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異鄉孤單」的良藥
「孤獨會散發出帶著清冷氣息的微粒,包裹在你周身,將你與人群隔絕,讓別人忽略你的落寞。」從英國回國5年的周先生說起留學生活,突然文藝起來。他告訴記者,自己最後悔的就是在英國讀書時,離群索居地住在離學校很遠的單人宿舍。假期時,他連續幾天都不說話,「那種狀態很容易抑鬱或瘋狂」。
為了「自救」,他每天和同專業的中國同學打電話。「電話接通了就放在桌上,想說話了就說幾句,不想說話時就各忙各的,覺得心裡逐漸踏實了。」
朋友是緩解海外寂寞的良藥
留學澳大利亞的小巖對記者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種滋味很難受,因此她總會和朋友聚在一起。節日到來時,一些原本不是很熟的朋友也會相約一起玩,就是不希望讓誰孤零零地待著。
那幾年,和小巖關係最好的是一個臺灣女生。「我倆住得非常近,每天晚上不是我去她那兒,就是她來我這兒。」小巖感嘆,在國外的日子,如果沒有親密的朋友,很難支撐下去。
從英國留學歸來的謝雨說,出國後,人和人之間特別好相處。雖然在英國的華人很多,但看到中國人仍倍感親切,彼此很快就能成為朋友。她向記者戲稱,留學時的朋友多是「吃喝玩樂」的交情,她同專業有4個中國人,因為相處得很好,經常周末結伴開車出去遊玩,一同感受過「東邊日出西邊雨」,一同欣賞過雙門彩虹。回國後,每次看到類似景象,謝雨還會想起當時的情景和那些朋友。朋友是支撐你堅持下去的力量
從2006年出國讀書,到2011年歸國,小巖在海外度過了5個寒暑。她告訴記者,剛到國外時,沒什麼獨立生活的經驗,英文也沒那麼好,「靠朋友之間的相互扶持、相互開導,才能熬過來」。「有時覺得特別難堅持下去,但和父母或國內的朋友傾訴,他們並不在這個環境裡根本理解不了,給的建議實用性非常低。這時,室友、前輩的經驗才最管用。」
小巖向記者說起她留學生活中最驚心動魄的一段插曲。離本科畢業還有一個學期的時候,她突然接到學校通知,說她的課程選錯了,無法正常畢業。小巖當時就慌了,「一下子計劃全打亂了,不知道接下去該怎麼辦」。
這時,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向她伸出了援手。他們建議小巖立刻和教務取得聯繫,積極溝通解決問題。小巖說,幾封郵件往來後,她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教務老師,但這名工作人員在接待小巖時態度非常傲慢。「他認為我是國際學生,一定是我自己搞不清狀況,選錯了課。接待我時,他還嚼著口香糖。」
憤怒之餘,小巖陷入了自我懷疑。「當所有人都說是你錯了的時候,你也會懷疑自己。」幾個在海外結識的閨蜜冷靜地建議她,先找到3年前包含選課信息的郵件。她們幫小巖列印了郵件作為證據,並陪她去見了教務主任。最終,直到找到系主任,這事才得到了妥善解決。校方終於承認自己搞錯了,小巖得以順利畢業。在這個過程中,她的閨蜜們一直陪著她,給她壯膽打氣。「如果沒有她們的幫助,我可能就這麼算了,讓我再念一年就再念一年吧。」
中國朋友暖心,外國朋友勵志
小巖說,因為她在特別不幸的時候受到了朋友的幫助,就想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她在澳大利亞讀碩士時認識的很多朋友,都是國內大學畢業後剛出國的,小巖自覺地扮演起了助人者的角色。
「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我會特別想幫助他們。因為當初我剛出國遇到難題時,都是朋友的朋友特別無私地幫助了我。」小巖告訴記者。
