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懷念人人皆​有故事線的古早群像劇啊

2020-11-18 娛樂大話

如今,大女主戲、雙男主戲盛行,但是稱得上是經典的影視劇,實在不多,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角偉光正,配角強行黑化,他們要麼是推動劇情的工具人,要麼是沒有性格特點的壞人。

比如,正在熱播的《如意芳霏》,拋開演員的演技與扮相不談,這部劇的劇本相當糟糕,不僅男女主成了陪襯,而且女配角們的故事線也毫無看點,就如同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除此之外,朱一龍、劉詩詩主演的《親愛的自己》打著都市群像劇的旗號,可呈現出來的陳一鳴成了花瓶工具人,連女主的成長與蛻變都沒有寫出來。

其次,今年大熱的兩部古偶劇皆有配角工具人的傾向,比如《錦衣之下》,陸大人與今夏的人設突出,而反派小閣老則拿著工具人的劇本,如果不是韓棟自己找補了一條感情線,那麼這個配角只起到助攻的作用,而且,男二、女二的故事線基本上可以用「注水」二字形容,還好,導演選角不錯,在氣質與外形上,葉青hold住了上官曦。

再來看《琉璃》,為了給男女主的感情線增加虐點,從38集起,褚璇璣的父親、昊辰與其他正派人士都被降智,反而是反派角色的性格比較出彩。所以說,《琉璃》離經典仙俠群像劇還有距離,至少在10年前的同類影視劇裡,就沒有臉譜化的配角了。

是的,筆者說的便是《仙劍奇俠傳一》,在這裡,反派不是絕對的壞人,正派也並非沒有缺點的完人,每一個角色身上都有閃光點。

一、當年的群像劇—人人皆有故事線

提起《仙劍奇俠傳一》,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靈兒、李逍遙、月如、阿奴、唐鈺、晉元、拜月、酒劍仙等人的名字,可以說,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仙劍一》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先從配角聊起,首先要聊的便是自帶出場bgm的酒劍仙,他自傲、清高、灑脫、重情又重義。

當他發現自己心愛的青兒另有所屬時,他沒有感到不忿,反想促成師兄與青兒的姻緣,爾後種種,青兒嫁入南詔國,師兄一心問道,唯有他以遊戲人間的態度,默默關注這一切。

他說:「有酒我逍遙,無酒我亦癲」,但實際上的酒劍仙很重情,不論是與李逍遙的師徒情,還是與阿奴的父女情,編劇刻畫得恰到好處。

準確說,酒劍仙是《仙劍一》裡最驚豔的配角,戲份不多,可供觀眾想像的空間太多,至今仍有人在給他寫同人文(與聖姑或青兒)。

另外,終極boss拜月也不是沒有感情的冷血動物,他害了主角團們,但觀眾卻恨不起這個大魔頭,原因就在於他的性格中有善的一面,他道自己要重塑世界,在那裡,將沒有人性之惡。

可見,拜月是妥妥的滅霸級人設,他的執念不是權,而是愛,奈何生長環境鑄就了他偏執的個性。

在《仙劍一》的感情世界裡,沒有一心作妖的女配角,即便李逍遙更傾心靈兒,但月如也沒有使過陰謀算計,這兩人都是觀眾心頭的白月光,而愛著月如的晉元比任何人都活得通透,他固執地愛著月如,也固執地不給彩蝶回應,可對方卻說:「沒有值不值得,只有願不願意」。

要按現在的套路拍,彩蝶、月如恐怕都會淪為因愛生恨的工具人,像《琉璃》中的靈蛇小銀花,編劇把她當作助攻工具,然後又給她加痴情設定,硬生生拖了幾集,奈何邏輯實在不通,如:她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不是靈獸了,司鳳就能愛她?這一點,恐怕編劇也沒想明白。

第二,《仙劍一》裡也有一些不討喜的正面角色,像石長老、南詔國國王,一個古板,一個迂腐,可兩人的個性不是沒有討喜點的,比如石長老只是不會表達愛,他刀子嘴豆腐心,表面嚴厲,實則對義子關愛滿滿;再看靈兒的父親巫王,在他迂腐的表層之下,也有君王仁愛的一面。

