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原理》馬工程課後練習題最全盤點!按章節分!

2020-12-21 安雲嘉

緒論:

【學習要點】緒論是全書的概述。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是緒論的核心,它們規定了本書的內容範圍與論述特性。「審美」是人類現實活動之一;「美學思維」則是審美意識的觀念化;美學是研究審美活動的學科。美學是主體性人文理論學科;美學研究方法不僅要求哲學思維的思辨力,而且要求審美乃至所有精神經驗的敏銳體驗。

【重要概念】

Aesthetica

;審美;美學思維;美學;人文學科;哲學思維;

人文體驗

【回答示例】

Aesthetica:這是美學的拉丁文名稱,該詞源於希臘文,詞根含義為「感覺」「感興趣」「感性的」。鮑姆嘉通提出要建立一門學科來研究感性認識,這門學科可稱為「Aesthetica」,即感性學。感性認識的完善就是美,這也是「Aesthetica」

被譯為「美學」的一個原因。

美學:美學學科是人類知識近代分化所產生的理論自覺形態,是一門人文學科,也是理論學科。美學是研究審美活動的學科。

美學學習的方法特性:美學學習與研究首先具有區別於實證經驗科學的哲學思維,美學的哲學思維性質首先體現在對審美本質的把握上,學習美學原理並非通俗意義的審美欣賞,哲學思維的訓練是必須的過程。其次,美學學習區別於純思辨的人文體驗描述。美學作為哲學思維並不等於純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隨有審美體驗的意向性描述。正是在這種意象思維的基礎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國傳統美學「意境」「意味」「情境」「氣象」等一系列本質直觀特性的範疇術語。

第一章

【學習要點】審美的本質是美學原理解釋審美活動及其經驗的第一原理。審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於審美內在於勞動所代表的實踐活動的普遍必然關係;審美的本質是規律與目的相統一活動所產生的自由形式;審美的本質是能動協調規律與目的的自由活動方式;審美的本質是人的自由本質的對象化理想。

【重要概念】「美本身」;「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的規律;自由勞動;

審美的本質

【回答示例】

「美本身」: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希庇阿斯和蘇格拉底之口討論了什麼是美的問題,否定了美是美的東西、質料或形式,不是某種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不是恰當、有用、有益等價值,不是由視覺或聽覺引起的快感等,提出美是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為美的共同本質。對「美本身」的提問和尋找,是對審美本質的形而上的哲學探討。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美的本質的回答,他認為美就是理念,美本身必須是真的,真與美的區別在於:真是思考的對象而不是感覺的對象,美卻是感覺的對象,真只有達到「感性顯現」時才成為美,美必須是具有感性形式、可以呈現於意識的。因此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美的規律:「美的規律」一詞,是馬克思在論述動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的不同時提出的,是物質生產實踐中的一種規律,而且是在真與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立的規律。「美的規律」與「自由勞動」和「人的本質」三個概念三位一體。

審美的本質:審美活動體驗優先於主客二分後的審美靜觀;以勞動為核心的實踐及其結構成為探討審美本質的基礎與出發點。審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於審美內在於勞動所代表的實踐活動的普遍必然關係;審美的本質是規律與目的相統一活動所產生的自由形式;審美的本質是能動協調規律與目的的自由活動方式;審美的本質是人的自由本質的對象化理想。

2

【學習要點】審美活動經驗是美學原理構成的基本內容,簡稱「審美經驗」,它是人類審美關係的重要維度,代表審美活動主體的方面與屬性。本章實質是從審美經驗現象入手內在地說明審美活動作為「精神上的具體再現」,並將依據審美本質說明審美經驗的根源及其前提條件,繼而說明審美經驗的基本特徵,分析審美經驗的心理要素,介紹若干審美經驗心理模式,最後概述審美經驗的文化類型與差異。

【重要概念】審美活動經驗;審美心理結構;審美心理要素;審美積澱;審美經驗的普遍性與差異性

【回答示例】

審美活動經驗:審美活動經驗是美學原理基本範疇之一,指經人類審美活動的累積在主體方面生成和構建起來的一種心理和精神的整體屬性,即馬克思所講的「精神上的具體再現」,簡稱審美經驗,它是包含著審美感受、審美心理結構、審美態度、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等形態在內的一個大系統。

