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髮與斷髮——漫說古代髮式習俗

2020-12-23 天眼新聞

髮式傳達出人的年齡變化,是社會地位與身份認同的一種表現,是不同場合的禮俗需要,也是人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自古以來,漢族男女都蓄髮,從不輕易傷害自己的頭髮,古代著名的儒家經典著作《孝經·開宗明義章》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於是,男性以冠巾(帽子和絲巾)束髮,女性則梳成髮髻。

本文將從結髮與斷髮兩方面闡述頭髮對人生命與情感的重大意義。

結髮

「結髮」指青年男女「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男子行冠禮,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冠)。《說文解字》:「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禮記·曲禮上》亦記:「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舉行冠禮並賜字,標誌著男子進入成人年齡,可以履行家族及社會職責,包括可以結婚成家。古代女子長到十五歲,行「笄禮」,即「笄簪子禮」,標誌著女子十五歲成年。「笄」本義指古代盤頭髮或別頭髮用的簪子。

玉笄

男女到了成人年齡,就可以結婚成家了。古代婚姻習俗中也有將男女頭髮相結之俗,中國人用「結髮夫妻」來形容締結婚姻關係的夫妻身份。夫妻成婚時,或夫妻並坐,各取兩人一縷頭髮束在一起;或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一結,用結發表達永結同心、愛情永恆、忠於彼此、永不分離的愛情願望。新夫妻在洞房花燭夜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夢粱錄》中寫道:「男左女右結髮,名曰合髻,又男以手摘女之花,女以手解新郎綠拋紐,次擲花髻於床下,然後請掩帳」。合髻就是指男女各剪下一縷頭髮,結成同心樣式的髻,然後與新娘的花一起,擲於新床下,以青絲系同心。「永結同心」是人們對美好愛情婚姻的嚮往。

《甄嬛傳》中結髮訴衷情

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髮夫妻」。在有些新婚洞房中可看到火紅色的「同心結」,即是古代同心髮結的延伸,「結」字取其堅固、結伴、結合之意。

除了結同心髻,婚禮時還要以「同心結」相牽,「牽巾」的同心結即是由同心髻延伸而來,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新娘迎娶到男家時,兩家各出一根彩段綰成同心結,男女各執一頭,相牽而行,拜謁祖先,然後夫妻對拜。南宋時,吳自牧的《夢粱錄》中也詳述了牽巾的內容。

永結同心

婚禮喝交杯酒也要用同心結,亦是結髮同心髻之延伸,《東京夢華錄》:「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飲訖,擲盞並花冠於床下,盞一仰一合,欲雲大吉」。即用同心結拴在兩個酒杯上,交臂而飲。酒喝完後,與花冠擲於新床下,如果酒杯一個仰,一個覆,就是大吉的徵兆。同心結還用於人們的閨閣裝飾,表達對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的愛情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此外,據說漢代舉行葬禮時還有這樣一個風俗,如果結髮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掰開分為兩半,梳子上還留存著妻的青發幾縷,其中一半梳子隨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結髮之妻,紀念結髮之恩愛情深。在《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裡寫有:「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即表達了焦仲卿要與劉蘭芝在愛情路上攜手相伴,即使共赴黃泉,也將一起死去。

斷髮

中國自古講究孝道,「受之父母」的「身體髮膚」是斷然「不敢毀傷」的。儒家認為保護自己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不受損傷,臨死時將整個身體完整地還給祖先,是對父母和祖先的「孝」。三國時,曹操「割發代首」,有人說這是曹操奸詐的表現,給《三國演義》註解的毛綸和毛宗崗父子看到這裡大罵曹操真是「奸雄」:「好你個曹操,死刑你就這樣給免了!」事實上在「為孝」的古代社會,割發的「不孝」類同犯罪,因為斷髮是一種對犯罪者進行人格侮辱的刑罰。

割發代首

除了是一種刑罰,斷髮還能表達男女訣別之意。古代女子斷髮一般意味著看破紅塵出家,或對生活或情感失去信心,太過悲觀、失望,內心有極大的不滿和痛苦。長發是愛情的見證,剪去長發,是為死去的愛情殉葬。頭髮是女人最看重的東西之一,是人生命的一種象徵,任何人不可隨意剪斷或蹂躪。尤其在滿族統治的大清王朝,滿族人只有在國喪或是皇帝駕崩,或太后級別的重要人物去世時,才能夠斷髮,其它時期,任何人不可隨意剪斷頭髮。在熱播宮劇《延禧攻略》中,繼後在眾人面前斷髮,令在場眾人反應巨大,認為這是詛咒皇室的行為,大逆不道。這位繼後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清史稿·列傳·后妃》記載:「(乾隆)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

