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太康年間左思提筆寫下《三都賦》,一時間上至王侯下至黎民競相傳抄,「洛陽紙貴」便是由此而來。
逝者如斯,時光到了現下,網絡上的「爆文」如同黃金檔的連續劇一篇接著一篇,席捲全網社交平臺,更不乏有「好事者」仿佛精神領袖,帶領公眾將文中內容當做社會問題,深入地研究探討。
從前些年的外國圓月亮,到後來的心靈雞湯、勵志語錄,再到如今的「深度思考」、觀點營銷,誰要是沒看過幾篇爆款文章,簡直不好意思出門!
網絡爆文是時代的產物,但不得不說,在一定程度上,它缺乏思考與深度。 當現代人的掌上多出一塊屏幕,眼睛裡散發出幽幽藍光時,這個輻射產生的畸形兒便產生了,而它要的只有流量。
自媒體大行其道,想要在這弱肉強食的網絡推送圈中生存下來,自然誕生了為閱讀量而生的所謂的頭條與爆文。它不是文學的孩子,而是流量和利益的私生子。
於是打著各種幌子,販賣各種情感與情懷的公眾號便應運而生,用文章圈住流量,用流量圈住利益,他們的目的除錢之外,別無其他。
為什麼那麼多人買帳?小通以為,大概是多數人漸漸失掉了思考力。
看看我們的生活,博客變成了140字的微博和說說,越是簡短越能佔據四尺大小的手掌心,我們的生活不斷被外界分割,像一地碎屑。
一直在碎紙堆裡又怎能窺見思考的魅力?人們在紙片裡尋找刺激,標題黨,圖片黨,頭條黨……為了博人眼球,無所不用其極。
被碎紙花迷了眼的人們也自然是會買帳的,而爆文則變成了一種極端的存在。教育的普及讓人們走出文盲,但卻未能走出「思維的盲區」。
可是這難道不是一種假性的思考嗎?感覺好像很有道理了。然後被當成傀儡再去宣傳這個假性的思維,於是一個個小浪花聚成大浪引起網絡裡的蝴蝶效應。一直在碎紙堆裡又怎麼能窺見思考的魅力呢?
一篇爆文,抓住了大眾的心,戳到了大眾的神經:在文章《對不起,爸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中,一個父親帶領全家捨棄安穩和孩子進行環球旅行。其中不乏洋洋自得:世界這麼大,像我這樣的好爸爸就要帶你去經歷經歷!
幾個關鍵字「800萬」,「旅遊」,「學區房」搖身一變成了點燃話題的炸彈,這篇文章是簡簡單單的遊記,而成了工薪階層面對後代培養有心無力的反抗。
在情懷的寄託下好像令人信服,但仔細一推敲「買不起800萬的學區房只有帶你去旅行」這個命題發洩了人們買不起學區房的恐懼與激憤和對安逸生活的夢想與憧憬,再加上隨性的人生觀,根本不需要思考,大家便把文章看成是自己的情感表達了。
這類文章在熱搜上可謂是不勝枚舉:
《媽媽寫給兒子這10句話,我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這篇文章所介紹的十句話全是耳熟能詳的人生哲理,「家,是你最溫暖的港灣」。此類話語前人已經總結過無數回了,而把標題粉飾一番就又出來賣弄一番情懷,短短幾言 12小時內就十萬+的閱讀和六千多贊。
《看了離婚大數據,我發現一條驚人規律》,標題高呼自己是有乾貨的,行文中滿滿的不三不四,由於新時代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女性地位的崛起男同胞們,幸福時光因此終結,你們中的有些人永遠無法找到伴侶。
《我睡過很多女孩,但我不覺得自己渣》,這篇吸引眼球的文章用一句句狼心狗肺刻畫了對愛情最高的嚮往,不停地洗地最後得出結論:感情無非你來我往拿得起就要放得下。
最淺顯的語言、最直白的道理,公眾號們吸引了一批獨特的受眾迎合他們的想法,然後引領著他們的思維,讓人覺得很有道理,但事實上你的思維早就被套路了!
用碎片化的信息迎合受眾的碎片化的思維是你讀了文章還是文章先讀了你?沒有內涵的文章、愚弄公眾的寫手這並不令人恐懼,真正令人恐懼的是我們正在光怪陸離中失掉思考力。
搜索熱度上的更多的是爆文的搜索,而不是對事件的客觀看法;人們在網上詢問如何寫一篇爆文,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力……
過度理性的生活把人們壓得在虛擬中尋求感性,自我意識好像沒落,思考越來越膚淺。
出在風口浪尖的自媒體想盡一切辦法創造能夠贏取熱度的文章,搜索熱度上更多的是爆文的搜索,而不是對事件的客觀看法,人們在網上詢問如何寫一篇爆文,而不是提高自己的認知力。
怪相不禁讓人思考,如果越來越多的網絡爆文大行其道,文學將變成什麼樣?自我意識逐漸沒落,思考越來越表面。
我們造就了這個時代,我們卻在時代中漸漸失去了思考,也許我們都要冷靜下來去思考,真正的感情才會油然而生,才會在娛樂至死的今天擁有自我的判斷力,才會具有一個現代人應具有的理性。
生活確實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不過,請先把眼前的事情整明白。
青春西大網絡文化工作站
文字 | 羅雙齡
圖片 | 來源網絡
排版 | 陳淑敏
供稿 | 西南大學學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