審美心理結構:審美心理結構是指人類審美活動的內化成果,又稱為內在的人化自然,它構成審美意識的基礎,是審美經驗系統中較為穩定的形式。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不僅需要個體自身長期的實踐活動,更需要人類實踐的歷時性繼承、積累和傳遞影響,是全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積澱的成果。

如何理解審美經驗的普遍性與差異性的辯證關係:

一方面,由於審美經驗是人類實踐勞動經由社會歷史積澱而結晶的人化自然的內在成果,所以社會化和歷史性所集中代表的超個體特定經驗的普遍規定,是審美經驗具有普遍性的根源;另一方面,審美經驗的客觀標準又會隨著歷史和社會的實踐經驗及其個體差異的不同而呈現出相對變化和差異性的特點;審美經驗的這種普遍性與歷史具體性不可分割地統一於特定審美活動中。

3

【學習要點】形式對於審美具有特殊的意義。美的形式包括內形式與外形式,強調的是與內容的聯繫;在發展的過程中,形式感進一步被抽象出來,並且脫離內容而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這就形成了形式美;形式美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各種形式因素,其二是指人們從形式因素的各種組合中提煉、概括出的形式美法則,主要有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形式美具有普適性,有商品化的趨勢,與時尚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重要概念】美的形式;形式美;黃金分割;均衡;韻律;多樣統一;形式美的商品化;時尚

【回答示例】形式美:形式美是自然、社會和藝術中各種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聲音等)有規律的組合所顯現出的審美特性。形式美法則是人類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

黃金分割: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通過實驗方式提出的「黃金分割律」,是最早認識到的合適的比例。即長短二者之比等於長短之和與長者之間的比例,大致相當於8:5或5:3。這種比例最令人感到愉快,因而被廣泛用於各種造型的創作中。後人作了更精確的幾何學證明,得出長段與短段之比為1.618:1或1:0.618。

均衡:均衡是對稱的變體,是指中軸線或平衡點兩邊的形體不相等,但在分量上保持一致的形式構成。均衡也被稱為動中有靜。對稱是一種靜態平衡,均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對稱是外在的均衡,均衡是內在的對稱。均衡講的是一個整體要有內在的力的對稱。均衡比對稱更有差異性和靈活性,雖然使人感覺到安靜、穩定,但具有活潑的動感與生機。

多樣統一:多樣統一屬於高級的形式美法則,亦稱「和諧」。多樣,是指審美對象的整體中所包含的各種物質因素在形式上的區別與差別;統一則指審美對象各個不同部分和不同的物質因素在整體中彼此關聯、呼應、襯託、映照,從而有機融合的內在關係。

形式美的商品化:一切購買行為都是出自一定的需求,而人的需要是有不同類型與層次的。就其實質來說,又可以劃分為滿足實用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大類,而在精神需要中審美需要佔了非常大的比重,它們直接帶來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最後實現。因此,在購買行為中,審美需要往往起著最關鍵的作用,它是精神需要的核心。而審美需要的各層次都與形式美相關,因而,形式美能直接或間接地商品化。在滿足人的需要的產品的三個層次(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延伸產品)中,形式美都有自己的地位。

4

【學習要點】技術是一個歷史範疇,在現代工業時代它與藝術範疇的分野日益鮮明,並獲得其獨立的美學視域與審美價值。技術美是現代大工業生產方式的產物,是相對於藝術美、自然美的概念而提出來的。技術產品的技術美離不開其從屬於實用且富於文化內涵的功能美。設計的審美創造主要是通過產品形式表現出來的,它體現在產品的形式自由度上。

【重要概念】技術美;功能美;技術美學;設計美學;適用與美的關係

【回答示例】技術美:技術美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第一種美的形態,也是人類物質生活中最基本的審美存在。技術美是現代大工業生產方式的產物,是相對於藝術美、自然美的概念而提出來的。藝術美是一種觀念存在的反映美,而技術美則是一種活生生的現實美,它構成人們的現實生活環境。一般把現代技術產品所具有的審美價值稱為技術美,但技術美是技術過程和技術產物所具有的審美價值。技術美以感性直觀的形態揭示了人所駕馭的自然規律性和人的社會目的性的統一。它作為人的創造物,凝結了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揭示了人的理想、追求和情趣。技術美存在的根源在於,技術是人類改造世界所形成的手段和方法,它依據自然規律以實現人的目的,體現了人在適應自然和改造生存環境中所取得的自由。

