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追了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1的日劇,《坡道上的家》。
看最後一集時,恰是高考第二天的下午。外面狂風大作,驟雨挾裹著冰雹,打在玻璃窗上噼裡啪啦……女主角裡沙子作為替補陪審員陳述的一番話,觸動了我,伸手去扯紙巾擦眼淚。
女兒在一旁不屑道:「點在哪兒?」
她的意思是:這有什麼好感動的?感動點在哪裡?
我感動點比較低。說起來很慚愧。
有人稱《坡道上的家》是超寫實的、「反婚反育」的完美教材。
我不這樣認為,「反婚反育」肯定不是作者的初衷,她想喚起的應該是社會、家庭、女性對「養育孩子」這個話題的責任意識,是提醒大家對「媽媽」這個角色深層的了解。
了解比理解還差了一點。了解可能只是皮毛的層面,理解卻是感同身受,是同理心。
女主角裡沙子相夫教女,全職太太。偶然的機會被選中去法庭做替補陪審員,得以接觸到一起震驚日本社會的虐待殺嬰案。
一個年輕媽媽安藤水穗,將出生僅8個月的女兒溺死在浴缸裡。
擔任陪審員的裡沙子本來非常憎惡這個殺人犯媽媽,但隨著庭審的一步步進行,水穗的生活狀態一點點被揭開。她發現自己跟水穗過著同樣的人生:不被親生母親認可,從來得不到一句讚美;喪偶式育兒,孩子哭鬧丈夫會指責她們「不會當媽」;婆婆橫加指責、指導,幹涉她們本來就一地雞毛的生活……
在了解案件的過程中,裡沙子理解了水穗,也促動了整個陪審團對這個殺人犯媽媽的諒解,雖然還是判了她十年。但法官在宣判後那一席體諒的話,令水穗在法庭上淚流滿面,也使裡沙子內心釋然。
劇中沒有人後悔自己當了媽媽。雖然沒有人講「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沒有經驗,請多體諒一點吧」,但表達的就是這層意思,是舉全家之力、夫妻共同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這一觀點。
片名《坡道上的家》是因為安藤水穗的家住在坡道上。每次她抱著孩子氣喘籲籲地回家,總顯得那麼沉重。對新媽媽來說,對為人父母者來講,生兒育女,本身就是像爬坡一樣艱難的事吧?
我最喜歡的角色不是女主角裡沙子。而是那個配角,女審判員,她在劇中始終著一身職業裝,我一開始甚至沒記住她的名字,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她叫松下朝子。
松下是個職業女性,表現得非常職業,不卑不亢。
同事拿了她填寫的申請表跟她確認,提醒她如果調動工作需要搬家,她也無權拒絕,還問她丈夫是否知道她的選擇。
她反問:「如果我是男性職員,也需要回答這種問題嗎?究竟為什麼只有女人要接受這種詢問?」
這是一種女性意識的覺醒。我以前聽某公司女性老闆自嘲,說他們公司「把女人當男人用」,事實上,職場上優秀的女性好像真的常常忽視自己的性別,沒有男女,只有「職務人」。
松下朝子關注身邊的人,非常善解人意。
她注意到作為替補陪審員的裡沙子欲言又止,好像有心事,幾次用話語關照她,鼓勵她講出來,大膽發言。裡沙子說身體不舒服告退,她追出去,肩並肩坐在裡沙子身邊,借用書上的觀點不著痕跡地安慰她。
這種體諒,並不是因為她的職責所在,對一個替補陪審員,她好像也沒有過多關注的必要,但松下能做到,就是人性的善良。
因為她也是個有幼小孩子的媽媽。
結尾時,想像的畫面中,裡沙子和水穗也並排坐在一起,交流育兒的經驗,晚上哭不哭,是否母乳餵養,坦誠「有沒有想打孩子一頓」的念頭……
那是一種遺憾,如果提早她們有這種溝通,就不會發生殺女的慘劇了;那也是一種暗示,女人、媽媽,可以互幫互助,抱團取暖,相互救贖。
松下朝子主動選擇,對丈夫有要求。
一邊要上班,一邊還要照顧孩子,買東西,做飯。日本大男子主義盛行,松下朝子的丈夫顯然對妻子工作有頗多不滿,倆人也有矛盾。
她約丈夫外出吃飯,在桌上提出倆人共同承擔家務的要求,還拿出了分工明細。
相比裡沙子和水穗對丈夫言聽計從的態度,她是敢說「不」的那個人。她會表達自己的感覺,明確告訴丈夫:做家務、照顧孩子,不是你幫忙,而應該是兩個人一起分擔。
家庭生活,過日子,很多夫妻有了矛盾和分歧是因為不溝通、不表達,不談感覺,常常會令矛盾和分歧更多,不可調和。
松下朝子敢於提要求,談自己的感覺,講道理,她丈夫果然也能照顧小孩,承擔起共同的責任。
作者安排這個配角,也許就是不著痕跡地暗示,要向她學習。
審判結束,她在辦公室門口對審判長說:聽了判詞,她更堅定了信心。接到調令去外地,本來已打算辭職,還是決定去那裡工作,帶著孩子一起。
那句「帶著孩子「,她說得特別果敢。
審判長嘉許的點頭和目光,也預示著她——一定有更好的前途和未來吧。
親,在優酷和人人視頻都可看此劇
謝謝點「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