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正杰:被稱「業餘歌手」,卻成張學友偶像,巔峰隱退拒領金針獎

2021-01-09 騰訊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他是個業餘歌手,唱歌只是副業,卻成為張學友偶像,與許冠傑並稱「歌壇雙傑」,巔峰隱退後拒絕「金針獎」,瀟灑離開深藏功與名,今天就帶大家了解這位樂壇大師關正杰。

1949年3月27日,關正杰出生於香港,從小熱愛音樂,中學時期就與何國禧以及兩位同學合組樂隊,主唱英文民歌,1967年幾人在業餘歌唱比賽中獲勝而嶄露頭角,同年又在星報主辦的音樂比賽中斬獲亞軍,1969年關正杰考入香港大學建築系,並灌錄了個人首張單曲,此後組合因為升學原因解散 ,關正杰轉做個人發展。

在香港大學畢業後他成為建築師,並進入麗的電視臺主持音樂節目,開始了粵語流行曲的演唱生涯,為香港三間典臺演唱多首電視劇和電影主題曲,每一首都家喻戶曉傳承至今,1980年麗的電視臺推出《大地恩情》三部曲,關正杰為《家在珠江》獻唱主題曲《大地恩情》,這首歌飽含風塵之苦,後來者雖然演繹得足夠動聽,卻都缺少關正杰為生計苦苦掙扎,背井離鄉的心酸之情。

1981年關正杰為《天龍八部》之《虛竹傳奇》獻唱主題曲《萬水千山縱橫》,這首歌由享譽盛名的「輝黃組合」黃沾以及顧嘉輝作詞作曲,整首歌氣勢磅礴,充滿英雄豪傑的氣勢,而關正杰將「俠之大者」的正氣凜然演繹的淋漓盡致,縱觀整個樂壇,再難有人超越他的氣勢,可叫他詩人夢遊江湖亂來哈。

除此以外,他的《情愛幾多哀》、《惜別歌》,亦或是被奉為粵語歌教科書的詠物詞《詠梅》,每一首都是後人難以超越的經典,歌神張學友將他奉為偶像,參賽時演唱他的《大地恩情》出道,還被媒體冠以「關正杰接班人」,這樣的影響力讓關正杰能與徐小鳳和林子祥比肩,與許冠傑並稱「歌壇雙傑」,可就是這樣一位大師卻只是個業餘歌手,這個業餘並非他的演唱功底,而是因為他的主業是建築師,唱歌不過是副業。

1988年他在推出專輯《一個秋天》後突然退出歌壇,沒有預告也沒有開告別演唱會,徹底銷聲匿跡,1991年與妻子移民美國,成為西雅圖的地產發展商,這期間香港無數音樂人勸他出山,但都被拒絕了,顧嘉輝親赴西雅圖與他聚餐,也未能打動他重返舞臺。

