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智庫( ID:mbalib)丨來源
小朱班納丨編輯
最近在家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叫《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下稱《走進比爾》)。
這部紀錄片不長,3集,現在豆瓣上1萬多人打出了9.2的高分。
提到比爾·蓋茨,也許你和我一樣,想到的只有錢、世界首富、微軟CEO;他有天才的腦袋,曾連續13年成為《福布斯》全球富翁榜首富。
但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才知道他原來為這個世界做了這麼多。
富豪的成功或許無法複製,但他對失敗的處理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很值得我們學一學。
相信我,你會有自己好像看富了的感覺。
01
問題面前,創造第三選擇
在紀錄片第一集裡,蓋茨從新聞裡了解到,南非因為水源問題導致痢疾頻發,許多兒童因此死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蓋茨決定改建當地廁所,普及抽水馬桶。
他給很多知名大學發郵件,希望得到幫助。
然而,無一回復。
因為當地水道系統等原因,專家們都覺得蓋茨的想法不實際,要麼花個幾百億弄一個汙水處理系統,要麼放棄。
然而比爾·蓋茨仍試圖尋找更低成的有效方式。
當第一、第二個解決方法都不可行時,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就會去想第三個。
蓋茨永遠不會去問這個問題是否很難解決,而是去問,
這個問題為什麼沒能解決?
嘗試過什麼方法?
又有什麼方法沒敢嘗試?
為什麼?
他在不斷地給自己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反駁自己。在如此往復中,逐漸理清問題、搭建框架,以接近最核心的真相,找到一個第三選擇。
所謂第三選擇,就是除了戰鬥和逃跑之外的第三種方式,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法。
這個概念最早出自作者史蒂芬柯維的《第3選擇》一書中,他提出了「協同」式思維新模式,指出在「你的」、「我的」以外還有第三選擇。
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很多事情都是有第三選擇的。比方說:
你可以既做女強人又當一個好媽媽;
你可以修讀建築設計又能學金融專業;
你可以事業順利且和同事相處得很融洽;
……
難道一件事就只有兩種選擇嗎?不一定,只是我們很多時候在思考問題或者做決定前都不會多問一句:
「還有沒有別的選項?」
在絕大部分情況下,解決的方法和選項總是比預期要豐富得多。
之所以我們總是會陷入到「兩難選擇」中,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眼光狹隘,思路和角度被自己給框住了,以為眼前的選擇就是全部了。
站得多高,就看得多遠,思維格局在哪個水平,就決定了你能想到多少解決方法。
還有些人,則是懶得想、懶得問,習慣選擇自己熟悉的方法。
哪怕只是向別人多問一句,可能別人恰好就曾遇到過同樣的問題,那可能就會出現第三種選擇。
所以,普通人和牛人的差別,往往就在於:多想一步,多問一步,如此很可能可以幫自己往深層、核心更近一步。
02
排除幹擾,深度思考
比爾·蓋茨從90年代開始,就有「思考周」的習慣。
每過一段時間,他就會帶上一大堆書籍,到兒時的房子裡,閉關閱讀,在無人打擾的環境裡深度思考上一個星期。
那段時間被蓋茨稱為「CPU時間」,因為他的腦子就像一個CPU一樣,快速運轉,處理各種問題。
這讓我想起住在名不見經傳的老家奧馬哈的巴菲特。他曾說:
「思考投資的最佳方法還是獨自一人待在房間裡,靜靜地想。要是這樣不行,別的辦法也都沒用。」
遇到問題時群策群力,已經成為我們工作、生活的一種習慣,但牛人們似乎更鍾意一個人安靜地思考。
因為多人討論其實有個弊端,就是它不一定能幫我們真正地梳理事情的因果以及更複雜的關係。
尤其是在一個每人五分鐘就拋出一個觀點的環境裡,你很難快速思考他們誰說得合理,也很容易被他人打斷自己的思路,有些重要細節很可能就會被忽略了。
所以,適當給自己安排一個人安靜的時間,讓自己排除一切幹擾,深度思考,通過梳理前因後果和背後更深層的複雜關係,或許一個更完整、更有邏輯的解決方法就能呼之欲出。
長遠來說,給自己獨立時間保持思考,也能讓我們走在別人前頭。
我認識一個長輩,年輕時剛進公司很納悶:為什麼我的上司文化程度不如我,但他批評我時,總能看到我看不到的問題,想出我想不到的辦法?
