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明明穿著世界上最美最貴的衣服,卻還是一臉不高興。是因為作 zuõ 嗎?
▼ 本文由豆瓣用戶@Nora Liu 授權發布 ▼
▲Comme des Garçon的模特「不高興」
▲Yohji Yamamoto的模特也「不高興」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困擾我已久的問題。
首先看看模特們怎麼回答:
「走秀的時候我一般想一些悲傷的事,比如我家貓死了。它是被一輛大巴軋死的。」
Céline和Alexander McQueen的御用模特Victoire Macon Dauxerre說:「大家看秀主要看衣服,不是看你,所以要表情何用?」
▲「我家貓死了😞」
▲「我要去把那個大巴司機抓出來😠」
Victoire甚至在她的書Never Thin Enough裡面強調:「Never, ever smile. 」
(額...你們在玩「123木頭人」嗎?)
再看看專家們怎麼回答:
然而時尚歷史學家Lydia Kamitsis說了,模特不是自古以來都板著臉的。
模特撲克臉這件事近三十年才流行起來。你猜這是誰帶起來的?
反正不是Chanel,不是Prada,也不是Valentino。
到底是誰啊?
日本人呀。
上世紀80年代,山本耀司爺爺的Yohji Yamamoto和川久保林奶奶的Comme des Garçon都用起了撲克臉模特。(文章開頭的兩張動圖就是個例子,這邊再放幾張)
▲Rei Kawakubo and Yohji Yamamoto
▲穿成這樣,不太好意思笑
▲這樣也挺好,乾脆遮住臉
上世紀60年代,時裝秀剛剛興起的時候,秀場上的模特都是面帶微笑的,高興起來甚至還會和著音樂跳舞。不像現在,模特幾乎是行走的衣架,看不到表情、看不到性格、好像靈魂被掏空。
紐約Parsons的人類學教授Leyla Neri說,其實60年代(模特撲克臉)已經初見端倪,「始作俑者」是Brigitte Bardot和Jane Birkin。
▲Jane Birkin
為什麼80年代撲克臉才廣泛流傳呢?主要原因是女權運動的興起。當時西方社會很強調的觀點是:女性需要得到和男性一樣的尊重,男人拼事業,女人為什麼不行?於是就有了武裝到腳的阿瑪尼職業套裝。經典。
Neri教授說:「男性模特從來不笑,因為他們不需要取悅任何人。而女性模特就不同了。50年代模特笑得可甜美,像娃娃似的。Yves Saint Laurent和一批設計師逐漸設計出中性化衣服(Androgyny)。女性變得越來越硬朗、越來越強大。」
有潮流就有破壞潮流的人,從來不按規則出牌的Jean Paul Gaultier就嚴肅不起來。照樣讓模特嬉皮笑臉出場;一樣調皮的還有印度設計師Manish Arora,專程請來他的波西米亞小夥伴客串。Paul Smith在一次男裝周結束後,接受採訪說:「我不會規定模特上場時候笑還是不笑。如果身上的衣服讓他們高興,那就咧開嘴笑唄。」
▲Manish Arora作品
但是我沒有找到「歡快」的秀場照。
「笑,你就輸了。」
看了這麼多,你明白為什麼模特走秀總是板著臉嗎?
我來總結一下吧:
第一:秀場的主角是衣服不是人,模特要把自己的靈魂抽空才能不喧賓奪主。
第二:笑不笑也是種潮流。就像審美經常變一樣,半個世紀前流行豐滿美,流行甜美,現在流行骨感,流行冷豔。以後保不準流行大塊肌肉。
第三:笑不笑反映了社會現象。它可以是社會對女性地位認可的體現。
但是我覺得,衣服和人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一件衣服可以讓一個人看起來洋氣、看起來土、看起來時髦、看起來拘謹;相反的,不同人穿同一件衣服,效果也會差很多。有的人就是能把正品LV穿出山寨感;也有人能把優衣庫一件簡簡單單的白tee穿出高檔感。
最後補上一個比較合情理的答案:「嚴肅走秀一定不會出錯,因為你很清楚沒有表情的自己長什麼樣。但是笑了就不一樣了,萬一沒笑好,鏡頭裡的自己會很蠢。」
這麼一說,撲克臉確實容易多了。
本文版權歸 Nora Liu 所有,
任何形式轉載請點擊【閱讀原文】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