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華廣網
▲宋楚瑜
宋楚瑜&親民黨
日前,宋楚瑜主動宣布不代表臺灣地區出席APEC,又在給黨籍議員候選人輔選時批評民進黨當局「促轉會」的「東廠說」;
在民進黨派出臺北市長候選人後,宋楚瑜與柯文哲共同輔選「臺北監督連線」議員候選人,直接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
在9月27日舉行的「中選會」公聽會上,國民黨代表和親民黨代表均指出「公投法」沒有解釋空間,要求「公投綁大選」,不能分開舉辦;
同樣是在27日,「立法院」第九屆第六會期常設委員會選舉中,親民黨團「立委」高金素梅在國民黨籍「立委」的支持下當選「召集委員」,這是第九屆「立委」上任以來,首次有非國民黨、民進黨「立委」出任「召委」,這同樣也是親民黨「立委」的第一次。
此前在「司法委員會」選舉「召委」、提出「年金改革釋憲法案」時,國、親兩黨黨團就有合作,如今兩黨合作規模越來越大,民、親兩黨則漸行漸遠,這是否意味著宋楚瑜再度轉彎?國民黨又將如何看待這位曾經的黨籍「省長」呢?
且不說宋楚瑜本人出自國民黨,親民黨團總召李鴻均長期在國、親兩黨間更換門庭,「立委」周陳秀霞的先生就是前國民黨籍臺南縣議長周五六,另一「立委」陳怡潔則是前國民黨籍臺北市議會黨團書記長、現為無黨籍的市議員陳政忠之女。可以說,親民黨的三席「立委」,基本都是國民黨背景。
「用腦過度」的宋楚瑜
曾經為親民黨披掛上陣參選「立委」的已故作家李敖曾經這樣評價,「連戰用腦不足,宋楚瑜用腦過度,陳水扁無腦可用」。在李敖看來,連戰是不會認真思考的老實人、陳水扁則是偷奸取巧的「無腦人」、宋楚瑜是算計太多、物極必反的「失敗者」。精明的宋楚瑜的確能夠把握民意動向,但也同樣因為算計太多,讓他從「省長」大位之後一直與權力失之交臂。
宋楚瑜第一次失去權位,是200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失利。事後有分析稱,當時連戰邀請他出任副手,被李登輝否決了,宋楚瑜憤而宣布直接參選。宋楚瑜不甘於他人之下,同時又意識到在當時的環境中「外省人不可能當臺灣地區領導人」,這種說法有一定可信度。儘管宋楚瑜在四年後主動出任連戰的副手,但還是被「兩顆子彈」和不認真輔選的馬英九給傷害了。等到國、親商量合併時,宋楚瑜又因為只是擔任副主席而不滿意,錯過重回國民黨、擠掉馬英九的良機。
馬英九上臺後,處處打壓親民黨,宋楚瑜怒不可遏,轉而與蔡英文結成側翼合作。蔡英文上臺後,口惠而實不至,只給「總統府資政」、「領袖代表」一類的虛職而不肯委以實質權力。民進黨本來給親民黨一席「監察委員」,在被提名人、親民黨副秘書長劉文雄逝世後,補提名的也不是宋楚瑜的人馬,宋楚瑜自然很不滿。
給親民黨最後一擊的是,宋楚瑜代表臺灣地區參加APEC會議時,蔡英文隨團派出「監軍」,肩負前線指揮權,這讓權力欲極大的宋楚瑜難以接受。宋楚瑜與其他領導人商談的共識、協議等,民進黨當局都不履行,面子、裡子都沒了,還搭上了自身在兩岸的信譽。如今,宋楚瑜不趁著民意反水,更待何時?
