縣與左權縣,大家應該有所耳聞,平遙是山西著名古城,財力雄厚而且橫跨明清兩朝的山西錢莊之所在,而左權縣是八路軍總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陣亡的地方。榆社縣就在平遙縣與左權縣之間。這裡在太行山西麓,屬於黃土高原。

 

1985年8月,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的縣城東北三角坪的一個磚瓦廠,出土了一把吳季子劍,讓世人終於可以一見季札佩劍之真容。後經專家鑑定,它是目前全國銘文最多的春秋時期青銅劍,而且是一把吳國的王侯級佩劍,更是全國唯一的一把吳季子劍。季子劍保存較完整,鋒刃銳利,柳葉形劍身。中起脊,斷面呈扁菱形,菱形窄格。柄兩端呈喇叭形,圓首。

 

劍身後半部一面有兩行24字銘文,有專家釋為:工吳王姑發訾謁之弟季子肵(qi)扃(jiong)後餘厥吉金甸曰其元用劍」。銘文大意為:吳王諸樊得了疾病,請告弟弟季子,為他祈禱福祥,求得永貞,免去災難,行肵之禮並設扃後,製作了這把劍,甸人讀祈辭說,這是他的元用劍。

 

曹錦炎在《東南文化》發表的《吳季子劍銘文考釋》一文指出:劍身有銘文2行24字:「工䱷王姑發聑反之弟季子者尚受餘厥司金以作其元用劍」。其中,「工䱷王」即「勾吳王」。「姑發聑反」即諸樊,經各家考證已成定論。郭沫若認為是「四字合為諸樊」,比如服虔認為:「吳蠻夷言多發聲,數語共成一言。」馬崧良子認為「姑發」是吳王室的氏,「聑反」即諸樊。也有人認為「諸樊」原是任意截取其中兩字而成。其中「聑」在銘文中寫作:上部是「耳凡耳」,下部是「舌」。「者尚」,《吳季子劍銘文考釋》中提出:者字殘存下半,是否者字存疑。同時又認為,季子是身份,者尚是人名,並認為「者尚」正是季札之名。「受餘厥司金」中,「餘厥司」指下屬;金,此處指銅。元用,元者善業,用為器用。「元用」一次為兵器銘文之襲用語,如諸樊劍的「自作元用」;夫差劍的「自作其元用」。

 

綜上所述,劍銘的大意是說:吳王諸樊的弟弟季子者尚接受了下屬的獻銅,用來做了自己的「元用」劍。

 

季子劍為何從中原徐國輾轉至高土高原太行山麓?如果將寶劍的經歷還原,必將是一段不朽的傳奇。

 

季子與孔子齊名,被稱作「南季北孔」,被稱為儒家前驅 ,江南人文始祖,日本學者眼中的「君子中之君子」,在漢代,有人將他與晉國叔向、鄭國子產、齊國晏嬰列為「春秋四賢」,他居「四賢」之首。在唐代,良相狄仁傑毀江南淫祠,卻保留了他和夏禹、泰伯、伍員的祠堂;

 

在中國文化中,有關季子的成語有:季札掛劍、秋風過耳、泱泱大風、自鄶以下、嘆為觀止、一見如故、禮尚往來、燕巢於幕、披裘負薪。

 

在吳氏文化中,季子也是一位三讓王。歷史上,為爭王位,兄弟之間的血腥殺戮如同家常便飯,而季札三次讓王位,顯示出季子英明的政治決策,以及人性的光輝和道德的力量。

 

李白曾作詩讚曰:

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

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

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

懦夫感達節,壯士激青衿。

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

斯人無良朋,豈有青雲望?

臨財不苟取,推分固辭讓。

後世稱其賢,英風邈難尚。

論交但若此,友道孰雲喪?

多君騁逸藻,掩映當時人。

舒文振頹波,秉德冠彝倫。

卜居乃此地,共井為比鄰。

清琴弄雲月,美酒娛冬春。

薄德中見捐,忽之如遺金。

英豪未豹變,自古多艱辛。

他人縱以疏,君意宜獨親。

奈何成離居,相去復幾許?