《延禧宮略》中繼後斷髮

《長生殿》裡楊玉環和唐玄宗吵架,楊貴妃賭氣離開唐玄宗,高力士來勸和,為了和好,楊貴妃剪了一綹頭髮讓高力士帶進宮,讓唐玄宗想起「比翼鳥」和「連理枝」的誓言,於是兩人和好如初。可見斷髮也可以用來表達愛情。

現在許多歌曲也以「發」為題材來表達愛情經歷和感情生活,如香港歌手梁詠琪用一首《短髮》歌唱出了對傷心愛情的掙扎與了斷:「我已剪短我的發,剪斷了牽掛……」,就讓我們用這些歌曲來感受「發之結」的濃情蜜意,「發之斷」的悲情傷感吧!

董德英 來源 烏蘭察布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清宮劇裡的「結髮」「斷髮」橋段如此重要?
    自古以來,漢族男女都蓄髮,從不輕易傷害自己的頭髮,古代著名的儒家經典著作《孝經·開宗明義章》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於是,男性以冠巾(帽子和絲巾)束髮,女性則梳成髮髻。我們在看古裝劇時,往往還出現結髮與斷髮的橋段;那麼,在古代,不同的場合,「結髮」與「斷髮」有什麼重要的含義呢?本文試從這兩方面解讀髮式對人生命和情感的意義。
  • 【漫說「斷卡」(一)】什麼是「斷卡」?斷什麼卡?
    【漫說「斷卡」(一)】什麼是「斷卡」?斷什麼卡?原標題:《【漫說「斷卡」(一)】什麼是「斷卡」?斷什麼卡?》
  • 古代的她們已經太臭美 丨 中國歷代女子髮式
    丱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髮式再後來就有眾所周知的「十五及笄」了,古代女子十五歲就達適婚年齡了,應梳髻插簪邁入人妻裝扮了。是有著神秘光暈的儀式化一舉,一個「笄發」就區分了男與女,少女與少婦,童真與,呃,諳世事。
  • 【漫說「斷卡」】出租、出借、買賣銀行帳戶或電話卡可能淪為犯罪...
    【漫說「斷卡」】出租、出借、買賣銀行帳戶或電話卡可能淪為犯罪「幫兇」 2020-12-24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古代,孩子不可以隨便理髮
    中國古代剪胎髮大多在百日,男嬰剃的髮式是"角", 即只留頭頂兩邊的兩撮頭髮;女嬰是「羈」,即留頭頂縱橫各一撮,塑造出嬰兒可愛的形象。 古代,頭髮被認為是人體最珍貴最神聖的部分,一生不許剃髮,審美觀念中以發濃黑而長多為美。
  • 宋代女性的髮式又簡又仙,如今的我們只會燙頭,跟宋代相比差遠了
    頭髮不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它的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習俗文化內涵。宋朝婦女的髮型大概分為兩種,高鬢和低鬢。宋人女性雖然可以隨意理髮,但髮型的選擇也體現了個人的家庭經濟實力,畢竟髮型的選擇影響勞動效率,所以家境殷實的人更傾向於梳高髻,而較窮的女性則更傾向於低髻。
  • 古代小哥哥——理個髮如何?
    被發是嚴重的失禮行為,髮型在此時可以說是文化&34;與否的重要標。《哪吒至魔童降世》劇照男子二十歲才要結髮加冠以示成年,《釋名·釋首飾》曰:&34;。但&34;。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俑真實地反映了秦漢時期的髮式和頭飾,種類繁多。比如,步兵俑中有在頭頂的左側或右側梳起圓錐形髻的,也有將髮髻梳在頭頂中部,長冠罩住髮髻的。
  • 留頭是古代女孩幾歲的時候?女孩子不同年紀的稱呼都有哪些?
    古代和現代都會有給小嬰兒剃頭髮的習俗,據說是為了讓孩子的頭髮長得好,所以在現代小孩子時常都會被剃光頭或者剪成短髮,留頭也就逐漸演變成很小的孩子的稱呼。才留頭是指頭髮剛長齊,未留頭是沒長齊,這時的男女髮式差別不大,所以小丫頭也可作小廝打扮。
  • 從《燕雲臺》看契丹人的奇特習俗
    這種「各從其便」的衣著習俗,也體現了當時實行的「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政策。使觀眾感到比較神奇的是契丹人髮式。如兒童時代的明扆和一心想娶蕭燕燕的磨魯古的髮式,則反映了契丹人的髡髮習俗。《燕雲臺》劇中磨魯古的髮式
  • 宋代女性的髮式又簡又仙,我們只會拉直燙頭,跟宋代相比差遠了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宋朝歷史37#中國古代史90#中外生活史2從外形上看,龍蕊髻典雅大氣,這種髮式感覺更能凸顯女人的韻味。這些詞句所詠唱的便是這種髮式。雲髻直到清朝依然存在,例如《紅樓夢》中曾經記載過:黛玉頭上挽著隨常雲髻。
  • 鑑藏:開芳宴——古代結髮夫妻的濃情蜜意
    原標題:結髮夫妻秀恩愛:千年不散開芳宴       古中國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詩要起興才能發,文要託物才能言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服裝裝飾效果