這些配角跟主角一樣讓人念念不忘,甚至個別配角的故事都可以拿出來單獨拍成一部劇,像阿奴與唐鈺青梅竹馬的情誼,青兒、聖姑、酒劍仙、劍聖之間的感情糾葛,姜生、女苑二人的悽美愛情。

當配角不圍著主角轉時,故事線自然精彩起來,這也是《仙劍一》能成為仙俠劇巔峰之作的原因。

二、個性鮮明、無主配之分的武俠群像劇

如果說《仙劍一》裡的絕對主角是李逍遙,那麼《天下第一》則看不出主配之分,正如片名所說,劇裡面的每個人都在尋找真正的天下第一,或為權,或為義,或為忠,或為情,或為自由。

作為一部原創武俠劇,《天下第一》最出彩的地方不止是乾脆利落的武打戲,還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們,比如,類似梟雄的朱鐵膽,他身為皇室後裔,骨子裡自帶傲氣,所以,他看不上曹督公的所作所為。

可朱鐵膽也不是正人君子,他慣會審時度勢,在羽翼未滿之前,他小心翼翼,等到時機成熟,他方顯露出野心,而素心與他而言,不止是真愛那麼簡單,或許僅是年少的一個執念—那些他曾失去的,他都要親手奪回來,這其中包括帝位。

說來,《天下第一》裡的女性角色,真的各有特色,上官海棠聰慧講義氣,素心溫婉識大局,雲羅嬌俏不野蠻,雪姬的人設更如同白月光,而她的妹妹飄絮心狠又重情。

當然,這裡面還有兩個小配角值得一提,一個是鄧超飾演的皇帝,他的戲份不多,可敏感多疑的君王形象有了;而李建義飾演的曹督公,為權而活,一生追求武功天下第一,但到頭來,他又十分在乎自己的名聲,可見作為太監,他有自卑的一面。

古早群像劇,為什麼讓人懷念?主要因為主角、配角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推動劇情的紙片人。

三、為什麼群像劇越來越少


現在,熒幕上的電視劇都以「大女主」、「大男主」作為營銷賣點,殊不知,好的電視劇不是凸顯主角的,能否做出群像的感覺,才是一部劇最應該關心的地方。

你看那些年大熱的劇集,哪一部不是群像劇?像穿越劇《步步驚心》,根本不是因為題材火的,而是劇裡生動鮮活的主配角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都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群像劇為什麼越來越少?