功能美:功能美在本章是從人的使用對象角度針對技術美而言的一個分析性概念。實用技術產品的功能效應是通過人們對它的使用過程,通過對其物質的佔有或享受來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但一個技術產品的功能美,不能歸結為人在使用它時一種純粹個體性的愉悅感,而要理解為人所直觀到的此產品積澱了人類長期生活實踐經驗成果的外在審美形式美,更要理解為人在使用此產品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此產品及其形式符號對產品功利內容和功能目的最大化實現後的審美表現美。功能美範疇的提出,可以從根本上克服對產品審美內涵分析上的單純形式觀點,從而關注於產品的功能目的性。

適用與美的關係:適用並不等於美。一個技術產品的功利價值與審美價值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存在。一個產品可能有實用價值,卻可能缺乏審美價值,那是因為它沒有實現對功能目的的審美表現。美學所說的技術產品的功能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技術產品的適用性,此範疇實具有更廣泛的意義。首先,功能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社會前進的目的性的展示,它把科技進步所取得的成就直觀化了。其次,功能美通過特定的組合秩序促進生活環境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協調。此外,產品的功能美也是激發人的購買慾和促進商品流通的重要因素。

5

【學習要點】社會美在整個審美領域內實際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以人類基礎性生存活動即勞動為核心所形成的審美形態。社會美的範圍大致包括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成果和實踐主體即人的美三個方面,具有直接的現實存在性、自由自覺性、側重善的內容的價值傾向性等特徵。社會交往中的美和人物美是社會美的兩種重要形式,日常生活和節慶狂歡中的美是社會美的兩種不同存在形態。

【重要概念】社會美;社會交往美;人物美;日常生活美;節慶歡慶美

【回答示例】社會美:社會美是以人類基礎性生存活動——勞動為核心所形成的審美形態。由於與人類實踐密切相關,社會美的範圍十分廣泛,它滲透在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舉凡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顯現出某種精神價值與自由,都可以成為社會美的審美對象。具體來說,社會美的範圍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社會實踐活動的美,社會實踐成果的美,以及社會實踐主體即人的美。

社會美在審美形態中的特殊意義:以藝術哲學著稱的傳統美學理論往往忽視甚至否認社會美的存在,但社會美在整個審美領域內實際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第一,人類社會最先產生的美應該說是社會美,因而社會美是人類最早、最基本的審美領域;第二,社會美是與人的社會存在關係最密切的審美形態,也是與人距離最近、人們接觸最多、最頻繁、欣賞最方便的審美對象;第三,社會美在實現人和人生的審美化的歷史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現代性的背景下,社會美在人類審美活動中開始佔有愈加重要的位置。

如何全面看待人體美?如何感受一個人的美?人體美通常是指人的相貌、身材、姿態、動作、膚色、儀表等方面的美。對於人體美,尤其是關於人體美究竟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歷來存在一些爭論。全面看待人體美意味著:第一,現實的人體美雖然有賴於人體的自然生理條件和自然素質,但人體決不僅僅是自然的產物,而是被人們的社會生活經歷改造過的,因而人體美是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統一;第二,在人體美中,形體、比例、曲線、色彩等形式因素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形式因素並不能脫離人的生命整體和人的社會文化環境,人體美最終顯現出的是人的感性生命。人的美即人物美是指人自身顯現出的美,具體包括側重於外在方面的人體美與側重於內在的精神方面的人格美。感受一個人的美,既要欣賞其相貌、身材、姿態、動作、膚色、儀表等方面的外在人體美,也要欣賞一個人的形體、行為中所體現出的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表達對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崇敬與嚮往,以及對人的超越性與自由的追求。

6

【學習要點】自然美實有兩種內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與內在天性之美。自然美具有依賴自然事物及其屬性、內容相對朦朧寬泛、形態多變、審美過程不可傳達等特徵。如畫模式、比德模式、宇宙本體和天成境界是自然審美的四種代表性模式。天然美即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自然美範疇,涵蓋了自然界、人生社會、藝術等諸多審美領域。

【重要概念】自然美;天然美;如畫;比德;中國美學核心自然美範疇

【回答示例】自然美:同藝術美相提並論的自然美一般指的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概念的多義性決定了自然美實際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與內在天性之美。就此而言,人們一般所說的自然美,實際指的是針對非人工的自然事物外在形式之欣賞而產生的美。

