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對拜金女郎含有批判成分,但也渲染了物化世界聲色犬馬的一面
進入12月,聖誕節的氛圍愈加濃厚。雖然當前經濟形勢不太景氣,但人們尤其是女性的購物慾和購買力卻有增無減。此種現象在電影中也時常有所呈現,從中我們看到那些被消費魔力驅動的女性,她們痴迷購買,樂此不疲,在物化世界的浮花浪蕊中演繹著自己的悲喜人生。
透視女性消費心理
著名女性主義者傑梅因·格裡爾在其《完整的女人》一書中云:「市場本身雖沒有性別,卻操縱在有性別的消費者手中。」近年來,女性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導力量。較之男性,女性消費具有更為感性、喜好攀比等心理特徵,故銀幕上出現了很多購物狂女性。
根據英國暢銷書作家索菲·金塞拉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2009)集中體現了女性的這種消費心理。該片塑造了一個感性可愛、令人啼笑皆非的購物狂形象。在極愛幻想的女主人公麗貝卡眼中,燈火璀璨的商場營造了一種幻覺式的購物氛圍,令人不啻置身童話世界中,購物女人宛若公主,小小信用卡擁有兌現白日夢的魔力,塑料模特會循循善誘地勸其買下綠圍巾,那些精緻華美的奢侈品無一不在耳邊發出溫柔的絮語……麗貝卡認為「購物就像天堂,通向天堂只需要小小的信用卡片」。商品在無形中使女性消費者神魂顛倒,並對其進行溫柔的掠奪。當麗貝卡的十幾張信用卡全部被刷爆,被人瘋狂追債,處在失業破產邊緣,靠扯謊逃避,投機取巧也不能自我拯救的時候,她才幡然醒悟。
當感性的麗貝卡在瘋狂購物時,她眼中的百貨商場無異於一座能夠容納所有幻想的宮殿。除此之外,有些女人瘋狂購物也許僅僅是出於相互攀比的好勝心。在美國電影《新娘大作戰》(2009)中,由於牧師的意外失誤,兩位情同手足的女孩的婚禮被定到了同一天,為了擁有夢幻般的婚禮,兩人開始了激烈的互相攀比,其中不乏瘋狂血拼的場面。所幸,這是個喜劇片,二人之間的友誼最終化解了一切。
作家蘿拉·帕克特在《西方購物簡史》中這樣分析人們的消費心理:只要有錢,有閒,心情適宜,無論何種時代,人們都樂意用購買來犒賞自己。我們和購物狂的差別,可能僅僅是個「度」的問題。
展現物化世界的誘惑
也許在一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消費時代,每個女人都難以抵擋物化世界的誘惑。這是因為,社會崇尚財富與奢華消費的觀念已經給我們施加了太多焦慮與不安全感,對此人們只能直接選擇用衣飾來武裝自己。
在電影《穿普拉達的惡魔》(又譯《時尚女魔頭》,2006)中,女孩安迪在大學畢業後來到某著名雜誌工作,由此進入了一個時尚先鋒地帶。受到時尚這股魔力磁場的驅動,她開始樂此不疲地打扮自己。當安迪身著各色名牌服飾光鮮靚麗地遊刃於時尚江湖時,我們發現這個女孩原本質樸單純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捩轉,她在工作中的駕輕就熟與其每況愈下的情感生活形成了鮮明反差,所幸安迪最終在這個物化漩渦中及時地抽轉身去,並重新找回了簡單美好的夢想。
電影《巴黎拜金女》(2006)有著典型的法國式詼諧浪漫。女主人公艾琳是個嗜錢如命的拜金教主,她生活的全部目標便是傍上富翁,滿足其奢華需求。但這個骨灰級的物質女郎並沒有在拜金之途上一去不返,在情感和財富之間,她最終選擇了真愛——與窮小子讓一起私奔。這個結局與《穿普拉達的惡魔》如出一轍,但這種理想化的處理未免削弱了現實抉擇的嚴酷。當我們看到女主角身著香奈兒、古琦、迪奧等時裝品牌,身姿曼妙滿面春風周旋於巴黎上流社會,對於愛美女性而言,此種奢華之美恐怕比貧賤夫妻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更具吸引力。
電影版《欲望都市》(2008/2010)更是把這種物化世界的誘惑發揮到了極致。整部電影堪稱一場聲色繁華的廣告大片,4個購物狂般的女主角,共用了300多套品牌服裝,上千件單品,各種服飾令人眼花繚亂。看罷此片,我們不由感慨,這部電影中的真正主角是各色奢侈品。各色植入式廣告喧賓奪主,而我們所關注的女性自我認知,以及女性真正的自由獨立等嚴肅論題,在片中卻退居次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