2006年香港授予關正杰象徵音樂最高榮譽的「金針獎」,卻被他以「不想因拿獎而減肥」為由拒絕,無論外界怎樣呼喚,這位大師也在為登場,縱觀他短暫的歌唱生涯,不拍廣告,極少演出,也從不做舞臺包裝,只端端正正站在臺上就足以打動人心,被載入香港音樂史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關正杰:被稱「業餘歌手」,卻成張學友偶像,巔峰隱退拒領金針獎
    他是個業餘歌手,唱歌只是副業,卻成為張學友偶像,與許冠傑並稱「歌壇雙傑」,巔峰隱退後拒絕「金針獎」,瀟灑離開深藏功與名,今天就帶大家了解這位樂壇大師關正杰。,從小熱愛音樂,中學時期就與何國禧以及兩位同學合組樂隊,主唱英文民歌,1967年幾人在業餘歌唱比賽中獲勝而嶄露頭角,同年又在星報主辦的音樂比賽中斬獲亞軍,1969年關正杰考入香港大學建築系,並灌錄了個人首張單曲,此後組合因為升學原因解散 ,關正杰轉做個人發展。
  • 業餘歌手關正杰是張學友的偶像,悄悄隱退27年,有金針獎都不領
    被譽為歌俠的關正杰只是個業餘歌手?張學友都要靠唱他的歌曲出道「。香港有這樣一位業餘歌手,唱歌只是副業,卻成為張學友偶像,與許冠傑並稱「歌壇雙傑」,巔峰時期隱退,後來還拒絕了「金針獎」,瀟灑離開、深藏功名,還在1982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1985年獲英國頒授榮譽獎章。他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樂壇大師關正杰。昨天給大家介紹了粵語歌壇的開山鼻祖,第一代歌神許冠傑。
  • 叱吒香港歌壇的「業餘」巨星,自巔峰隱退後消失,連金針獎也拒領
    張學友就曾翻唱過他的幾首作品,不否認張學友的演唱技巧,但味道相比關正杰還是有所不及。香港歌壇這些我們能叫得上名的巨星,可能只有關正杰不是專業歌手。是的,他是「業餘「歌手,他本職是一名建築師。但職業上的業餘,不代表水平上的業餘,要不也不會有那麼多輝煌的成績。
  • 堪稱香港樂壇第一人,張學友視他為偶像,今退隱28年無人請得動!
    眾所周知,華語流行音樂是始於港臺的,再加上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正是香港樂壇最繁華的時代,以至於誕生了眾多的天王級別歌手。就好比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等等,可以說他們的歌至今都還在影響著世人。但卻有一位歌手,在香港樂壇的地位並不低,堪稱香港樂壇第一人,張學友視他為偶像,今退隱28年無人請得動!他就是關正杰。
  • 業餘歌星中的巨星——關正杰,退隱27年零曝光,想知他的近況?
    他在中學時期曾與何國禧及兩位同學合組樂隊The Swinging Minstrels,以唱英語民歌為 主,1967年參加業餘音樂天才比賽得到冠軍、「第八屆全港業餘歌唱比賽」歌唱合奏組冠軍由於有兩首金曲入選,香港電臺決定為他增設「IFBI大獎」,他也是第一個獲此獎的歌手。
  • 除許冠傑外還有他,同樣被張學友尊敬,拒絕金針獎,今被遺忘!
    在歌壇上,雖然張學友也是「歌神」收穫者,但是張學友對於許冠傑是相當尊敬的!曾說,在許冠傑面前,請不稱呼他為「歌神」!那麼,在這個歌壇上,除了許冠傑,還有其它人受到張學友這麼尊敬的嗎!這個當然有的,他跟許冠傑一樣,在粵語歌曲發展史上,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是一位很具有實力的歌手!他的影響力主要停留在80年代!他就是關正杰!
  • 張學友是他的鐵粉,成就不輸許冠傑,退隱28年沒有人能請他復出
    華語流行音樂始於港臺,特別是在香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樂壇最繁榮的時代,誕生了眾多天王級歌手,譚詠麟、陳百強、張國榮等人的歌至今還影響著世人,然而有一位歌手,在香港樂壇地位不低,但為人十分低調,他就是歌手關正杰。
  • 選對偶像很重要,張學友可以作證
    自從「追星族」成為我國第57個民族之後,這詞兒就成了貶義詞。1992年春晚小品《追星族》被很多人認為是具有前瞻性的作品之一。關正杰是一名在早期粵語流行音樂發展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歌手,亦為粵語流行音樂的發展做出過一定的貢獻。許多當代歌手,其中張學友更是多次在重要的公開場合演唱關正杰的歌曲,藉以表達對這位前輩歌手的喜愛和尊重。
  • 關正杰,不拿金針獎的建築師
    關正杰,這名字現在引用得最多的,是「張學友的偶像」,學友參加歌唱比賽就是唱他的《大地恩情》。
  • 僅頒16名歌手的金針獎,四大天王中才1位,劉德華離獲獎有多遠?
    一定了解華語樂壇的人,都應該會知道或者聽說過「金針獎」。自該獎設立以來,能夠拿到金針獎的人,一直只有那麼一小撮真正站在香港樂壇金字塔頂端的人。金針獎在這一小撮頂尖人物中,截止目前,也才僅僅包括許冠傑、徐小鳳、羅文、林子祥、譚詠麟、梅豔芳、張國榮等17名華語歌手,曾經獲得過「金針獎」此項虛榮。
  • 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的十六位歌手
    他是香港樂壇首位發行概念專輯的歌手,因此他也被稱為香港首位將流行歌曲高度專業化的歌手。在香港樂壇,前衛、魅惑、大膽,這些詞語成了羅文的代名詞,他在舞臺上的百變形象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無數旋律性、思想性、主題性皆一流的作品成為大眾記憶中的一部分。
  • 龍的傳人,中的關正杰,以不可思議的方式拒絕夢寐以求的最高獎項
    他就是關正杰,可能很多新的人都只是聽過他的名字,已經不認識他。是粵語流行曲發展史上,其中一位主要的早期實力派歌手,對粵語音樂的流行發展有著一定的貢獻。他1949年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南海,是早期香港著名歌手,地位並不亞於許冠傑羅文等人。他不僅是歌手,還是一位建築師。現在已移居美國,在西雅圖從事地產行業,攬金無數。
  • 張學友獲金針獎16年後 終於另一位四大天王獲得 可惜不是劉德華
    金針獎是香港電臺頒給在音樂領域有傑出貢獻的音樂人,如音樂大師顧嘉輝,詞曲家黃霑,重量級歌手許冠傑、羅文、林子祥、鄧麗君、譚詠麟、梅豔芳、張國榮等。那麼香港樂壇接著他們最有機會拿到金針獎的歌手,肯定莫過於四大天王是最有機會的。
  • 陳奕迅與金針獎的距離
    還真有,金針獎他就沒拿過。那金針獎又是個啥東西? 以前人們聽歌用唱機播放,唱機裡的唱針對播放質量極其重要,金針最為高貴寓意永恆,故將對香港樂壇有傑出貢獻的人稱作「金針」,授予其金針獎(The Golden Needle Award),也就是音樂領域的的終身成就獎。
  • 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的十六位歌手,你最喜歡誰?
    他是香港樂壇首位發行概念專輯的歌手,因此他也被稱為香港首位將流行歌曲高度專業化的歌手。在香港樂壇,前衛、魅惑、大膽,這些詞語成了羅文的代名詞,他在舞臺上的百變形象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無數旋律性、思想性、主題性皆一流的作品成為大眾記憶中的一部分。4,林子祥 1994年 第十七屆 47歲林子祥是香港樂壇高音方面最厲害的男歌手,沒有之一。
  • 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的十六位歌手,你最喜歡誰?
    他是香港樂壇首位發行概念專輯的歌手,因此他也被稱為香港首位將流行歌曲高度專業化的歌手。在香港樂壇,前衛、魅惑、大膽,這些詞語成了羅文的代名詞,他在舞臺上的百變形象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無數旋律性、思想性、主題性皆一流的作品成為大眾記憶中的一部分。
  • 張學友:「對不起,我是警察。」
    1.父母時代的偶像作為八十年代出道的張學友,對他的過往較為熟悉的莫過於父母輩。如果你問他們關於張學友的故事,他們也能像現在你「追星」一樣說的娓娓道來。關正杰等到他的第二張專輯《遙遠的她·Amour》發行時,張學友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新人歌者,也不再有別的標籤,對更多人來說,購買專輯不為別的,只因為他是張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