同事們都說是因為領導經驗豐富,但獨獨這位長輩不信這個邪。
她開始強迫自己主動找問題,並帶著問題在部門內外、行業內外進行廣泛的學習與專注的深度思考。她還給自己設定了學習計劃,根據自己工作上的目標,每天下班後就在家裡一個人思考和精進學習。
這樣一來,經過一段時間,她慢慢地找到了感覺。看問題、想辦法、做事情,都能踩到點子上了。
因此,我們都該把深度思考當作頭等大事,遇到問題時多獨立思考,多學習,多花時間,力戒思維上的懶惰,方能逐次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精益求精,同時也能走上成長的快車道。
03
擴大圈子,和牛人求解
投資人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出:任何一個問題其實都是一個系統。
這就意味著,我們要解決問題,尤其是複雜問題,就需要靠譜的多元化思維方法。
但因為專業、工作領域等的限制,我們往往無法掌握多種思維模型,甚至於我們很容易被綁架在一個框架裡,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用詞來形容:框架效應。
因此,我們就需要擴大自己的圈子,和有見識的人交談。
在《走進比爾》這部紀錄片裡,導演就展示了比爾·蓋茨的朋友圈,包括比爾的「領路人」肯特,還有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以及現在最親密的巴菲特。
說到巴菲特,雖然他和比爾·蓋茨年齡相差25歲,從事完全不同的行業,但兩人卻有如靈魂摯友。日常不僅僅是打橋牌、打高爾夫、一起吃飯、旅遊,更是一起談生意、談投資,比爾·蓋茨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也會向巴菲特諮詢請教。
真正厲害的人,都會主動去接近其他領域頂尖優秀的人。
很多時候,如果你只學某一科的知識,只從一個固定的視角看問題,想事情,就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手裡拿著錘子,眼裡到處都是釘子。」
但跨領域學習,則能幫助我們獲得多元化思維,在過程中信息共享,價值碰撞,鞏固固有知識的同時還能融合外部知識,如此問題很可能就四兩撥千斤地被解決了!
假設,你現在身處科技行業,其他人只是閱讀科技類刊物,但是你還通過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學習,掌握了許多生物學知識,那麼你就可能想出一些別人想不到的解決方法。
反過來,如果你在生物行業,但是你同時還了解人工智慧這個領域的知識,那麼你就已經是比其他只懂生物的人更具備信息優勢,在看問題上也會有更開闊的角度。
通過和不同圈子的牛人對話,實際上是在幫我們規避專業能力的限制。它能讓我們擁有一個多元化的頭腦,在看待一件事情,思考一個問題時,能夠有不同的角度。
視角越多元,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也會越多。
04
持續學習,從書裡找答案
比爾·蓋茨前幾日發布了今年的夏日書單。
每年比爾蓋茨的書單都備受矚目,眾所周知,他是個讀書狂。紀錄片裡,他的秘書稱每周都要為他準備一大袋各類型的前沿作品,讓他能夠在長途出差途中集中時間閱讀。
他每個小時能讀150頁,且能記得住其中90%的內容,同一個主題的書,他會找來至少5本對照閱讀。通過閱讀,他能快速又準確進入每一個他想要提供解決方案的領域。
這就是牛人的又一個問題解決方法。持續學習,不只是靠個人的力量,更是從書中尋找答案,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
有些人總說讀書無用,但其實歸根到底,無非是我們自己讀書太少,沒有比別人牛逼。
你看那些牛人,哪一個不是閱讀量驚人?
像海爾張瑞敏,一年大概讀100本書;
俞敏洪三個月讀六十本書;
股神巴菲特除了工作,基本時間都用來讀書;
……
當我們有了「功利心」,真正地把書本當作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尋求答案的途徑時,讀書其實沒我們想像中那麼難。
當你不知道提高自己溝通能力時,你可以看書;
當你想學投資理財,建立自己的投資系統時,你可以看書;
當你想進入一個新領域,看清一個行業的未來前景時,你可以看書……
讀書遠比我們想像中有用,它能讓我們看清自己認知上的不足,解決問題的方法局限,同時又能獲得新資訊,借鑑好的方法和思維模型。
所以,當你工作遇到困難、生活感到迷茫時,何以解憂?唯有讀書。
越是學習,越是讀書,人就越是可以有另一種角度和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而不再囿於舊有的經驗。
因為書中有千姿百態的人生故事,有其他國家的文化歷史,有大師的智慧精髓,而且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很多事情總是驚人的相似,如車輪一樣的循環往復。
書讀得越多,彎路自然走得越少。
紀錄片結尾,記者問:難道你從沒有想過,太難了,真的太難了,放棄算了?
比爾重複地念叨了幾遍:太難了。
但下一秒又轉手拋來一碗雞湯:「有時候你的確不得不說『我們放棄吧』,有時候你不得不說『我需要更加努力』。」
像比爾·蓋茨這樣厲害的人仍在不斷努力,在問題面前不斷發問,從牛人和書籍裡尋找更優解,將這些吸收到的東西思考內化成自己的答案。
這是牛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也是我們普通人值得終生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