謝雨在國內讀大學時,學校離家特別近,基本沒有感受過集體生活。當她「兩眼一摸黑」地來到英國後,「最幸運的就是碰到了一群好朋友」。
謝雨的室友和她一樣,是北京女孩。後者讀預科時買了炒鍋,謝雨從國內帶去了電飯鍋,必需品上的互補共享,讓她們以最低成本擁有了最基本的生活配置。由於室友不會做飯,謝雨當起了廚娘。「她什麼都不挑剔,什麼都吃!」食客的隨和,讓謝雨覺得十分幸運。
謝雨說,她和室友連磨合期都沒有,「就直接進入了『老夫老妻』的階段」。而在物價昂貴的英國,兩人共同承擔開銷也節約了生活成本。謝雨的室友課餘時間在一家中餐館打工,每天半夜十一二點回家,都會帶雞球和炒飯。如今謝雨和室友還會經常說起留學時的「馬無夜草不肥」,謝雨一邊美滋滋地回憶當時的午夜大餐,一邊「譴責」室友讓她在英國期間長胖10斤。
小巖讀本科時,身邊大陸的朋友很少,關係親密的人中有不少外國朋友和臺灣同胞。她的室友就是日本姑娘。「日本人辦事很細緻,我住進去之前,她就找我見過一次面。」小巖說,她和室友的溝通方式非常健康,有什麼問題都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也會為對方考慮,約束自己的行為。
回頭想來,外國朋友對小巖的影響更加深刻。「他們大多不是家中的獨子,因此留學的感覺很不一樣。他們都是那種很艱苦樸素的學生,總是催我趕快念書,趕快寫論文。」小巖說。回國後仍沒斷了聯繫對小巖來說,在國外相識相交相知的朋友,在感情上是很特殊的。「回國後,我遇到工作上、感情上的事,還會和留學時的朋友商量。」她說,國內的朋友有時思維方式比較傳統,生活也比較按部就班。而國外的朋友普遍認為「人生苦短,必須喜感」,「大家都覺得能拼一把就拼一把,應該讓生活有趣一些。彼此的價值觀很相似」。
小巖說,她留學時的朋友,歸國後也一直保持聯繫,「基本上讀本科時的三四個人、讀碩士時的四五個人,是『核心朋友』,沒斷過聯繫。」而她口中「最親厚」的臺灣閨蜜,也會找機會和她見面。「她來大陸、我去臺灣時都見過,雖然畢業拖了兩年才第一次見,但那種熟悉的感覺一點都沒變。她當時還對我說,『感覺就像上個星期還和你在一起一樣』。」
曾在英國留學的慕青也告訴記者,「一起走過艱苦歲月的朋友格外值得信任」。她提到,一起租房子的室友相處得特別好,雖然現在分散在世界各地,平時聯繫不多,但每次見面都會格外親切。
謝雨回國後,仍希望同留學時的朋友維持當時的感情,「現在想起來,還是想立刻飛過去看他們」。但因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這些海外結識的好友平素聚少離多。「我們特別好的幾個人中有一對情侶,回國後結婚了,我特意飛到廣州去參加婚禮。」因為不想和朋友分開,謝雨回京的機票一改再改,直到改無可改。最後,那對新婚夫婦乾脆和她一起飛回了北京。
雖然只能通過手機、微信聯絡,但大家都在努力創造重逢的機會。「比如假期到了,我們都會問問彼此的位置,希望能湊到一起。」謝雨說。
也有些朋友,在國外關係很好,但回國後有了各自的圈子和生活,即使在同一個城市也很少聯絡。謝雨說:「無論是不是經常聯絡,我都非常想念他們。」很多人都說海歸歸國後,收入普遍沒有預期高,花了大筆錢出國留學究竟值不值得?沒有出國留學過的人根本不會明白,出國留學對我們海歸的意義,高工資預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更認知生活,交到更最貼心的一輩子不忘的朋友。
內容來自網絡-- ❤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申請英國留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