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明星的誕生,披著華麗外衣的悲劇
洛杉磯時間2月10日,第61屆葛萊美獎頒獎典禮在美國斯臺普斯中心舉行。
Lady Gaga斬獲最佳流行歌手、最佳流行合作、最佳影視歌曲三項大獎,成為格萊美歷史上第一個流行分類大滿貫的歌手。
助Gaga拿下其中兩項的單曲Shallow,則來自一部在電影頒獎季中同樣熱門的影片——
《一個明星的誕生》
本屆奧斯卡,《一個明星的誕生》攬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最佳男主在內的8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原創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華納珍寶的《星誕》,迄今為止已經擁有四個版本了。
這四個版本都有著相同的故事架構,相同的人物設定,甚至有著相同的選角要求——女主角必須由當代極具影響力的明星出演。
1937年的《星誕》,是這個大IP的第一個版本,選用的主演是珍妮·蓋諾,第一位奧斯卡影后。
54年版的《星誕》,主演換成了朱迪·加蘭,這位在奧斯卡、金球獎、葛萊美獎和託尼獎均有斬獲的巨星,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女演員的第8名。
1976年版,背景從好萊塢變成搖滾樂壇,主演芭芭拉·史翠珊,同樣是多棲巨星,曾經9次問鼎葛萊美獎,被電影界美國電影學會和音樂界格萊美分別授予終身成就獎。
到了最新的這一版,華納本來有意讓碧昂斯出演,談崩了之後換成了同樣名氣不俗的Lady Gaga。
為什麼華納反反覆覆地拍同一個IP,甚至同一個故事?
為什麼要堅持選用巨星作為主演?
難道是為了票房,為了圈錢?
當然不是。
解決這些問題之前,還是先回到影片本身吧。
《星誕》的故事不但雷同,而且極其簡單,簡單到看完故事簡介你已經差不多被劇透完了。
傑克·梅恩是一個事業正在走下坡路的鄉村音樂家,他曾經背負盛名,備受追捧,但如今他的名氣和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更重要的是,傑克一直有著聽覺障礙,再加上長期在高噪音環境下進行表演,他的聽力每況愈下,甚至出現了間歇性的失聰。
演藝事業的困境給傑克的生活蒙上了陰翳,他終日酗酒、吸毒,以求換取些許慰籍。
一個偶然的機會,傑克邂逅了女服務員艾莉,他們迅速墜入了愛河。
與此同時,看到了艾莉身上巨大天賦的傑克,鼓勵艾莉跟他一起同臺表演,並且加入演藝界。
傑克沒有看走眼,艾莉迅速走紅,成了當紅新星,並且還拿到了葛萊美獎。
但,傑克的心魔卻依舊沒有被驅散。
他本以為,愛上和幫助艾莉可以讓他的事業也迎來轉機,但是並沒有。隨著艾莉的事業起飛,他們共處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傑克愈發崩潰與抑鬱。
他越來越依賴酒精和毒品的麻痺,在墮落的路上越走越遠,還闖下了不少大禍。
最後,深知自己留在艾莉身邊只會阻礙她事業發展的傑克,選擇了永遠離開艾莉。
而艾莉,也只能用歌聲來紀念她的愛人……
故事講完,你一定很疑惑,為什麼片名叫《一個明星的誕生》,還請來了Lady Gaga這樣的巨星,卻總是在講男主的事情,為什麼這麼美好的片名,卻包裹著一個悲劇故事。
這正是《星誕》最諷刺的地方。
它用美好的外殼來包裝悲劇;它請來Lady Gaga這樣的大流量,卻又抨擊流量效應;它用記錄造星工業「成功案例」的方式,揭開娛樂圈的殘酷本質。
你以為它在講一個明星的誕生,其實它真正想說的是另一個明星的隕落。
艾莉所經歷的一切,所得到的一切光環,難道傑克沒有經歷過嗎?
別忘了,他曾經也是個名氣不小的音樂家,他的演唱會幾乎座無虛席,走在路上還經常能被認出來。
然而,他已經老了。
他的聽力損耗越來越嚴重,已經到了不戴助聽器很可能會永久失聰的地步。
他已經很久沒有創作出新作品,唯有艾莉跟他在一起時才能得到新的靈感,得到久違的活力。而對於藝術家來說,創作靈感是最珍貴的東西,卻也是最容易隨著時間消逝的東西。
他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原定敲定好要在格萊美頒獎禮上做中場演出的他,卻臨時被一個當紅新人代替,最後只能屈尊給後輩伴奏。
他不憋屈嗎,當然憋屈,然而憋屈又有什麼用呢?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娛樂圈裡,你拿出實力,就能得到認可,得到名譽,得到金錢,得到一切……
反之,一旦你沒有實力,沒有作品,就會被無情地拋棄,被遺忘,失去你曾經得到的所有。
這很「正確」,但也「正確」得很殘忍,讓我想到了La La Land裡高司令的一句臺詞。
「這就是洛杉磯,人們崇拜一切卻又什麼都不珍惜。」
流量,人氣,這就是娛樂圈的王道。人們把你當成明星,甚至可以當成神來供奉,把你看作一種成功的符號,唯獨不把你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去珍惜。
被娛樂圈拋棄的傑克,在艾莉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擁有過的光芒,他深愛艾莉,又嫉妒著艾莉的才能,他掙扎在兩者之間,漸漸迷失了自我……
從酗酒和毒癮中清醒過來之後,他知道,再怎麼努力,艾莉的世界也已經容不下他了。
朝陽和夕陽,終究不能共存。
任片名再好聽都好,《一個明星的誕生》,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是艾莉和傑克的愛情悲劇,更是娛樂圈的悲劇。
文/cha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