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鋼琴家、教師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1969年7月5日在奧地利菲拉赫去世,享年85歲。
▲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威廉·巴克豪斯/卡爾·伯姆)
巴克豪斯以演奏貝多芬以及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浪漫音樂而著稱,同時也是一位受人擁戴的室內樂音樂家。他似乎對貝森朵夫鋼琴情有獨鍾,從一些商業錄像帶裡可以看出,無論是奧地利的卡爾·伯姆還是德國的漢斯·克納佩茲布希,在他們所指揮的音樂會上,貝森朵夫鋼琴都是巴克豪斯的不二選擇。在貝森朵夫維也納主展廳裡,巴克豪斯未經修飾的原始照片以及手寫感謝函也隨處可見。
巴克豪斯1884年出生於德國萊比錫,是一位著名建築師的兒子,4歲開始和母親、一位業餘鋼琴家學習鋼琴。這位小男孩的音樂天賦被匈牙利著名指揮家阿瑟·尼基什發現,在尼基什的推薦下,巴克豪斯於1891至1899年間進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師從阿洛伊斯·雷肯多夫,後來又在法蘭克福私下跟蘇格蘭出生的德國鋼琴家歐根·達爾伯特學習鋼琴。9歲或者10歲的時候,這個男孩被帶去聽了兩場由達爾伯特彈奏的《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指揮家正是作曲家本人。
16歲那年,巴克豪斯開始了自己第一場巡迴音樂會。1905年,他贏得魯賓斯坦音樂比賽大獎(剛開始時,這項比賽為鋼琴演奏和作曲而設,從2003年開始才作為專業的鋼琴比賽在德國舉行),匈牙利鋼琴家貝拉·巴託克名列第二。在他的一生中,巴克豪斯巡演甚廣——1921年,在不到三個星期的時間裡,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音樂會就達十七場之多。1912年1月5日,巴克豪斯首次登上美國的舞臺,和德裔美籍指揮家沃爾特·達姆羅施及紐約交響樂團合作,作為獨奏演員演出了《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1926年,他在柯蒂斯音樂學院講學。1930年,巴克豪斯搬到盧加諾成為一名瑞士公民。去世幾天之前他在奧西阿赫舉辦的最後一場獨奏音樂會被完整錄音。
納粹奪取政權之後,最晚是在1933年5月的時候,巴克豪斯見到了希特勒,並陪同他飛往慕尼黑。就在那一年,巴克豪斯成為德國藝術家聯誼會執行顧問。為1936年3月29日的選舉,巴克豪斯在《Die Musikwoche》雜誌獨奏者類別裡發表了一項聲明:「沒有人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樣熱心地喜歡德國藝術尤其是德國音樂……」差不多一個月以後的4月20日,希特勒授予巴克豪斯一教授職位;那年的9月,巴克豪斯應希特勒之邀出席了紐倫堡黨代會。
Die damals noch junge Pianisten-Generation verewigte ebenfalls ihre Kunst: Namen wie Wilhelm Backhaus, Elly Ney, Alfred Cortot, Edwin Fischer, ...
小提琴家萊拉·道布爾迪·皮拉尼1938年11月20日時寫道:她曾在倫敦和維也納猶太小提琴家Alma Rosé一同參加了一場巴克豪斯的音樂會,指揮為英國指揮家阿德裡安·布爾特。Rosé女士告訴皮拉尼巴克豪斯「是家裡的好朋友」,並於音樂會結束後,帶她到後臺和鋼琴家見面。但皮拉尼寫道:當「布爾特對我們友好致意時,」巴克豪斯,看到Rosé時,「轉過身,穿過通道離開了」。皮拉尼稱這一事件為「被這個膽小鬼在背後捅了一刀,他唯恐自己納粹大師的身份會做出什麼不得體的言行,哪怕是在倫敦。」理察·紐曼也對這一事件作了報導,他補充道:巴克豪斯最終搬到瑞士以「反對納粹政權」,並且說他的「無禮行為……也許是因為他意識到德國特工機構當時也在倫敦活動……」
按照一些評論家的看法,巴克豪斯是當代一流鍵盤藝術家之一。基於對文本更忠實的詮釋,他形成了自己客觀的演奏風格。作為一名留下無數唱片的一流鋼琴家之一,巴克豪斯漫長的職業生涯包括了音樂會舞臺和錄音室兩個方面。他錄製了完整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大量的莫扎特和勃拉姆斯作品。1928年他成了第一位錄製《蕭邦練習曲》全集的鋼琴家,這套唱片同樣被廣泛認為是最佳唱片之一(由Pearl 9902以及其它唱片品牌發行)。各種練習曲的錄音從20世紀50年代早期就開始了,那時候巴克豪斯已經是將近70歲的老人。
巴克豪斯在1936年1月27日錄製的《勃拉姆斯圓舞曲》作品39號,僅用了13分鐘。20世紀60年代,他在工作室錄製的全套《貝多芬奏鳴曲》,則向人們展示了一位年逾七十歲的男人,其卓越非凡的鋼琴演奏技巧(Decca 433882)。這一時期錄製的兩首《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也同樣臻於完美(Decca 433895)。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現場錄製的貝多芬則更為出色,顯得更自由也更生動(Orfeo 300921)。然而,他的演奏有時也可能被指責為「機械化」且缺乏洞察力。
巴克豪斯的室內樂唱片包括和法國著名大提琴家皮埃爾·富尼埃合作的《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鳴曲》,以及和英國低音提琴家克勞德·霍布戴等音樂家們一同錄製的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泰晤士報》在其1969年刊登的訃告中,讚揚了巴克豪斯一貫支持萊比錫音樂學院古典德國音樂傳統的做法。他那驚人的變調能力也曾催生了很多趣聞軼事:在排練《格裡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時,由於所用鋼琴有一個半音太低了,巴克豪斯索性用降b小調來練習——而在音樂會上則依然彈A小調,那時候樂器的音準已經調試完畢。
▲ 迪努·利帕蒂、哈斯姬兒、巴克豪斯(當時的三位鋼琴巨匠能夠聚在一起,好珍貴的照片)
巴克豪斯很快意識到留聲機的重要性。他在1909年7月15日錄製的刪節版《格裡格鋼琴協奏曲》,大約有6分鐘左右,這不僅是該部作品的首次錄音,也是任何一部協奏曲被首次錄音。
巴克豪斯去世時,剛剛完成了自己第二套貝多芬所有奏鳴曲的錄音。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錘子」鋼琴奏鳴曲》——當時,據美國鋼琴家、指揮家史蒂芬·科瓦切維奇說,巴克豪斯是唯一真正理解這部作品的鋼琴家。(摘自《二十世紀偉大的鋼琴家》導言,飛利浦音樂集團1998年出版)。
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識別、收藏此碟
根據蘋果公司規定,微信iOS版讚賞功能關閉,如您對本文表示支持,蘋果設備用戶請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