飄風吹雲霓,蔽目不得語。

投珠冀有報,按劍恐相拒。

所思採芳蘭,欲贈隔荊渚。

沉憂心若醉,積恨淚如雨。

願假東壁輝,餘光照貧女。

 

季子之劍出現在三晉大地,季子本人與晉國也很有緣。

 

《史記·晉世家》載:「晉平公十四年,吳延陵季子使聘於晉」。當時,吳國和晉國、魯國的關係最好。季札出使晉國時,認真觀察晉國的政治形勢,敏銳地看出大夫趙文子、韓宣子和魏獻子是晉國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認為這三個人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晉國的未來就掌握在這三個人手中。他對身邊的人說:「晉國的政權恐怕要歸屬這三家大夫吧!」季札對晉國的貴族叔向很看重,認為他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季札斷定晉國數年後就會發生動亂,他很為叔向擔心。季札將要離開晉國時,對叔向進行了誠懇的勸告:「晉國的國君生活太過奢侈,而晉國有很多有才能的大臣,這些大臣又都很富有。我認為晉國的政權必將歸屬於趙文子、韓宣子和魏獻子三個家族。先生您為人剛直,希望您一定要慎重思考如何免於災禍。」叔向點頭稱是,但他已無力阻止晉國六卿的壯大和專權。

 

叔向名為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發音為西),字叔向(一作叔響,又字叔譽),又稱叔肸;因食邑在楊(今山西洪洞東南),又稱楊肸。是中國第六大姓---楊氏的始祖。叔向與鄭國的子產、齊國的晏嬰齊名。在哲學上,叔向強調退讓、務德,反對爭先、聚斂,認為柔能勝剛,這與季札有相通處,與老子的觀點也有相通之處。在行政上,叔向主張教化為主、刑法為輔。叔向為人正直,曾經在斷案的時候,不偏袒其弟,被孔子稱讚為「古之遺直」。

 

晉國的發展一如季札的觀察。季札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對晉國未來的政治局勢能作出準確預判,顯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

 

德行高盛,重劍無鋒,一顆仁心的季札,享年93歲,可謂「仁者壽」。

 

季子去世三年後,吳國滅亡,季札的後代從吳國向外繁衍開來。山西大同天鎮縣城北60裡處,有一個與內蒙、河北交界的小鎮。這個「雞鳴三省」小鎮----新平堡,曾經是一個縣,一個叫「延陵」的縣。延陵,即延陵季子也。吳國被滅後,季札後代的一支,順著季札曾經的腳步,一路北上,來到晉地,選擇偏遠的新平堡一帶,開始了平靜的生活。這季子後裔到這裡來定居,應該與晉吳兩國曾經的友好關係,以及季札當年出使晉國建立的良好人脈不無關係。

 

在新平堡的季札後裔中,有一位,名有延陵生,又作延陵正,載於史籍。

 

晉國六卿之一的趙襄子接替父位後,殺姐夫代王,將代國劃歸趙氏版圖,並廣納賢才,延陵生進入趙氏核心集團,參與謀略政事。公元前454年,晉國大夫智伯因趙襄子沒能應允給割讓土地,聯合韓、魏兩家向趙氏發起進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趙襄子準備帶領族人撤到晉陽城。臨行前,趙襄子召見延陵生,命令他率車騎先行,自己隨後趕到。在困守孤城晉陽的戰鬥中,延陵生和眾臣始終立場堅定,給了趙襄子極大的信心,最終趙襄子採用反間計,聯合韓魏兩家滅智伯,隨後三家分晉。晉陽告捷,延陵生得到趙襄子的封賞,名聲鵲起,他所居住的延陵也出了名,稱為延陵邑。

 

延陵生參與的晉陽之戰導致三家分晉。延陵生死後,其子延陵鈞繼續效力趙國,為廉頗手下一員大將。孝成王十八年(前247年)廉頗幫助魏國攻打燕國,延陵鈞從代郡起兵與之會師。之後,秦統一天下,設置郡縣,代郡治下有十八個縣,延陵縣正式成為其中之一。

 