天然美:天然或天然美即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可理解為作為事物內在的天成本性之美的自然美的簡稱。天然美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自然美範疇,它涵蓋了各種審美類型,既關涉自然界事物內在的自然而然、本性天成、不假人為,或不造作的美,也是人的社會生活的本真狀態、天成境界與最高目標,還是一些藝術作品竭力追求的最高審美理想。

如畫:如畫的字面義即「像畫一樣」。在美學領域,「如畫」術語首先體現的是人們欣賞真實的自然風景和作為藝術作品的風景畫的一種態度或方式。從自然美角度來講,如畫觀念也代表了人們欣賞自然或從事自然審美活動的一種對象性或景觀化模式。但是,如畫模式絕不是自然審美唯一的方式,更不是自然審美最具本質性的方式。

怎樣理解作為中國美學核心自然美範疇的天然美或天成之美?「自然美」概念實際包括作為自然界之美的自然美與作為內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兩種內涵。後者即天然或天成之美,是20世紀以前的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自然美範疇,醞釀於先秦老莊思想,正式誕生於魏晉時期。有三個層面的不同內涵或表現:第一,作為宇宙本體論美學範疇,自然(美)即天然天成,是天地萬物自在自足的本然狀態;第二,作為社會存在論美學範疇,自然(美)即自然而然或「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自由狀態;第三,作為藝術及藝術美學範疇,自然(美)即「芙蓉出水」(與它相對的是「錯彩鏤金」),是藝術的審美理想或最高境界。

7

【學習要點】藝術美是美的基本形態之一,藝術形態的審美對象稱為藝術美。藝術美的產生既是現實審美發展的自覺形態,又是藝術自身經歷人類活動分工化而獨立的產物,兩者在現代性背景下結合為「美的藝術」。本章分析藝術的審美特性,闡釋藝術美作為社會美與自然美的完美再現,代表了人類自覺的審美理想,並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藝術美與人生藝術化的互動、融合及實現。

【重要概念】美的藝術;藝術意象;藝術美;藝術的終結;藝術美與人生藝術化

【回答示例】

美的藝術:美的藝術是1746年巴圖提出的一個標誌藝術獨立的現代概念(beauxarts,英文fineart),專指音樂、詩歌、繪畫、雕刻和舞蹈,以引起心靈快感為目的,也標誌著藝術憑藉審美性獲得獨立。藝術意象:藝術意象是藝術美的核心內容,作為藝術領域中的意象呈現,是藝術世界中審美特徵最為集中的意象存在。意象是藝術美的凝聚,是藝術意象的藝術之美賴以存在的基礎,它體現了主體之情與對象之景的內在融合,標誌著一個完整的、充滿意蘊的感性世界的形成。

如何把握藝術美與人生藝術化的內在關係:藝術美與人生的融合即人生藝術化,二者呈現出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內在關係。一方面,社會文明的進步使審美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藝術與生活的界限逐漸被打破,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形成藝術美與人生的融合;另一方面,主體的審美需要不斷提升,人們積極自覺地用美裝點、改造人生,把藝術美的視野擴大到審美主體的生活世界,人生與藝術美走向統一,二者在有機融合中將藝術美升華至主體的人生整合與新的建構方面,從而達到人生藝術化目標的實現。

8

【學習要點】優美與崇高是美的基本範疇之一,也是典型體現了審美活動本質規律、具有對舉特徵的奠基性審美範疇。依照馬克思實踐論美學對審美本質的理解,優美與崇高被看作是人的本質力量(自由實踐勞動)的對象化活動,亦即規律(真)與目的(善)相統一的自由形式運動。本章以比較的方式總體論述優美與崇高在審美本質、內容、形式、心理體驗及審美效果諸方面的特徵,梳理優美與崇高發展的歷史及其轉化,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崇高的現代意義。

【重要概念】優美與崇高;審美共通感;審美貧困;陽剛與陰柔;優美的獨立地位

【回答示例】

優美與崇高:一種對應性的審美範疇,優美稱陰柔之美、秀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諧為主,其審美意蘊和情感表現柔和平穩,呈現為秀麗、妍雅、清新、明媚、輕盈、寧靜等特徵,具有小巧、平靜、舒緩、圓暢、單純等表現形式;崇高也稱陽剛之美,突出展示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對立,情感力度異常強烈,具有以痛感、壓抑感為基礎,由不和諧到和諧、由痛感到快感的複雜心理體驗的特徵。

