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原本是為了治病,卻因為盲目亂吃而進了醫院,這類例子並不少見。不久前,浙江省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應振華醫生就碰到了這麼一位病人,這位老人因為盲目吃鎮痛藥,吃得消化道出血。應主任說,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盲目濫用鎮痛藥是很多消化道疾病的罪魁禍首,在吃藥前最好多問一句:這藥傷胃嗎?
吃了一年多止痛藥
王書凡(化名)大伯今年50多歲了,淳安人,五六年前,他被確診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位老病號。這是一種免疫性疾病,相當痛苦。多年來,王大伯的手關節和膝關節都出現了嚴重的浮腫、變形。更讓王大伯苦不堪言的是,這個毛病非常疼,經常疼得睡不著覺。王大伯自己也知道,這種毛病只能控制,目前還沒辦法治好,久而久之,王大伯也不高興去醫院看了。每次一發病,就去藥店買點止痛藥吃。聽鄰居說,有一種叫消炎痛的藥止痛效果很好,而且價格便宜。王大伯聽進去了,就去家附近的藥店買來試試,效果還真不錯,一吃下去,果然不疼了。久而久之,王大伯就對消炎痛產生了依賴,只要一痛,就吃個幾片,疼痛暫時能緩解。
這藥斷斷續續吃了一年多,止痛效果似乎不那麼好了,王大伯於是加大了劑量。然而,今年初開始,王大伯覺得自己的身體越來越不對勁,經常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胃口也越來越差。有一天,王大伯上廁所,居然拉出了黑便。這嚇壞了王大伯一家,把王大伯送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看病。
吃出了胃出血
王大伯的黑便是典型的消化道出血症狀,他和家人都被嚇壞了,隱約意識到這可能是吃藥吃壞了,他馬上停藥,但腿疼的折磨讓他苦不堪言。來到醫院的時候,王大伯精神很差,下肢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影響,走路也走不穩了,必須有人攙扶才行。
根據王大伯的情況,浙江省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應振華主任判斷,王大伯的症狀極有可能是長期服用消炎痛造成的。這是一種幾乎被淘汰
的鎮痛藥,副作用比較大,一般情況下,醫生很少會開給病人,這種藥最明顯的副作用就是對胃腸道的刺激性極強,長期服用對消化道損傷極大,輕者胃炎,重者胃潰瘍伴出血等。了解情況後,應主任也很吃驚,王大伯的服藥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規定的劑量,如此大劑量的藥物下去,不胃出血才怪呢。
根據王大伯的情況,應主任為他安排了一套新的治療方案,首先為王大伯開了有保護腸胃作用的藥物,並改成對胃腸道刺激較小的止痛藥幫助王大伯緩解病情。在應主任的指導下,王大伯的病情慢慢好轉,類風溼性關節炎也得到了控制。
應主任說,在臨床中,幾乎每天他都能碰到因為服用止痛藥而傷到腸胃的人,吃了藥後往往感覺到胃泛酸、燒心、噁心等,嚴重的就跟王大伯這樣,這個現象在他們的風溼免疫科會經常見到。這是因為,大部分止痛藥的止痛原理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但前列腺素恰恰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所以,很多時候,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做好其中的平衡非常關鍵。
應主任說,特別是一些老病號,總是停留在過去的常規的止痛藥裡,那類藥物對胃腸道刺激往往很大,其實,現在已經有一些可以對胃進行保護的藥物選擇。對此,應主任特別提醒病號,別盲目濫用止痛藥,在吃藥前最好多想一下,這藥傷胃嗎?
【醫生提醒】
服藥不當是引發胃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
胃腸道疾病的誘因錯綜複雜。其中一點往往被人們忽略:服用對胃腸道有損害的藥物,特別是一些抗炎鎮痛藥是引發胃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像王大伯這樣在疼痛時習慣隨便買點止痛藥服用的病人不少,他們總以為快速達到鎮痛效果最重要,且短期使用這些藥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卻不知道已經為胃腸道埋下了安全隱患。
研究表明,胃腸道高危因素患者發生胃腸道風險的機率可高達正常人群的13.5倍,高齡患者服用一些抗炎鎮痛藥,發生上胃腸道出血、穿孔的風險增加13.2倍。年齡大於60歲、酗酒、吸菸、有消化性潰瘍史(包括上胃腸道出血及穿孔史、單純消化性潰瘍史)、使用抗凝劑、使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使用糖皮質激素、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是胃腸道高危因素的九大人群。應主任建議,患者在選擇鎮痛藥時應先評估胃腸道風險。如果出現消化不良、燒心、泛酸、噁心、腹痛、腹脹等一系列的信號時,更是胃腸道在警示我們,不要為了鎮痛傷了胃。
保護腸胃服藥也有訣竅
除了選對藥物外,服藥的方式和時機對保護腸胃的作用也很關鍵。
應主任特別告訴大家幾個方法:
1.儘量在飯後半小時內吃藥,這樣可以減少藥物對胃黏膜的損傷。
2.如果有需要,可以合併用一些保護胃腸道的藥物。
3.長期吃藥的人,一定要注意飲食規律。
4.切忌同時服用兩種消炎鎮痛藥。這類藥物每次只能服用一種,連用並不會增加藥物效果,反而對胃腸道的傷害成倍疊加。
據都市快報 文/李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