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哈利波特變成一名越獄犯,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結果就是,哈利波特用鑰匙魔法打開了監獄的大門,大模大樣地走了出去,你相信嗎?
影片《逃離普利托利亞》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越獄影片。我們熟知的哈利波特的主演丹尼爾扮演越獄的主角蒂姆,與另一位白人好友生於南非,對南非黑人表示出極大同情,並娶了一位黑人妻子。因為1978年參加非洲人民大會秘密反種族隔離組織,行動中因為使用17處炸彈傳單被列為恐怖分子而入獄。影片由蒂姆策劃出獄而展開了情節。
越獄題材有很多,頂級的當然是《肖申克的救贖》。美劇《越獄》也很好看,而這部片子其實是打著越獄題材的驚悚片。蒂姆娶了一位黑人太太,對於黑人的種族隔離制度非常的反感,參加非洲人民大會秘密反種族隔離運動,也是為想為南非的黑人們做一些自己的貢獻、為自己的親人做鬥爭。但是因炸彈傳單的舉動很快就被當局逮捕入獄,判刑11年,好友被判8年。從入獄的第1天起,兩人就開始策劃逃脫,獄中的一位法國人因長期受獄警的迫害,從一開始就堅定地支持越獄。整個故事由鑰匙展開,越獄的設計是從大門走出去的主題思想,然蒂姆用木頭做出一把一把的鑰匙,然後試鑰匙、開鎖、修改鑰匙的過程。
劇情其實布置的還算精巧,也不拖沓。交代的細節也比較多。包括鑰匙的製作、藏木頭、偷木頭的情節,鑰匙有幾次驚險經歷,包括鑰匙掉出牢房外走廊,驚險驚心動魄的時刻總讓你陷入一個又一個緊張無比的獄警馬上就要發現你的情景當中。最後出獄的時候,還會因為蒂姆的緊張而打不開鎖。這個情景很真實,有時候人一緊張就會出現動作變形,而最後一道門居然打不開,必須砸開才行。過監獄十幾道門的經歷真是跋山涉水,緊張紛呈。
唯一的弱點就是感覺監獄的安保還是比較鬆懈,雖然說有十幾道門,但是獄預警的人數還是偏少、巡查的次數也少。好幾次以為獄警發現了,最終還是非常粗略的就省過了。因為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導演的發揮有限,也可能因為當時的安保確實就是如此,也沒有高科技的攝像頭、指紋鎖。人員的分配不足,而且是一個白人囚犯的監獄,管理來說還是比較寬鬆的。獄警的檢查次數也不是很多,態度不算惡劣,沒有虐待囚犯,也沒有在獄中受到獄友的騷擾,包括性騷擾暴力對待。簡直就是一團和氣,你想要的東西基本上都能曲折得到。也許我們主觀上被美劇中各種奇巧情節已經洗腦,情節過於簡單時反而覺得過於蹊蹺。沒準兒事實就是這樣的,觀眾的主觀意識被幹擾之後,會根據以前片子的橋段挑出影片的各種毛病與不合理的情節,事實如此,我們也沒必要太過於不滿了。
吐槽的點當然也有很多。首先就是哈利波特的的飾演者丹尼爾,因為體型、形貌的限制,雖然說蓄了鬍子、練了肌肉,但是依然掩飾不了他戲路的狹窄,雖然說也有過因為《頭號玩家》的高票房,但是戲路一直是沒有走對,他的表情與神情一直是與片子相當違和。緊張只能通過胸肌的大口吞吐來進行表現。如果音效與旁白跟不上,我相信在默片時代他沒有出路,也許是當年演哈利波特過於順利和成功。導致了長大後演出事業的下滑。他長大後幾乎再無亮點演出,儘管好萊塢不斷對他拋出橄欖枝,依然挽救不了這這種命運,少年成名長大後,一事無所成的狀況,國內外影視圈並不少見。演員處於小時候某一個角色的定位,既可喜又可悲。
有評論說反派越強大、越突出,越能體現劇情的緊張與影片的高級。本片在這方面相當弱。往往是即將被發現的情節總能僥倖過關。從來沒有說發現後處於懲罰的情節,感覺就像過山車尚未爬到頂點,就往下掉那麼的怪。老讓人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是片子的一大損失,即便把背景放在南非、又是種族問題、又是越獄,也沒讓觀眾達到最HIGH的那個點。只有最後逃離出南非,看見汽車行駛在去往坦尚尼亞遼闊的平原上,才能感覺到心情最終的釋放。所以說影片呢,在我看起來呢都不像一個越獄片,就是一個驚悚的製作鑰匙、開鎖,藏鑰匙這麼一個簡單的環節。監獄群像並不突出,育友們在監獄中可以說對這起逃逸事件並不關心,也不加幹預。一個個體的優秀,沒有在獄中的集體群象中表現出來。你的特點是什麼?如何讓別人信服?如何讓別的獄友為你背負著逃逸之後承受懲罰的命運。這些點其實都沒有交代,只突出了哈利波特一個人的表演,這是本片最失敗的地方。
總體來說。逃離比勒託利亞這部片子還算是一部非常簡單易懂的驚悚片。他沒有過多進行政治、人性方面的探討,而把故事只提煉到一個簡單的製作鑰匙的動作行為,深度不夠,浪費了絕妙題材,浪費了南非反種族這一個大的時代背景。所以我把它歸入了爆米花電影的行列,而不是作為一個可以繼續探討的影片來對待。放輕鬆,來看這部影片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