國民黨對泛藍小弟不地道
宋楚瑜「腦後有反骨」不是第一次了。如果說宋楚瑜在「省長」任上拉攏綠營有分化瓦解對方的意思,甚至差點達到目的,那麼在陳水扁上任後,兩度「扁宋會」就成為黨內外不滿的開始。「立委」邱毅等人因此與宋楚瑜劃出界限,黨籍臺中市議員段緯宇也在蔡英文上臺後聲稱,宋楚瑜的行動不代表親民黨基層。
宋楚瑜有算計太多、權力欲太強的性格特徵,國民黨也有不把其他泛藍小黨當政黨的弊病。以「2004大選」為例,親民黨的財力並不雄厚,為了當選也是勞心勞力,在事後分配選舉補助款的時候,國民黨卻不太想分給親民黨。這讓親民黨內部很是不爽,幾經協調之後,國民黨雖然比原來多給了點,但雙方不和的種子已經發芽。
親民黨原本對國民黨黨產採取維護態度,儘管這筆錢他們實際上用不了,但這實際上是為親民黨重回國民黨埋下伏筆。國民黨對待友黨斤斤計較,宋楚瑜與國民黨高層的合併談判並不順利,這讓宋楚瑜對於追討國民黨黨產的態度轉向支持。因而,蔡英文上臺後追討國民黨黨產,親民黨拒絕國民黨的「聯署釋憲」要求,就非常好理解了。
國民黨執政時,馬英九封停新黨電臺,卻不敢對中南部的泛綠地下電臺採取同樣操作。民進黨上臺後卻相反,放任「臺灣民政府」在桃園大行其道,卻對國際媒體報導「心向祖國」的碧雲禪寺大舉拆除。從這個角度看,國民黨對待其他政黨「親痛仇快」的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國民黨在金門又槓上了盟友
國民黨對同屬泛藍陣營的親民黨、新黨可謂是毫不手軟,但對待泛綠陣營的敵手是「軟趴趴」。新黨為國民黨貢獻了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前金門縣長李沃士等政治人物,甚至被稱作「國民黨的人才培訓班」。2016年「立委」選舉中,國民黨想要營造泛藍大團結的氣氛,就將臺北市第二選區(士林大同)讓給新黨籍臺北市議員潘懷宗參選。潘懷宗的大本營是第一選區(士林北投),雖然與第二選區一樣都有士林,但是在大同區沒有淵源的潘懷宗很難選下去。而且,大同區是民進黨在臺北市的大票倉,是全臺北泛藍陣營最難攻下的選區,將這樣的雞肋選區讓給新黨,這事也只有國民黨幹得出來。
新黨常常批評親民黨參選導致泛藍分裂,並且很驕傲地說,只在泛藍一定會當選的金門縣推出候選人。但是即使在金門縣,國民黨也照樣玩手段。
▲金門縣長陳福海主持兩岸通水見證儀式
日前,遞補當選的唯一一席民進黨籍金門縣議員陳滄江宣布退出民進黨,整個金門縣議會一片藍天,認定金門是泛藍鐵票倉並不為過。現任無黨籍縣長陳福海曾擔任過「立委」,也曾掛過親民黨籍,同時是完成「福建向金門供水」最後一裡路的現任金門縣長,其顏色可以說是橘色(代表親民黨),也可以說是藍色,但要說是綠色就有點過分了。
9月22日,國民黨副主席兼秘書長曾永權前往金門為黨籍縣長候選人、「立委」楊鎮浯輔選,卻揮舞藍綠對決大旗,批評陳福海是「白皮綠骨」,其理由是民進黨執政全臺兩年多,「百業蕭條、民怨四起,更漠視和罔顧金門軍民在『八二三炮戰』的犧牲付出,唯有全力支持國民黨徵召的楊鎮浯贏得縣長選戰,才能掌握2020全臺執政的契機。 」
將對民進黨的不滿轉嫁到陳福海身上,作為泛藍大哥的國民黨有點不地道。無論怎麼說,陳福海也是泛藍的底子,不管未來的縣長是姓楊還是姓陳,那都是泛藍陣營的「人民內部矛盾」,卻要故意操作成藍綠對決的「敵我矛盾」,這未免太過泛政治化了。
的確,民進黨內部曾有意見,要求提名縣議員陳滄江參選縣長,或者與無黨籍縣長陳福海合作。在陳滄江退選後,與陳福海合作似乎是唯一選擇,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陳福海投靠了綠營,僅因為前任環保局長是民進黨出身就認定「綠陳合作」有失偏頗,實際上不需要國民黨打一場藍綠對決的選戰。
在福建向金門供水的問題上,陳福海也是站在金門民眾、兩岸關係的立場上來操作的,縣政府也拒絕了陸委會的相關要求。儘管這樣的活動有為陳福海宣傳政績、讓國民黨候選人楊鎮浯吃悶虧的嫌疑,但是將之上升到政治底色的程度似乎是過頭了。
國民黨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開疆拓土、攻擊綠營堡壘,而不是在自己的陣營裡動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