    君子必佩玉玉,在我國服飾史上是最主要的一種佩飾,在整個古代時期會多次出現崇尚佩玉的高峰,從沒有過真正的衰落。古時講究「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除了玉很稀少珍貴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時玉被主觀地加上了種種神秘的道德色彩。當然,這種主觀寓意是依據玉的客觀屬性而發的。
  • 盤點中國古代髮型【第十一期:手繪古代女子經典髮式一】
    極為豐富且具有悠久傳統的中國歷代髮式,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佔據著閃光的一頁。暢翔於我國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關髮式及其裝飾品的記載,浩如煙海。這一切為我們今天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髮式造型及演變,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
  • 青絲盤繞,蜿蜒千年,談談古代人們頭髮的那些事兒
    在古代,女子們一般都是把頭髮盤起來,不被允許披頭散髮。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後,連宮中女子的妝容也要統一,必須化桃花妝,梳神仙髻,男子就是中分的束髮,現在我們到西安看秦兵馬俑也能看到這樣的髮型。同時,各種髮型的出現帶來了各種髮飾品的製作,也是古時經濟上發展的一種體現。那時男子髮型沒有多少變化,只是當時的一些文人們喜歡戴頭巾。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由北南遷,很多慰勞軍隊將士們的軍妓流入了民間,她們對待容貌的要求極高,因此在髮飾品的選擇上也很奢侈,在當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唐朝時期,髮型的改變可以說是順應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變化。
  • 《王朝的女人》範爺妝容穿越,唐朝髮式究竟什麼樣?
    如果你以為唐代的髮式只有這幾款,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唐代的髮式造型猶如萬朵奇葩,競相爭豔,放射出奇光異彩。下面就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同領略唐代的髮式之美吧。文 | 楊樹雲蘇東坡說:「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 古代宮廷中的端午習俗
    古代宮廷中的端午習俗 2020-06-23 10:26:32   唐代宮廷中的端午習俗,大多已將原有的特定意義淡化,演變為一種以娛樂為主的活動。如唐宮中過端午也吃粽子,粽子不但品種多,而且別出心裁。唐玄宗開元年間,宮中就製作出一種可供娛樂的「粉團」粽子。將「粉團」置於盤中,再從稍遠處用小弓箭射擊,被射中者便可取而食之。因「粉團」又小又滑,較難射中,玩起來比較有趣,這一遊戲很快從宮中傳至民間,成為廣泛流傳的端午習俗。
  • 中秋節古代習俗與現在的習俗的變化
    古代:女子拜月祈求美麗容顏從古至今,有關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莫過於嫦娥奔月。據公開資料顯示,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此前曾有一說,即古代文人習慣中秋賞月、賦詩懷人;普通百姓則家人團聚,分吃「團圓餅」,更有「拜月」習俗。蕭放表示,拜月是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流行。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後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民間婚禮服飾習俗
    ,這些特殊的服飾和著裝方式,反映出我國民間不同地區不同的觀念與習俗。民間婚禮服飾習俗結婚是人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傳統禮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國古代的婚禮非常煩瑣,周代以後一直遵循著《周禮》所制定的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及親迎等程序,這個程序被稱為「六禮」, 王公貴族多嚴格按照「六禮」的要求執行,在具體細節上還會增添更豐高的內容,以求達到更隆重、更豪華的效果。
  • 古代北方男人留什麼髮型?如今來這裡看看這些女人的辮子就知道了
    當然,索頭還有髮式的意思,劉寶楠《論語正義·憲問章·注》中說:「被發,不結也。禮,男女及時,則結髮於首,加冠、笄為飾,戎狄無此禮,但編發,被之體後也。」這就是說,古代中原人是披髮,到成年時才頭髮結之於頭頂,不編或者不辮,但北方的少數民族就不是這樣的了,他們將頭髮編成辮子垂之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