審美共通感:共通感是指作為社群共同體存在而積澱形成的族群認同感,即一種共同的感覺的理念,審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種,它表示不同個體的審美活動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個穩定的心理結構,這種審美的普遍性稱為審美共通感,審美共通感的存在調動了主體的集體審美意識,在審美活動中找到了文化認同感和群體歸屬感。

優美在審美形態中的特殊地位:從美的內在規定看優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實現和結果,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統一的最終成果,是現實對實踐最充分的肯定;優美不僅是人的本質對象化過程中獲得現實肯定最圓滿、最充分的形態,也是其他審美範疇對象化實現最終所達到的結果,故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美的代名詞和統稱;和諧與圓滿作為審美活動最具本質性的特徵,不僅是優美的典型形態,也構成全部審美範疇努力爭取所要達到的境界,西方美學界一般以優美特性泛稱審美對象。

9

【學習要點】作為美學範疇和審美形態的悲劇、喜劇不同於作為日常話語、作為戲劇藝術類型的悲劇、喜劇。悲劇審美是對個性或人性毀滅事件自覺或不自覺的哲學性觀照,喜劇審美則是對作為審美對象的喜劇主人公遮蔽自我個性或人性本質事件的揭露。悲劇審美同時具有悲劇主角、悲劇事件、悲劇悖論和悲劇效果四個基本要素,也因此有其四方面的基本特徵;喜劇審美同時具有喜劇人物、喜劇事件、喜劇矛盾和喜劇效果四個基本要素,也因此有其四方面的基本特徵。

【重要概念】悲劇;崇高性悲劇和非崇高性悲劇;悲劇審美四要素;喜劇;喜劇審美四要素

【回答示例】

悲劇:悲劇概念實際有相互聯繫但有明顯差異的三種內涵與用法,即作為日常話語的悲劇、作為戲劇藝術類型的悲劇和作為美學範疇或審美形態之一的悲劇。美學上所講的悲劇又稱悲劇性或悲劇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認同的個體,在特定必然性的社會衝突中,遭遇不應有卻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敗甚至死亡結局的同時,個性遭到毀滅或者自由自覺的人性受到傷害,並激起審美者的悲傷、憐憫與恐懼等複雜審美情感,乃至發生某種轉變的一種審美形態。

悲劇審美四要素:悲劇審美是悲劇在審美活動中的生發、展開過程。有別於其他審美形態,悲劇審美同時具有必不可少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悲劇主角、悲劇事件、悲劇悖論和由悲劇審美者所承擔的悲劇效果。其中前三個要素是悲劇審美對象方面的要素,悲劇效果則是悲劇審美主體方面的要素。

喜劇:同悲劇一樣,喜劇概念也存在著作為日常話語的喜劇、作為戲劇類型的喜劇和作為審美範疇的喜劇三種內涵。美學上所講的喜劇又稱喜劇性或喜劇美,是指有這樣那樣的弱點、缺陷甚至虛假、醜惡特性的人或對象,在特定的矛盾衝突或不和諧情境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協調與自相矛盾性,從而引人發笑的審美形態。

喜劇審美四要素:喜劇審美是喜劇在審美活動中的生發、展開過程。有別於其他審美形態,喜劇審美同時具有必不可少的四個基本要素,即喜劇人物、喜劇事件、喜劇矛盾和由喜劇審美者所承擔的喜劇效果。其中前三個要素是喜劇審美對象方面的要素,悲劇效果則是喜劇審美主體方面的要素。

悲劇審美與崇高審美有何聯繫與區別?試舉例說明。悲劇與崇高審美的聯繫:二者都側重於展示作為審美對象的主人公人的本質在實現對象化過程中的矛盾激化、艱難鬥爭,主體遭遇巨大阻力的對抗狀態和矛盾衝突;二者都在所涉及的主人公人的本質的暫時失敗中,激發起人們對人的本質的偉大自豪感和必勝信心;在心理感受上,二者都在壓迫刺激的痛感中使審美者體驗、升華出一種強烈而獨特的快感即美感。