相關焦點

  • 季札與寶劍
    深秋時節,季札在歸途中又路至徐國。春天在這裡時,他曾暗許把寶劍送給徐君。想不到再到徐國,物是人非,徐君已經離開人世。悲傷唏噓之餘,他沒有忘記自己當初心中立下的承諾。他鄭重解下寶劍,端端正正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隨從不解:「徐君已經死了,為什麼還要送他寶劍呢」?季札說:「當初我內心已經答應送給他了,難道就因為他死了,就違背我的本意嗎」?
  • 陽穀人一定要知道的故事—陽穀張秋掛劍臺的來歷
    《掛劍臺》喬振霞文章選自《陽穀民間故事傳說》      張秋鎮東南方向一公裡處,有一個徐君墓,墓旁有一座高臺,人稱「掛劍臺」。      相傳春秋時期,張秋為徐國所轄。吳王壽夢四子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晉、徐等國,途經張秋便去拜見徐君。二人皆善飲酒,徐君擺盛宴招待,一見如故,遂成摯友。
  •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季札公是孔聖人的老師
    三則小故事——季札一貫的做人原則:誠實守信不欺心    丘墓掛劍——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引自《史記》)——當初季札出訪時,北上途中拜見徐國國君。
  • 【季札掛劍】
    謙恭禮讓、遠見卓知,在《史記》中,司馬遷讚美其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        公元前約544年,季札奉命出使北方列國。途徑徐國時,徐君聽聞吳國的鑄劍技術馳名天下,對季札身上的佩劍羨慕不已,只是不好意思開口。季札看在眼裡,心中決定把佩劍贈予徐君,只是礙於公務在身,不便即贈。
  • 季札三讓惹血案.
    季札掛劍,也是《吳太伯世家》中司馬遷大書特書的故事。突出展示的是季札的信守。原文是這樣子的:「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回。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答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 《中國品格》季札掛劍
    周代的季札,是吳國國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魯國時經過了徐國,於是就去拜會徐國國君。季札非常有氣質、有涵養,徐國國君感到非常親切。突然,他被季札腰間那把祥光閃動的佩劍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先秦時期,劍是一種裝飾,隨身佩劍也代表著一種禮儀。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身上通常都會佩戴著一把寶劍。
  • 漢畫像裡的「石上千秋」:儒風往事,禾粟盈倉,三晉遺珍
    「石上千秋——漢畫像石藝術展」展出漢畫像石拓片除圖像、紋樣外,部分畫像石上還刻有文字榜題,內容涉及圖像的名稱;墓主、祠主的生平事跡;祠、闕、墓的建造年代、建造緣由、出資人及價值;出資人對祠主、墓主表示敬意或哀悼之辭和吉祥語
  • 季札讓國,為什麼他寧可躲進深山也不繼承王位?
    不願做握有生殺大權能夠主宰他人命運並且富有四海的一國之君,難得一聞,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個奇人就是吳王的第四子季札。更令人稱奇的是,季札的三個哥哥都能夠謹遵父王遺命,不傳子而傳弟地一心要把國君的寶座最終傳給他,這對於那時乃至以後的兩千年,都使人感到匪夷所思。
  •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最仰慕的古人是季札 仰慕到什麼程度呢?
    這樣做也符合吳國賢人季札「死在異鄉即葬在異鄉」(季札將長子葬在齊國的嬴、博兩地之間)的理念。既然父親可以這樣葬子,難道兒子不可以這樣葬父嗎?賈誼認為自己身為太傅,卻沒有盡好責任,為此深深自責,終日哭泣,於隔年憂鬱而終。而蘇武於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卻被匈奴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勸降,都沒有成功,就將他放逐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歷盡艱辛,仍持節不屈,不辱使命。直到始元六年(前81年),才被匈奴釋放,返回大漢。
  • 吳王僚被堂兄刺殺與孔子的老師季札有何關聯?
