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追了兩部宮鬥劇——《延禧宮略》《如懿傳》,前者讓我覺得是一出宮廷偶像劇,在嬉笑打罵中嘻嘻哈哈,直接乾脆的爽,讓我笑。後者亦步亦趨中哀哀怨怨,令人留了不少眼淚,感慨萬千,讓我哭。
《如懿傳》是部大戲,總體製作華麗精良,表演到位,拍出了宮鬥之外的一點人性思考。但是兩大硬傷難以說是瑕不掩瑜。其一,這部劇的宣傳噱頭真是我沒見過的高,又是主演高片酬,又是五次審查不過,千呼萬喚不出來,把觀眾的胃口調到了最高,結果頭兩集出來,直接撲街。縱觀87集,漸入佳境,真是最難看的就是前兩集了。我真是不知道導演怎麼想的,一桌子好菜,非要先端兩盤榨菜出來待客。你找兩個年輕漂亮的演員演弘曆清櫻的小時候能費多少事多少錢,非要大家在極高的期望下集體吐槽「回眸一笑弘曆哥,後宮粉黛皆褶子。」想當初周迅正是憑藉出演《大明宮詞》中飾演少女太平公主一角而一鳴驚人,如今歲月輪迴到了她自己,卻沒有給另一個「少女如懿」一鳴驚人的機會。雖然後面皇帝登基,皇后冊封大典如此恢宏,但是這最初「老黃瓜刷嫩漆」的傷害真是難以撫平。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真的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拉著觀眾的衣角哭訴,我後面東西好,你等等我。你應該處處東西都好,尤其開始!這一點人精一樣的於正很懂,你看看《延禧宮略》開篇的精緻,這也許算不上一個優點,但絕對是一個缺點,《如懿傳》的創作人員應該引以為戒。
《大明宮詞》中周迅扮演的少女太平公主
第二,整個《如懿傳》雖然略有拔高到愛情婚姻的層面,但其實還是宮鬥的內核,在諸多的宮鬥劇之後看,有點審美疲勞了,無非就是害你不能懷,非要懷了就害你不能生,非要生了就害你不能養,非要養了就害你活不長!都是一個套路,而且不多比較,僅僅拿《甄嬛傳》比較,那裡的嬪妃琴棋書畫才藝明顯多一些,雅一些,壞人的層次也豐富一些。看看《如懿傳》裡的魏嬿婉簡直壞的莫名其妙,為了壞而壞,而且一個沒有後臺背景,宮女出身的嬪妃居然憑藉個三言兩語,就可以買通整個紫禁城的人為她服務使壞,滴水不漏,讓我覺得太出戲了。想當初光緒帝以天下誘之,袁世凱都照樣出賣給了最高權利慈禧太后,區區一個魏嬿婉最多憑一點點銀子就讓紫禁城中太監、宮女、各種嬤嬤前赴後繼搭上自身和全家性命的去害皇后、黃嗣。更是在做實了其母害死皇后子嗣的罪行後,魏嬿婉還能步步高升,好像封建皇權的毒辣到魏嬿婉這裡就變得民主通達了。這個層次的編劇就跟小學生似的,不知道現在的觀眾不但看過了眾多宮鬥大戲,還看過眾多高質量美劇,這種八十年代的編劇風格,讓我覺得這麼大製作的大戲真是暴殄天物。
好了,畢竟老老實實一分鐘不差的追完了87集,先說幾句不好的,也是當自己的孩子自己愛,說的再不堪,也是被吸引著看完了,精良用心的製作很養眼,還是特別想說幾句感慨。
歷史上真實的如懿是沒有留下名字的,只有一個姓氏烏拉那拉氏,斷髮的乾隆繼後,由於其相關的資料被毀得非常嚴重,我們無法準確的知道她的容貌,尤其是畫像,都已不可尋。一個女子在封建王朝沒有幸運的一下子被選為皇后,而是依靠自己諸多努力,在乾隆的三宮六院中逐步走上了權勢的最高峰——皇后,這對於一個女人,一個紫禁城中的女人已是極致,但這也不是僅此她一人,雖然難卻也有人做到過。真正極致的是,這位皇后又斷髮被廢,史料無載,留下了最多的神秘和猜測,可以說以這種方式比被記載留下的更多。《如懿傳》的故事是一種猜測,我認為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猜測。看完全劇,尤其是最後一集,啜泣不已,站在高樓看著茫茫黑夜,我在想,幾百年前的烏拉那拉氏,那個已經走上女子權利巔峰的皇后,在看透富貴、權利、愛情、婚姻、人生後,是如何能決絕的毅然斷髮,好像對著戒備森嚴的紫禁城,高喊著從來沒有人喊過,想都沒有人敢想過的「我要離婚!」那個年代,沒有人能和皇帝離婚,沒有女子能嫁給皇帝後獨自離開紫禁城,烏拉那拉氏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僅僅是交付了所有的稱號和權利,更是交付了生命。兩百多年後,也有一個在權利巔峰的女人喊出了「我要離婚」,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她的名字叫黛安娜王妃。可是兩百多年啊,是怎樣的思想穿越給了那拉。
我同意那拉迷們說的,在那拉身上最值得珍惜的一點就是,她五十歲了,在生活不順利的時候,還有一些自己對於生活的渴望,還會去爭取,還會去掙扎。
這一點有著很好的現實意義,21世紀了,我還經常聽到有人說,早就想離婚了,只不過為了孩子,為了財產,為了好多理由還在忍耐。真不知道,這些人離個婚,比那拉皇后失去的還多嗎?他們只不過是躲在一個所謂的舒適圈裡不願意越雷池半步。每個人都只有一輩子,每一步的選擇權都在自己。那拉死都不怕,無懼任何,活的真我,暢快淋漓。一個受三從四德教育長大的女子,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權最重的紫禁城居然有女權意識,時光推進了兩百多年,我們卻對比之而汗顏。活的不是自我,不如不活,那拉的人生常常讓我淚流滿面。因為我們做不到,往前穿越兩百年更加做不到,就算往後穿越兩百年一樣可能做不到。可見在自我意識的覺醒中,起作用的不是時間,不是文明的演進,而是自我思想的堅守。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對的,適應環境的最終才能被留下,那拉無疑是進化論裡最早被淘汰的「倔頭」,她堅持自我,早早就被毀滅了,可是人類的發展,只有進化論被留下的東西嗎?那些被毀滅的思想不照樣穿越千年萬年的時光,讓每個感受到其光芒的人都潸然淚下嗎?在這個意義上說,怎樣是被毀滅,怎樣又是被傳承?!