另外,從悲劇的類型上看,的確有一類悲劇是接近於崇高的,可稱之為「崇高性悲劇」。

即使如此,基於「非崇高性悲劇」的存在事實,作為審美形態的悲劇與作為審美形態的崇高的差異仍然不容抹殺:第一,崇高審美突出的是作為審美對象的主人公的鬥爭精神及其勝利前景,而悲劇審美更側重表現主人公所置身矛盾的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及主體不可避免的失敗與人性所受的傷害與毀滅。第二,悲劇審美側重表現個體的命運,格外強烈地刺激著個體意識的覺醒;崇高審美則突出人類總體背景,它引導個體向人性道德境界升華。第三,崇高性悲劇審美不僅有崇高那樣的亢奮激情和人類自豪因素,包括崇高性與非崇高性悲劇在內的悲劇審美更常常以深邃的哲理內容發人深思。第四,悲劇審美比崇高審美的審美對象範圍小,它只涉及人的行為或事件;崇高審美的對象既包括人的行為事件也包括自然的對象世界。崇山峻岭、汪洋大海可以具有崇高美,但不可能具有悲劇美。

10

【學習要點】醜是美的基本範疇之一,也是一種與作為審美範疇的美(優美)相對立,與崇高、悲劇、喜劇等其他審美範疇相關聯且具有更為複雜多樣的性質、特徵和功用的現代審美範疇。從審美活動理論看,醜是人的本質對象化的未實現和殘缺狀態,是現實對人的本質的否定,是目的性與規律性的不統一。本章對醜進行審美界定,論述醜的審美特徵,闡釋醜的審美價值,分析醜與其他審美範疇的聯繫和轉化,並進而探討醜與荒誕、恐怖及怪、酷等之間的複雜關係。

【重要概念】醜;荒誕;反美學;美醜轉化;醜的審美本質

【回答示例】

:一種否定性的審美範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醜與狹義的美相對立,是對優美的純粹性、完滿性與和諧性的否定和破壞,它以反常、混亂與反和諧等引起人的一種複雜、帶有苦味的審美感受,從情感的否定性體驗中引發主體深刻的理性領悟。

荒誕:一種否定性的審美範疇,也是醜的一種特殊形態,其內涵是對無根基、無本質、無價值、無深度對象的審美關照和表現,它以對象的荒謬、非理性的形式和意義缺失的虛無感引起人的否定性的審美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對主體審美生存自由性的理性肯定。

如何理解醜的審美本質:從審美活動關係狀態看,醜是人的本質對象化的未實現和殘缺狀態,是現實對人的本質的否定;從審美意象中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看,醜是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理想與現實等的背離;從審美感受角度看,醜所引起的是一種複雜、帶有痛感的愉快,其積極的審美意義是可以突破傳統審美的規律與慣性,從否定的方面引發主體的深度思考和批判,以獲得對審美和諧與生存自由的高度自覺。

11

【學習要點】本章要理解美育與美學的關係,全面把握美育的內涵、使命、功能及實施途徑。

【重要概念】美育;《美育書簡》;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美育的使命;美育的特性;美育的功能;美育的途徑

【回答示例】

美育:美育既是審美方式的教育活動,又是教育方式的審美活動。從美育的歷史看,美育是指一種以審美活動(包括藝術活動)為主要方式與手段的教育活動,但同時又是教育形態的審美活動。美育這種以審美活動(包括藝術活動)為主要方式與手段的教育活動,使得美育能夠直接作用於發展人的感性,成為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美育書簡》:《美育書簡》為德國哲學家席勒所著,在書中正式提出了「美育」概念,並對其實質、社會功能和意義作了系統闡述。《美育書簡》是歷史上第一部以美育為研究對象的理論著作,是美育理論形成獨立體系的標誌,被人稱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書」。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蔡元培是近代中國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蔡元培反對把美育作為德育的附庸,主張美育有獨立的地位,是與德育、智育、體育並列的,反對把美育等同於藝術教育、主要是美術教育的觀點。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最為突出的是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學說。

美育的使命:美育的使命在於使人的感性完善。人的本質與本質力量是多樣的,大致包括肉體的與精神的,肉體的即體力的,而精神則包括了感性與理性。完善的人,應該是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和諧的人,僅僅具有理性或只具有感性的人都不是完善的人。智力水平和道德修養的提高使人趨向於理性的高度發展,但感性的豐富性和生活熱情的提高使人趨向於感性的高度發展,二者的結合才能達到人的完善。智力和道德的提高要靠智育和德育,而感性的豐富性和生活熱情的提高有賴於美育。美育能夠直接作用於發展人的感性,成為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相關焦點