    這位壽夢可是一個牛人,他在位24年,他在位期間,派遣使節訪問周天子以及中原的侯國,並運用晉國的大夫申公巫臣來訓練吳國的士兵,教吳國的軍隊使用戰車及排兵布陣之法,吳國的軍事實力大增,通過一系列的富國強兵之舉,吳國逐漸奠定了強國的基礎,開始改稱吳王。
  • 帶娃學習之118——連戰車都沒有的吳國,居然有和孔子齊名的大賢,成語:燕巢於幕、泱泱大國、季札掛劍等
    離開鄭國後,季札到了衛國。季札又來到衛國。通過與新老朋友的交往,季札發現衛國有許多賢明之士,衛君也很開明。於是他對人說:「衛國有很多賢士良臣輔佐衛君,衛國是一個政治十分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國家。」「衛多君子,其國無患。」果然衛國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一直是平安無事。季札準備離開衛國去晉國。當時衛獻公剛死,孔文子本來就有擁立和廢立的前科,還聽音樂,不是給政敵提供口實麼?
  • 黃土高原為什麼這麼苦?【2.0版】
    、生態惡化為什麼黃土高原會以這種苦難形象示人?其二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人們對其大美風光無不如數家珍唯有對黃土高原的認知相當單調似乎遍地只有乾旱貧瘠的黃土然而>仰韶文化可謂當時華夏大地上的「經濟文化中心」其遺址點眾多、農業發達遠遠超過其他文化(綠線內為仰韶文化分布,基本與黃土高原重疊,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 吳王闔閭水中古墓,地宮藏有3000把名劍,為何盜墓賊望而卻步?
    春秋末期,吳王壽夢共有諸樊、餘祭、餘昧、季札四子。壽夢想傳位季札,季札堅決不同意,無奈只能傳位長子諸樊。但三個哥哥都知道父親的真心,於是改「父死子繼」為「兄終弟及」,希望將王位從諸樊傳到餘祭、再到餘昧,最終傳給季札。誰知等餘昧去世,季札還是不肯就範。兄終弟及搞不成了,又恢復到父死子繼,於是餘昧之子公子僚被擁立為王。
  • 新作《季札》
    「最小的王子札還未降世——我不能斷言。」「依照晉人的習慣,我們應該稱他『季札』,因為晉國將是他的歸宿。」儘管壽夢不甚明白,但他樂意乘車,也樂意看楚人遭殃。至少在那個時候,吳人之心尚且清白,札還在腹中,吳王不確定是否會讓他去晉國獲得那件巫臣稱作「歸宿」的東西。
  • 大地之母:答愛神的女兒
    > 大地之母——答愛神的女兒淺夜,紫穗穗,明子與情花花  大地之母,大地之母大胸突出,高山佔有 (一個乳房叫孤獨,一個乳房叫寂寞)是她,立此存照—— 大地之母,空前絕後。幻化女人,一個一個。 (她站在畫中是藝術,她舞在夢中是詩歌)(她委身男人是妻子,她初戀古今是情人) 大地之母,深入黃土黑土煙土雲土穿過領土國土領域國歌—— 前不見古人男子漢,後不見來者大丈夫她悲傷的大海洗刷著颱風的腳她俯身形而上的眼睛看著我——
  • 「吳王夫差劍」八問(上)
    明末清初收藏家、書畫家孫承澤舊藏季子之子劍拓本吳越寶劍在當時就已是千金難求之物,如《莊子·外篇·刻意》有載 :「夫有幹越之劍者 , 柙而藏之 , 不敢用也 ,寶之至也。可以說即使一國之君,也對吳越寶劍豔羨不已。《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越絕書》卷十二載 :「客有直之者,有市之鄉二,駿馬二千匹,千戶之都二,可乎?薛燭對曰:不可! 」可見越劍如此之貴!而越劍鑄造技術就是從吳國學的,更可見吳劍之珍貴程度!不但當時人寶重吳劍,即使後人也尋求不已!何為「工吳」?
  • 黃土高原行(1)
    今年是父親誕辰100周年.我們姐弟幾人相約:「爸爸誕辰那天,一起回到故土黃土高原——陝西神木,祭拜父親、追思父親。
  • 黃土高原上曾經有茂密森林?它們是怎麼消失的?
    那麼是不是黃土高原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呢?目前狀況是什麼時候才形成的呢?對這些問題,有關的專家學者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黃土高原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它從來就不會有茂密的森林,森林只能生成在未受黃土覆蓋或黃土覆蓋不厚的石山上。古代的情況和現在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稍有差別而已。
  • 【考古隨筆】「吳王夫差劍」八問
    拋磚之作,淺顯之至,望智者勿哂,更希不吝賜教!    有多貴重?    吳越寶劍在當時就已是千金難求之物,如《莊子•外篇•刻意》有載 :「夫有幹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幹,通邗,即吳國之別稱,有「邗王是野戈」為證。可以說即使一國之君,也對吳越寶劍豔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