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藉由《慶餘年》這部影視作品,讓杜甫的詩那是又火了一把。
劇中,在詩會上,範閒(從現代穿越的主人公)被他人言語所激,隨即當場寫下(默寫)了一首詩,此詩讓他一作成名,在當時的文壇上闖下一番名聲,讓眾人無不拍手叫好。
還未做出此詩,範閒當即誇下海口:「你們要是能寫出更好的,我這輩子不寫詩了!」可見範閒對他所要寫的詩是相當有信心!
而讓範閒信心爆棚所寫的詩,其實就是晚年杜甫所作的《登高》。(也不知道杜甫知道範閒這樣隨便冒用他人的詩,會不會氣得起身來收版權費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唐代 杜甫《登高》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相信大家都認識吧,無論是聽說過這個名字,還是背過他的詩,我們都對這位與「詩仙」李白合稱「李杜」的詩人再熟悉不過。在劇中範閒所說,「這首登高,人稱古今七言律第一」。
誠然,《登高》被稱作古今七律第一,是出自明代胡應麟的《詩藪》: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所謂七言,是指七絕平仄格式。全詩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動格式,不僅押韻,而且對稱整齊,其中精妙令人讚嘆!
這首詩作於大曆二年,由於前年關照杜甫的嚴武暴病離世,他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所以攜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次年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這段時間是最他窮困潦倒的時期,身體又經常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遊刃有餘,功力已臻化境。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
由此,它能博得「曠代之作」的盛譽,便是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