  • 《美學原理》名詞解釋+課後題答案
    美學學習的方法特性:美學學習與研究首先具有區別於實證經驗科學的哲學思維,美學的哲學思維性質首先體現在對審美本質的把握上,學習美學原理並非通俗意義的審美欣賞,哲學思維的訓練是必須的過程。其次,美學學習區別於純思辨的人文體驗描述。
  • 四年級語文上冊《蟋蟀的住宅》預習及課後練習題
    四年級語文上冊11《蟋蟀的住宅》預習及課後練習題。這是我們學習的法布爾的第二篇課文。教學目標1.認識「蟋、蟀、宅」等12個生字,會寫「宅、臨、選」等14個字。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2
    點擊查看: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點擊進行諮詢》》 為了能讓各位考生能更加高效率的備考,中國教育在線為大家提供了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2,供大家參考。預祝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 這份單位換算練習題,務必練習
    這份單位換算練習題,務必練習小學數學課程一直是學習重點,同時也是難點課程。在小學階段,數學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階段打基礎最好階段,也只有在小學階段將數學知識點,牢牢的掌握,才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涯中更輕鬆一點。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單位換算是基礎中的基礎了。
  • 找準問題的關鍵及課後反思
    此次公開課的內容是《一匹出色的馬》複習課,本課的學習目標:掌握課後生字書寫,能夠自己組詞;熟練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妹妹的情感變化;知道《一匹出色的馬》中「馬」指代的什麼。《一匹出色的馬》是一節兩課時的課,我通過一課時進行授課,雖然知識點都呈現出來,但出現了「滿堂灌」現象。一昧進行知識灌輸,看似面面俱到,其實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在以後的授課中我會充分掌握課時量,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承受能力,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時間5、沒有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上。課堂互動只局限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互動形式過於單一。
  • 識字8《小書包》,一年級語文上冊預習筆記+課後小練習
    課後練習:○朗讀課文。說一說你的書包裡有哪些文具。《小書包》練習題《小書包》練習題。《小書包》練習題參考答案《小書包》練習題參考答案。
  • 2021河海大學電氣工程專業考研經驗
    剩下的兩個月主要精力是作文和翻譯,這期間閱讀也沒斷過,一直在做題練習。無論是語法、閱讀、完型,還是作文和翻譯,我都在網上跟了某幾個老師的視頻,看視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作用是——壯膽。閱讀和完型題敢大膽猜測,翻譯題懂得取捨,作文題學會認命(不求出彩,但求高分。)
  • 課後練習一周安排表,別說我沒告訴你哦~
    其實應該這麼說,當老師講完課後的那一天,一定不要不碰琴,應該迅速把老師課上所指出來的問題過一遍,這樣可以加強記憶
  • 鄭州市內九區課後延時服務已全覆蓋
    去年10月,鄭州市鄭東新區率先啟動課後延時服務,邁出「官方帶娃」第一步。此後鄭州市內各區相繼試點,緩解家長「接娃焦慮」。12月22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從鄭州市教育局獲悉,經過一年多探索,截至目前,課後延時服務在鄭州市內九區中小學已實現全覆蓋。課後延時幹點兒啥?
  • 以美學原理和常識「啟蒙」書法美育
    但是目前,專業書法工作者由於缺乏專門的美學訓練,對書法美尤其是藝術美學原理還缺乏根本性認知,導致各說各話,各執一端,非此即彼,乃至互成隔膜,至為可憾。其實,美育未必需要多麼高深龐雜的知識譜系,而是需要美學原理和美學常識的啟蒙。但很多時候,認知美學原理和美學常識又最難,也最易被忽略。之所以提出這個命題,是緣於對書壇美學現狀的觀照與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上冊《大自然的聲音》課後題詳細講解
    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來講一講《大自然的聲音》課後題。1.朗讀課文,體會大自然聲音的美妙。背誦第2~3自然段。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後,練習背誦,背誦時可以抓住文中擬聲詞的變化規律。2.填一填,再說一說課文寫了大自然的哪些聲音。指導點撥:填空時,首先要認真閱讀全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完成。