第一,編劇功力不夠,自IP改編成風後,各類網絡小說被搬上熒幕,製作方或借用原作的名氣宣傳,或進行簡單化改編,一方面因為能力不行,一方面因為時間不夠。

第二,強烈的戲劇衝突,容易引發關注。創作群像劇的劇本需要時間,製作方等不及,所以他們只能弱化人設,將配角或主角變成工具人,在這種狀況下,被罵也能帶來熱度。

怎麼說呢?影視劇已經淪為快餐式產品,製作方不用心也極為常見,但是,筆者還是希望國產劇能再出一些群像劇。

相關焦點

  • 【聚焦】群像劇的創作秘籍
    若以劇集性別屬性來劃分,高分群像劇裡男性向要比女性向多。說明這類人物關係和故事線錯綜複雜的燒腦或荷爾蒙爆棚的「爽」劇,更符合男性受眾硬核的審美和觀看口味。群像劇的創作指南優秀的群像劇,人物與劇情各自出彩、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具有一定封閉性的特定文本體系,圍繞劇作主旨來鋪陳推進故事的發展、凸顯人物特質。群像劇猶如一面稜鏡,每個剖面都映射出時代、社會和人性在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影像。要打造一部群像戲口碑佳作,需遵循幾條創作規律。
  • 熱劇吐槽:說著群像劇,卻逐漸走向瑪麗蘇的《二十不惑》
    《二十不惑》這部劇,對我來說經歷了開播前的不看好,開播後的真香,到現在本觀眾又覺得受到了欺騙,宣傳上說是四個女生成長的群像劇,結果劇情的主要推動發展都在卜冠今飾演的姜小果身上。三條感情戲,說什麼每一條線都會有不一樣的故事
  • 幸福的牛軋,古早的味道.
    其實古早一般都不太古,最多也就是一百年、或是五十年、甚至只是隔了一代,大多講的是爸媽童年時期嘗過的味道,而每個地方、每一代人喜新厭舊的對象和階段都不一樣,但務必都有過喜新厭舊才有日後驀然回首、古早味登場的新臺階。所以古早的誕生,前提是便遺忘,古早的輪迴,需要時間的斷裂。
  • 馮小剛將開拍原創都市女性群像劇《北轍南轅》,網傳陣容強大
    貌似現在市場都市女性群像劇很受歡迎喲,前有《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後有《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以及正在開拍的《機智的上半場》(沈月、章若楠等主演)等都是女性群像戲,如今有消息稱馮小剛也開始要拍女性群像劇了
  • 群像劇愛好者按頭安利!有笑有淚百看不厭!
    說到《請回答1988》,無論平時愛不愛看韓劇,一定都多少聽過這部,描述了1988年首爾市道峰區雙門洞居住的五戶人家之間,溫暖親情和鄰裡情故事的劇。《武林外傳》裡這間同福客棧,看似普通,實則暗藏高手,主角們雖然每個都出身不凡,但到了這裡卻又人人平凡而可愛。
  • 古早味兒的姐姐們
    你是否被姐姐們的那些古早髮飾與髮型嚴重種草呢?所謂古早指的是有一些歷史,令人懷念的東西。這裡的古早髮飾其實就是一些小時候就曾戴過、流行過的發圈,蝴蝶結髮卡,發箍,小髮夾等,再配上一款可可愛愛的髮型,減齡又甜美。
  • 同是女性群像劇,為什麼《二十不惑》不如《三十而已》有話題?
    《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是檸萌影業出品的電視劇,兩部劇都是女性群像劇,前者聚焦4位同宿舍的大四女生的生活,後者聚焦三位30+女生的生活。明明兩部劇看似差不多,為什麼《二十不惑》的話題度會遠低於《三十而已》呢?
  • 女性群像劇劇情引爭議,女性群像劇破局之路該怎麼走?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女性群像劇之所以能夠井噴式增長,得益於背後日漸龐大的女性市場。社會發展,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越來越多的獨立女性有了自己的追求,世面上常見的婆媳倫理大戲已經無法滿足她們的需求。女性需要更貼近她們的現實生活、更能夠引起她們共鳴的題材,女性群像劇應運而生。
  • 30+女性群像劇刷屏後,仍不見真正《淑女的品格》
    ​網視導讀:2020年,年齡30+的成熟女演員似乎擺脫了當年姚晨、海清、小陶虹等等前輩們都曾經在演講、採訪中提到的定位困境。30+女性群像劇更似來勢洶洶——《誰說我結不了婚》先行頭陣,《三十而已》掀起討論熱潮,最近又有《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開播。
  • 女性群像劇扎堆,《三十》後宋茜新劇待播,能否大爆還得看劇情
    所謂「女性群像劇」,就是通過不同性格女性的視角來展現她們的故事,從而反映出一些現實問題供大家討論。可見,「女性群像劇」成為了當下的大熱題材,愈發受到市場的青睞。然而,卻有越來越多的觀眾直言「以後再也不想踩雷了」,這是為什麼呢?
  • 《春天情書》古早時代的無聊網戀
    古早時期的網戀,那時候的網際網路還沒有貼吧微博的戾氣,人人都很認真,字斟句酌地進行交往。奔現也採用揮手帕那樣復古的方式,一個從前慢的網戀時代,算是比較引人懷念的吧,可惜觀感實在不敢恭維。 首先是戲劇張力嚴重不足的劇情,兩個小時的電影,直到最後半小時才出現一個幾乎不能算衝突的波折。再加上字幕電影極少的臺詞,我第一次在觀影的過程中打足十個哈欠。
  • 從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女性群像劇為什麼成了最大贏家?
