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目前疫情發展形勢來看,我國確診人數超8萬人次,海外確診人次超30萬人次,疫情對人類的生活、工作造成直接影響,最直接的體現就在於整體經濟蕭條,部分行業生產處於停滯狀態,房地產作為人們居住保障類產業,同樣未能倖免,按完國內樓市暫停鍵後,國外也面臨著停止房產市面銷售工作。這種情況下,不少朋友開始出現「金融危機」恐慌症,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不正是金融危機的象徵嗎?
對此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判斷是否出現國際金融危機存在三個標準:
一、是否存在國際金融市場跨市場持續性恐慌性下跌;二、是否出現大量金融機構尤其是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倒閉;三、實體經濟運行是否受到嚴重破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顯示,從3月9日到3月19日美股共發生四次熔斷,上一次熔斷還是在1997年10月27日,這一年正是世界性金融風波,簡稱「97年亞洲風暴」,熔斷機製作為股市內一大重要止損行為,頻繁發生意味著金融市場已經出現不可控性波動,顯然滿足金融危機評判標準第一條,至於後面兩條,目前還未出現有力證據舉證,我們也希望經濟低迷只是短期性的。
經濟下行,樓市遇冷「板上釘釘」
從目前經濟下行來看,樓市遇冷基本板上釘釘:
首先是疫情阻斷了交易市場正常運行,直接影響到經濟正常流通。從武漢疫情爆發以來截止到2月底,全國商業行為幾乎處於暫停階段,售樓部直接「關門」,也導致全國19城出現新房、24城二手房零成交局面。
其次是在2019年樓市成交量出現下滑為樓市遇冷埋下伏筆,樓市專家從數據分析來看,一方面與供需關係有關,需求量小於供應量,另一方面房價門口過高增加了購房者籌錢周期,另外樓市行情在過去一年內調控不斷,以「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為核心,嚴控樓市過度金融化發展趨勢。
最後是房企面臨著融資難、出售難等挑戰。房地產屬於高資金周轉行業,特別是小房企,資金實力不雄厚的情況下,其融資成本相比大型房企更高,相同借款情況下,所承擔的利息便更高,一旦房子出售方面受阻,更容易導致資金鍊斷裂,據統計2月份破產的房企高達上百家。
對此部分經濟學家表示,當前對商品房銷售影響較為有限。疫情結束後,房企拿地積極性上升,房地產投資將出現明顯反彈。筆者認為,「房住不炒」在樓市未來走向中仍然是主基調,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才能有效保障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經濟日報也不止一次表示過「地方調控不應違背房住不炒原則」!
在受疫情影響後的樓市遇冷局面下,即使經濟完全恢復後,開發商也會存在一定的「解圍」問題,特別是那些在2、3月份舉步維艱的開發商,不解圍便無作為。
那麼等疫情結束後,該如何正確為樓市「解圍」呢?
一直以來,房地產作為國家大比重經濟行業,肩負著較大社會責任,一方面要做好住房建設工作,另一方面還要起到其他行業領袖作用。俗話說:樹大招風,房地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多少會出現一些「病症」,一旦「病情」加重後,不僅影響到其他行業發展,還影響到許多人的就業問題。對此,如何正確為樓市解圍?內行給出三方面建議:
第一、房企自身應重抓管理、補漏洞。過去的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利潤可觀,即使存在一定管理缺陷或者漏洞也抱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而在樓市遇冷的當下,抓管理和補漏洞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安家》中朱閃閃角色,本該去市場外拓,卻心生小伎倆,到奶茶店喝飲品,到電影院看電影,將工作完全丟在一邊,這種行為對自身而言是不負責的表現,管理者對此視若不見更是對企業不負責的行為。
第二、房企自救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責任感,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馬雲曾說過,未來的企業家需要做的是解決社會問題,而樓市的社會問題就主要體現在居住問題上,一味地將房價提高出售,甚至動用「飢餓營銷」等方式營造假氛圍是不可取的,將直接影響到購房者後續生活品質,讓購房者買到物超所值的房子才能深受老百姓愛戴!
第三、投資者應緊跟政策導向,不鑽樓市政策空子。過去市面上存在較多房產投資者正是利用鑽政策空子的行為進行炒房,比如限購政策出臺後,預判房價還會上漲,於是出錢買房到名下無房的朋友身上,等房價上漲後賣出賺差價,又比如利用「假離婚」增加首套房購房名額,雖然沒有明確觸碰政策,卻坐實了鑽政策空子的事實,樓市調控的出臺是為樓市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所以限購存在的同時還有限售。
總體來說,樓市困境解圍,並不是簡單純的等待經濟恢復,政策性「救市」不代表樓市利好,更多時候需要開發商、購房者自覺遵守政策底線,共同營造出一條可持續性發展的「樓市路」!
更多房產、商業資訊,歡迎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