  • 熱點|杏林青馬工程 用信仰點亮青春
    2017年4月27日,長春中醫藥大學杏林青馬工程正式啟動。會上宣布了《中共長春中醫藥大學委員會「杏林青馬工程」實施意見》,宣讀「杏林青馬工程」導師聘任決定,為「杏林青馬工程」首批導師頒發證書。張興海在杏林青馬工程首期學員班開班儀宒上語重心長地對學員說。 「杏林青馬工程」以集中培養為主,採用多種教育教學形式,對學員進行集中培訓,建有校院兩級領導小組和「杏林青馬工程」導師團隊,從思想、組織、基地、創新、資金等多方面提供保障。首期「杏林青馬工程」培訓班學員遴選名單也於當日發布。
  • 人教版七年級上同步練習題+期中、期末卷,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同步練習題+期中、期末卷,有答案眾所周知,英語時從小學開始學習的一門課程,也是三門主課之一,但小學階段的英語相比較初中,難度低了很多,升入初中後,英語難度大幅度提升,不少同學的英語成績就十分不理想。
  • 人教統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1至4課課後作業練習題,附參考答案
    #小學六年級語文學習#今天分享各位同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至第4課,課後作業練習題
  • 2400門課:MIT開放迄今最全CS+電氣工程課程
    這所已有 150 多年歷史的知名學府,近日放出了 2400 門課程資料,其中也包括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的多門公開課。從列表長度也可以感受到內容的豐富:眾所周知,MIT 的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畢業生遍布世界各地,在很多研究領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提高了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的穩定和安全性,提升了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創造了全新算法用於分析金融市場,同時還能設計能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
  • 小動作多、開不了口……你的面試刷題姿勢正確嗎?
    無論什麼形式都少不了用真題、模擬題進行實景模擬訓練。但在聯繫中,有這幾項重點問題,是常被考生忽略的: 考生在自己練習時容易出現以下幾點錯誤: 只注重積累語言素材,忽略了語言表達; 只注重答題,忽略了舉止儀表; 只注重寫答題思路,忽略了開口說話。
  • 邱偉傑:詩劇《普及美學原理》 以戲劇實驗出發的經濟學拷問
    近日記者採訪了《普及美學原理》詩劇編劇、導演邱偉傑。我們的祖先認為,守住天賜的質樸,是最崇高最美好的。四,什麼是普及美學經濟學?經濟的核心要義是需求,沒有需求就沒有消費和生產。而需求的動力就是性情與趣味,就是美。如果激發了美的追求,那麼生活意義上的需求就會爆發,就會深化、廣化和細化,那麼,經濟必然繁榮。五,什麼是後浪美學?就是年輕人的美學。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從粗放經濟時代的壓力中走出來,他們更多關心的是自我興趣的成長,而並不太多關注成功和出人頭地。
  • 邱偉傑:詩劇《普及美學原理》以戲劇實驗出發的經濟學拷問
    根據邱偉傑同名學術著作《普及美學原理》創作的詩劇2021年1月5日將在廣州首演,火熱席捲,演出票預售極為搶手基本售罄。一出特殊的戲劇即將上演,首先劇名就引人注目。這是一本學術著作的書名,創造性學術著作何以搬上舞臺?怎麼演,演什麼,都激起人們極大的好奇心。
  • 最新2021華東師範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考研複習經驗指導必看篇
    3.思想政治理論對於政治,我推薦徐濤的書和課,我是從八月中旬開始刷他的強化課,然後刷了肖秀榮的1000題,說實話看政治課就是圖個樂子,放鬆一下(馬原還是可以考慮看看),推薦只看馬原的課,其它不用看,太浪費時間了,最後讀讀背背徐濤的小黃書,做做肖秀榮的八套卷、四套卷差不多了;重點提一下肖四肖八,一定要好好做上面的選擇題,壓中率很高
  • 美的生長不可抗拒 《普及美學原理》要義
    《普及美學原理》一書自去年12月出版以來,受疫情影響並未及時廣泛宣傳。最近,四川文藝出版社與北京市美學會在國家圖書館聯合召開相關學術研討會,拉開了推廣此書的序幕。 《普及美學原理》作者邱偉傑   《普及美學原理》由邱偉傑先生著述,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邱偉傑教授供職於南京大學,在美學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擔任副主任,並同時在北京市美學會的普及美學課題組任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