    這個夏天,講述"小女子不才,未得公子青睞"的苦情故事已經老去,歌頌"但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奮鬥故事野蠻生長。因此,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社會都為女性群像影視節目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語境,讓最為廣大的女性觀眾有了彼此交流的最大的共通意義空間,女性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發聲渠道。同時,影視節目觀眾本來就是女性居多,無論是男性偶像劇時代還是綜藝時代到現在的女性群像劇。
  • 人人皆有一「布袋」,怎奈世人不自知
    他常把人隨時丟棄的廢物,拾起來放進袋裡,同時又對人說:「有時備無時,無用比有用。」有人笑他的布袋是垃圾袋,他卻又笑又比的說: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但是他布施眾生時,袋裡卻有拿不完的東西,怎麼也拿不光。人深以為奇,但都不解其深意與禪機。布袋和尚出身農家,插秧自是本行。關於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據說有趙、錢、孫、李四家同時請他幫忙插秧,他全都答應。
  • 國產罪案劇宇宙這麼猛,有古早探案劇好看嗎?
    近年韓劇探案劇日益追究美劇質感,並流行大女主探案劇,女星金瑞亨領銜的新劇《無人知曉》,就將整個故事的重點放在女主幼時玩伴被害的連環殺人案上,儘管沒有多餘感情戲,也沒有多餘枝蔓情節,但節奏並不快,追求的就是一種沉穩的敘事質感。那波古早探案劇口碑那麼高,後來為什麼沒了?
  • 李宇春出道15周年,再穿15年前的衣服現身機場,真懷念啊
    李宇春出道15周年,再穿15年前的衣服現身機場,真懷念啊!李宇春出道15周年,再穿15年前的衣服現身機場,真懷念啊!李宇春出道15周年,再穿15年前的衣服現身機場,真懷念啊!李宇春出道15周年,再穿15年前的衣服現身機場,真懷念啊!
  • 徐克武俠電影:人人皆有欲望,何處皆為江湖
    人人皆有欲望世間紛紛擾擾,人人皆有私慾。有欲有求方可為人,欲望無善惡之分,關鍵在於如何控制。寧採臣對於小倩有私慾,也有真的愛意。其每次對於小倩深深地思念以及其安危的擔心使得小倩深受感動,以身相許。徐克對於二人的人鬼之戀安排則也表明不僅人有對於美好愛情的訴求,即便是鬼亦是如此。此外,在影片《笑傲江湖》中,故事的起先圍繞著東廠督公古今福要將舊官林鎮南一家斬草除根,而林鎮南的好友嶽不群前去相救為始,最終卻衍變為正邪兩派勢力為了一本《葵花寶典》而展開爭鬥。
  • 許魏洲扔話筒吻,楊超越穿婚紗本色出演,古早偶像劇還能出圈?
    《仲夏滿天心》講的是普通女孩和大明星的愛情故事。《仲夏滿天心》楊超越還有婚紗照造型,靳澤一官宣未婚妻,洛天然陷入契約婚姻!先婚後愛的設定來了!性格迥異的兩人開始了共同生活,緊接著便上演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浪漫愛情故事。
  • 不強化對立、不宣洩情緒,愛奇藝這部女性群像劇做到了「中理客」
    ​作者 / 喬苗兒挺住,別崩。與此同時,女性在職場、婚姻、家庭中遭遇的一系列問題引發廣泛探討,傳播範圍廣的影視作品自帶傳播話題的天然話語場,進一步帶動了女性群像劇的熱度。女性群像劇中的男性形象,是社會存在的縮影,更是女性心理的投射。《他愛》在塑造男性角色方面有很大突破,劇中的男性群像不再是女性心目中理想型的化身,更不是出現在社會新聞中被吐槽的對象,用「去極端化」的策略塑造男性,不僅避免令男性角色淪為「工具人」,更令全劇始終保持在平和、鬆弛的情緒基調中。
  • 女性群像劇中的「姐妹情誼」:含情脈脈背後的階層破綻
    這段時間,《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這兩部女性群像劇,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其實女性群像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2003年劉若英、陳好、張延、薛佳凝等人主演的《粉紅女郎》,改編自朱德庸漫畫《澀女郎》,講述了「結婚狂」、「男人婆」、「萬人迷」、「哈妹」四個單身女性的故事。有趣的人設、有趣的故事,讓這部劇成為當年的爆款。
  • 女性群像劇中的「姐妹情誼」:含情脈脈背後的階層破綻
    曾於裡這段時間,《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這兩部女性群像劇,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其實女性群像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2003年劉若英、陳好、張延、薛佳凝等人主演的《粉紅女郎》,改編自朱德庸漫畫《澀女郎》,講述了「結婚狂」、「男人婆」、「萬人迷」、「哈妹」四個單身女性的故事。有趣的人設、有趣的故事,讓這部劇成為當年的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