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大概是漫威影迷們心中最哀傷的一天。
8月29日《黑豹》主演,查德維克·博斯曼去世,年僅43歲。
博斯曼的去世令許多人為之錯愕,因為他生前從未公開談論自己的病情。
今年4月下旬,博斯曼在居家隔離期間,曾發布了一段自拍的視頻。
當時就被細心的粉絲發現他明顯暴瘦,當粉絲留言關心他是否因生病或是為戲瘦身時,他當時並沒有回應。
6月19日,博斯曼曾被媒體拍到在輪椅上,被護士推進洛杉磯一家醫院的急診室。
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內。
博斯曼於四年前患上結腸癌,2017年拍攝《黑豹》的時候就已經是帶病工作了。
其家人在聲明中寫道:
在和命運堅持不懈的鬥爭中,博斯曼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在手術和化療期間還堅持拍攝了多部作品。
博斯曼在影視圈中代表作眾多,但最為人所熟知的角色,則是扮演漫威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黑豹」。
這一角色也被不少美國黑人視為本族群的「英雄形象代表」。
不少美國網友都在推特上發文悼念博斯曼,關於他的詞條幾乎佔據了推特美國地區的整個榜單。
目前,《黑豹2》尚未拍攝完成,原計劃於2022年上映,現在卻成為他的遺作。
博斯曼曾說:
「在電影裡扮演一個角色既是挑戰也是樂趣,我希望每一次都能演不一樣的角色,這是我自己堅持的東西,我一直在積累。
所以,要找到新的表演方式,找到進步的方式,並且還不能降低標準,這是一種挑戰。」
博斯曼的堅持讓他從10年龍套,到斬獲1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實現了完美轉身。
平均四年才能接到一部作品的他,終於等來了電影《黑豹》,給40歲的自己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這部電影被認為是黑人電影的裡程碑之一,榮獲7項奧斯卡提名,無論是對超級英雄電影而言,還是放眼整個影史,它的成績都非常耀眼。
博斯曼也憑藉這部電影獲得第44屆人民選擇獎年度電影男星榮譽,和《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榮譽,躋身好萊塢一線巨星行列。
博斯曼在生命晚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對拍戲的真摯與熱愛。
在結腸癌由第三階段發展至第四階段時,他還拍攝了《馬歇爾》、《21座橋》、《誓血五人組》、《復仇者聯盟3、4》等多部電影。
在完成電影《黑豹》的劇作中,他選擇對自己患病的消息閉口不提,沒有炒作、沒有苦情。
他選擇了尊重自己的職業,給電影生涯留下一個乾淨的收尾。
用作品來向觀眾告別,是博斯曼認為體面的方式。
在一部電影中,他說過這樣一句臺詞:
「在我的文化裡,死亡並不是終結,更像是前往陌生領域的起點。你向芭絲特與塞赫曼特伸出雙手,他們帶你走進綠草原。
在那裡,你可以永遠奔跑下去。」
是阿,《黑豹》沒有結束,博斯曼也從未離開,瓦坎達國王依然堅毅。
他們還在奔跑,還在向前。
2
哀痛之餘,博斯曼背後的殺手還是要了解一下。
因為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結直腸癌屬於大腸癌的一種,發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已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的第三位。
在中國每年有38萬人被診斷出結直腸癌;
19萬人因它而死。
無論是遺傳性還是散發性結直腸癌,環境因素都是影響它的重要因素。
比如:
70%的散發性結直腸癌與生活習慣有關;
66%-78%的結直腸癌可通過健康的生活習慣而避免。
結直腸癌被認定為一種「富貴病」,因為它是「吃出來的腫瘤」。
尤其是在今天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眾飲食習慣的失衡,宵夜、暴飲暴食的惡習不斷,都是導致結直腸癌患病率增高的原因。
像紅肉、加工肉類、醃製品、燻烤、煎炸等過多攝入;
吸菸、酗酒,包括肥胖,都是結直腸癌病發的潛在因素。
美國曾在關於結直腸癌預防綱要中指出:
少吃紅肉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同時,大量研究表明素食或低肉飲食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在全球和中國,結直腸癌都是第三大常見癌症,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癌症之一。
但同時,它又是一種為數不多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
因為它可以通過「早期篩查」提前預知。
事實上,結直腸癌如果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I期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
無症狀不等同於無癌症。
由於結直腸癌比較隱匿,相較於西方發達國家,結直腸癌患者往往因預防和篩查意識不足而導致病情貽誤。
在臨床中,有7成初診時已經是局部晚期。
結直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有的可能只是腹部不適或膨脹,這也是許多人並不在意的原因。
甚至有的患者以為出現便血症狀而誤以為是「痔瘡」,結果耽誤了治療。
因為結直腸癌發病因素與年齡有一定因素關聯,40-50歲以後顯著上升。
所以,一般45歲以上人群都屬於高危人群,腸鏡檢查必不可少。
提早發現不僅可以更好處理結直腸癌,死亡率也會大大降低。
相比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在美國結直腸癌整體的發病率已經連續多年呈現下降趨勢。
同時,中國結直腸癌年輕化趨勢也略高於美國。
在中國大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是48.3歲,比美國大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整整年輕了20歲。
不僅如此,美國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也一直都在下降。
當然,「癌症篩查」功不可沒。
美國癌症學會《2015年美國癌症篩查指南》中,明確將結直腸癌納入篩查重點。
也就是說,早期篩查對結直腸癌的預防及根治有明顯作用。
3
不得不說,結腸疾病是一個很折磨人的問題。
在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辭去首相一職。
原因是「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故此決定。
「潰瘍性結腸炎」有多折磨人?