每年七月份畢業季,我特別討厭報紙上一種報導——「人生贏家」,就是結了婚,生了孩子,還拿到了學位,可謂人生贏家,這種贏的觀念在宮鬥劇裡就是一定要戰勝所有嬪妃,要麼做到皇后,要麼最得皇帝寵愛,最後讓自己兒子做了皇帝。正是千百年來,我們這種換湯不換藥的「贏」的理念,我們才把所謂的成功定位的那麼狹隘,狹隘到了有錢有權有勢這一種標準。所以在這種意義上看《延禧宮略》就爽,看《如懿傳》就憋屈,因為如懿最後不是「人生贏家」,甚至是個宮鬥失敗者,第一屆冠軍「嬛嬛」這個王者也帶不動她這個青銅。但在我看來,這也不失為一種「贏」,如懿贏在保有了自我意識,自我覺醒。她斷髮看透了愛情和婚姻,也正是因為她執著的相信過愛情和婚姻。這種「贏」不比很多隻知「鬥」不知「愛」的「贏家」要豐富的多。
按照社會輿論「人生贏家」的教導,王菲嫁給了同齡沉穩的李亞鵬,謝霆鋒迎娶了同齡貌美的張栢芝,他們本可以在社會認可的各自舒適圈裡生子度日,終生如此,可二人居然大膽的各自離婚,重新又走到了一起,這一步走的不容易,想想也沒那麼難,不管別人怎麼說就行了唄。我在這段關係裡看到了那拉的精神,如若那拉知曉,她會微笑嗎?
韓松落在文章《如懿傳,從解脫中得到快感》中說,「年輕,其實是一場彩排。是過家家,是對以後人生的模擬,他們並沒有真正進入人生,對人生沒有實質的經驗。彩排中的年輕人,容易非黑即白,容易把青春當信仰,只求舌尖嘴利的一時之快。年輕人有這樣的狀態,不奇怪,奇怪的是,很多成年人也長久地處於這種狀態之中,不肯長大,不肯拋棄非黑即白的觀念,不肯接受人性的複雜,甚至不願意看到成年人的面容,成年人的生活狀態,要爽,要及時反饋。所以,我們的電影電視裡,很久都沒有現實題材,只有奇幻玄幻;我們看到的故事,必須大團圓必須爽;我們的演員,一過三十五就沒有戲演。因為,大家都賴在『彩排』現場不肯走,不肯進入真實的生活,不肯面對複雜的人生。在人均壽命三十歲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人類平均壽命70歲以上的年代,『彩排』現場能賴多久呢?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凱特·米利特曾經寫過一本名為《性政治》的書,在這本書裡,她告訴我們,在面對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的時候,很多人願意扮演孩子,或者停留在童稚狀態,矮化自己,弱化自己,向掌管權力的精英示好、示弱。在孩童式的求爽裡度過的一生,其實都是次一等的人生。這是我選擇追看《如懿傳》的原因。」
我覺得這段話寫的很深刻,很好。在如懿看來,順服貼耳,泯滅個性,哪怕做到皇后,也只是次一等的人生。如懿不要!如懿說,不管曾經怎樣的青梅竹馬,最後也走向了相看兩厭,這其中曾經的《牆頭馬上》是真的,最後的「蘭因絮果」也是真的,這是愛情婚姻的實質。時間慢慢的改變了一切,唯獨留下記憶徒傷悲。正所謂沒有經歷過光明,本來可以忍受黑暗。把愛情婚姻全部都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何況這個男人還是把皇權看得大於一切的皇帝,這樣的皇帝站在權利最高峰,威風跋扈卻又如履薄冰,憂心忡忡,疑心重重,是真正寡德、寡仁、寡義、寡情之人。哪怕他的名字是乾隆,下過幾次江南,留下一點風流韻事,也終是一個「寡人」,翻譯成彈幕用語,就「渣龍都是大豬蹄子」,他們坐擁大好江山,還要什麼愛情,不過是前朝大事後的一點生活調劑,不過是對各式嬪妃保有各式點滴新鮮感,代代新人換舊人,各領風騷就幾年,笑到最後的不過就是恰巧在皇帝死的時候領風騷的人罷了,根本不是「鬥」出來的,更多就是「熬」出來的。最終認清了這一切的如懿只能從失望走向絕望,她的愛情幻想全部幻滅了,她的人生信仰也全部倒塌了。
