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思想跟人類的卵子很相像。卵子有一個「關閉」機制。當一個精子進入後,它就「關門」了,其餘的精子就進不來了。人類的思想普遍有這類特徵。
認知上面,就形同於思維空間的「固執」,陷入一種偏見,誤判。
每個人都有認知的偏見,程度不同,很多時候我們無不就是覺得自己知道了解到的,就是最正確的,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判陷阱」之中。
《天道》中,劉、馮、葉三人,雖然都曾是商人,腦子裡面是具備一定的商業思維。但是,在吃官司的時候,還是擺脫不了思維空間限制,認定「官司一定會輸掉」、「事情一定會這樣發生」、「事情的本質一定是這樣」,最終做出了讓他們都後悔的「誤判決定」。三個臭皮匠,還是沒有頂過一個諸葛亮。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普通人,其實也與這3人一樣,會碰到很多「一定會這樣」的問題,事實上,結果往往背道而馳。我們如何避免這種誤判?
功夫在詩外
陸遊在《示子譎》告訴兒子: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不能僅僅局限於一時、一地、一物。
我們一生真正工作的時間其實很短暫,按照1萬小時理論,差不多10年時間我們才能夠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但是,光是一個領域的知識,肯定是不夠用的。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其實都無不是在給我們啟發。
《天道》中,當伯爵公司願意650萬收購格律詩公司以後,肖亞文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碰巧,有一名男子去搭訕她。她把兩件事一聯想,就通竅了:伯爵公司不就很像這名男子,我不就是格律詩公司,伯爵公司的真正目的不就是意在接近、了解,看有沒有機會,對於伯爵公司來說,只是一種「試探」而已。
在文學中,這種手法叫做類比。很多時候,我們把生物學、醫學、計算機學、化學、物理學、市場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學等等學科結合起來,做一個融會貫通,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東西,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
打破思維固執的圈圈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天道》中,3人遇到官司,按照思維的慣性,覺得自己真的是做了一件「錯事」,所以他們會主動上門去「認錯」,可惜人家不吃他們這一套。
歐陽雪還比他們好一點,執意堅持「商業摩擦」,而非「不正當競爭」,不然真真就是「不打自招」。
在兩性婚姻之中,很多人都在談論「原生家庭」這個詞。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葉子。同理,也不存在著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兩個人有著不同的底層的「成長碎片」、「情感邏輯」。
這種思維固執的圈圈的例子很多:鳳凰男與鳳凰女,就是現代社會,對於兩種思維群體不同,貼上的標籤。
要打破思維固執的圈圈,無疑是痛苦的,類似於鳳凰涅槃、破繭成蝶。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跳出「舒適圈」。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進化自己的大腦
很多時候,我們無不是在盲人摸象,都對,都不對。
網際網路時代,各種信息爆炸式呈幾何式信息熵增。各種信息紛至沓來,讓人顧及不暇。
在當今時代,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來說,腦袋無疑是最重要的武器。我們想要在當今社會,立於不敗之地,必須不斷的進化自己的大腦。
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一般來說,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總是有一個認知過程在裡頭。但是,我們也不可能在完全認清楚了以後再行動,這無疑也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認知。我們可以先行動起來。
做事情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學下「踏門檻效應」,先要求自己做一件小事,然後引導自己一步步地「更上一層樓」。
遇到事情,我們按照這3個步驟或許就會少很多後悔:
向多數人請教、找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
葉、馮、劉3人,假如吃官司以後,向丁元英請教,找丁元英商量,結果肯定就是皆大歡喜了。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