安倍曾為它兩次提出辭職請求。
第一次任期終結的對外理由就是腸炎發作,而在2012年重回內閣以後,他也繼續飽受這一病魔困擾。
據他本人說,有時候半小時就要跑一趟廁所,而且大便帶血,是靠著強效藥壓制疼痛才得以繼續執政。
為什麼說結腸病是最折磨人的呢?
患者在病情嚴重時一天可腹瀉20次以上,因為嚴重腹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很容易伴有乏力、貧血和營養不良。
很多人對潰瘍性結腸炎不太了解,它與克羅恩病都是炎症性腸病一種。
可以理解為,腸道炎症後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的病變。
所以,關於它的發病原因一直是個謎。
潰瘍性結腸炎最常發生於青壯年期,最常出現的就是腹瀉和便血。
很多人肯定會問,那安倍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呢?
其實,安倍17歲時就已經患上潰瘍性結腸炎,不過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太好的治療方法。
安倍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麼病,在其症狀出現10年後安倍自覺症狀惡化,才最後被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可以看到,安倍與潰瘍性結腸炎鬥爭了幾十年。
回過頭來看,近10年來,中國炎症性腸病患者數量在迅速增長,如今已有約50萬人。
因為易病變、病程長,也是醫學界公認的難治性疾病。
但要注意一點,雖然它的病因尚不明確,但是病程越長癌變機率越大。
那麼,普通人到底該怎麼預防?
根據現有臨床數據觀察,飲食、熬夜、長期過度疲勞等都有可能是發病的高危因素。
如果常出現反覆腹痛或腹瀉的情況,尤其出現便血,是一定要前往醫院檢查的。
因為炎症性腸病往往也是這類症狀,很容易被忽視,誤診率相對較高。
除了腹瀉和便血外,消瘦也是這類疾病的共有症狀。
安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他從1998年任自民黨國會對策副委員長時,只能依靠點滴生活,體重由原來的65公斤減少到53公斤。
因為長期腹瀉,很多炎症性腸病患者都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體重下降的現象也是很常見的。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個大工程,與慢性病相似,很難在一段時間內完全根治,患者的患病時間通常要幾年甚至幾十年。
但你不要以為,只有潰瘍性結腸炎是最嚴重的,另一個「克羅恩結腸炎」同樣是一個麻煩的疾病。
嚴重時可導致,膿腫、腸道梗阻、甚至穿孔,對許多患者來說更是一種難忍的折磨。
但對於結腸疾病也不是一籌莫展,70%的潰瘍性結腸炎還是症狀較輕的。
而且現在被確診的患者要比安倍運氣好很多,畢竟現在治療的方法和藥物不斷在研發和更新。
提早發現和治療,還是可以儘早控制炎症活動,降低癌變機率,減少手術比例。
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會自我預防。
遠離與它相關的高危因素和習慣。
4
在醫學的各大宗疾病裡,我一直認為腸胃疾病一類是最折磨人的。
拋去別的不說,單說吃飯這一點,只要腸胃出現問題了,吃飯也就成為一個大問題。
正常人如果一天無法好好吃頓飯,其實不管最後疾病治療的好與壞,人也要沒了半條命。
即便最後治好,腸胃疾病是很難去根的,這也就意味著你要一直養成好的習慣,一直要保證它不再復發。
還記得吳彥祖那次自曝因「盲腸炎」差點死亡嗎?
一開始他以為只是普通的拉肚子,結果耽誤了治療,導致盲腸「潰爛到爆破」。
後來吳彥祖在微博發文,淺談了這次生病帶給他的感受:
「我不得不說2019年下半年比上半年要好得多。一月份我的身體處於40年歲的最佳狀態,但三月份我因一次闌尾炎入院,以為只是食物中毒,所以等了三天才終於去醫院。
那時我是如此的化膿,以至於我幾乎喪命。
我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被禁止進食因此體重跌下了18磅。
大部分肌肉也如右圖所示,出院後又不能鍛鍊六個星期,我花了剩下的時間來恢復體重並恢復體型。
這是一個很大的警鐘,叫我不要把我的健康視為理所當然。
2020年必須要注重健康,因為沒有健康你將一無所有。」
在最後,吳彥祖不忘告訴大家,如果大家身體有什麼問題,千萬不要拖,要去看醫生。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聽起來又俗套又老氣,卻是不變的真理。
不要只想著「年輕就是資本」,在如今各大疾病逐漸呈年輕化的趨勢下,沒有誰是在旁看風景的人。
珍愛健康,才是我們贏得一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