如懿的信仰倒塌了,但其實如果可以離開,她不是非死不可的。如懿還有最終終於贏得了上屆宮鬥冠軍嬛嬛的敬佩肯定,還有容佩這樣誓死追隨的忠僕,最重要的她還有同樣和愛情一樣是奢侈品的友情,海蘭如海一般深廣的金蘭之情。聽說電視劇最後刪掉了精彩的一幕,甚為可惜。海蘭在聽聞如懿死後,一夜白頭!如懿走了,永琪死了,因為給皇帝生孩子有了妊辰紋,皇帝也冷落了,活了八十歲的海蘭像一片枯葉一般在風中飄落,四十七年未曾晉封,未有子嗣。這樣的海蘭以自己的方式在明爭暗鬥的諾大後宮,在如懿的生前死後都對如懿從未有過絲毫「背叛」,以命相助,她用這最珍貴的「友情」給了如懿生命裡唯一的一點「溫暖」,同樣讓人可嘆可羨。
海蘭是如懿後期如果沒死的「活著」版,可是這樣活著,「雖生猶死」,如懿不要!看透一切,又逃不脫走不掉的如懿只有一死,但這樣的「死」,「雖死猶生」!還要強調一句,愛情、友情都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沒有不會死。如懿之死不是死於愛情的消亡,是死於看透人生真相後又無處可逃的信仰崩塌。這種死猶如「梵谷之死」「海子之死」「三毛之死」,是失個小戀就去自殺的人永遠無法明白的。上下五千年文明鑄就的人性之喪,人性之光,皆由此來。
電視劇給了我們一個相對「美好」的結局,乾隆晚年拿出一個精緻的金盒,裡面裝的正是如懿當年的斷髮,華發追青絲,生死兩茫茫,一切已惘然。
當然這裡說的「美好」也只不過是表面的,我覺得其理也是深層次的悲哀。正如《雷雨》中周樸園懷念魯侍萍,空留一屋子舊家具,什麼不開窗的習慣,不過都是葉公好龍,真的本人來了,麻煩來了,恨不得對方早死。這種懷念體現的所謂「愛情」不值一錢。年少時,我以為周樸園那也是愛,我以為別人給我一顆糖就是最甜蜜的愛情全部了,在課堂上不知天高地厚的大放厥詞,記得當時的語文老師只深沉的說了一句,「這不是愛人,這只是愛己。」當時不懂,如今方謂。表面做這麼一點點愛情的「善」平衡一點點內心愛情的「惡」,不過就是極端的自私。如此這般,哪裡還有半分「美好」,除了那個純金的盒子雕琢的很美好,再無其他。每次覺得自己深入其理的想到這些層面很喪,可是這人間的真相就是「不值得」啊……
最後愛恨情仇,富貴權利裡的人都死去了,枯萎數年的綠梅終於抽芽了。
有人覺得這是希望,我卻也覺得是更深層次輪迴的悲哀。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就是一次次的重複。第一屆嬛嬛贏了,第二屆如懿輸了,第三屆嘉靖帝的嬪妃們又該粉墨登場,磨刀霍霍,一場廝殺了。一場宮鬥大悲劇又該重演一回。
這樣說也許太悲觀,放一張圖片,如果這是來生,也許真的還有些許希望,哪怕是虛無縹緲的希望。這個希望還能叫做——愛情。
來生……
經濟學家薛兆豐教授在《奇葩說》裡說,愛情婚姻不過就是偶然事件,剛好你就遇到了你們村的他就結婚生娃了,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什麼生命裡的唯一。蔡康永說這樣說好喪。大家笑了,我卻想哭。所有人生的真相好像都是這麼喪。少年夫妻老來伴,中年夫妻怎麼辦?涼拌!很多人就像涼拌菜一樣,不鹹不淡的過了,不想其理,表面過過,隨便過過,很快也就是一生。
在這很喪的愛情婚姻的真相裡,對於我而言,唯一的希望不是枯木逢春,不是遇到一個天使一樣的男人,而是兩百多年前,有一個被抹殺了一切,可能叫烏拉那拉的女子,貴為皇后,看清一切真相後,不妥協,不屈服,不將就,不隨波逐流,而是站在紅磚綠瓦的紫禁城之巔憤然喊出:「我要離婚!」然後頭也不回的毅然斷髮,跳進歷史的深處,從此史書裡再沒有她的記載,歷史的回音壁上卻處處都是她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