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時,青年木匠王德文打造過一把魯班凳。但在那個衣食短缺的年代,近乎失傳的手工藝品只能面臨失落的命運。隨之而來的現代化工藝,碾碎了老匠人的黃金歲月,常年為生計奔波的王德文對自己練就的高超手藝渾然不察。
直到網際網路與田園慢生活發生交匯,精巧的手藝被記錄、被傳播,這位民間高手迅速走紅。63歲的王德文化身「阿木爺爺」,被譽為「當代魯班」。他的隱忍、執著,和那些蘊藏在榫卯結構中的智慧,成為快速流轉的時代中一抹獨特的色彩。
暴起的青筋蔓延於黝黑粗糙的皮膚之下,掌心的老繭太過密集,連成一片。右手中指短了一截,那是8年前被鋸斷又重新接上的指頭,已經無法靈活地活動,卻又爬上新的繭。
手的主人,穿著唐裝款式的深藍布衣,戴著草帽,踩一雙褪色的綠色布鞋,從芭蕉葉掩映的茅屋中走出來。
他是王德文,一名山東聊城的木工匠人。但他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西瓜視頻上的「阿木爺爺」。視頻的開頭,他揮揮手,和觀眾打招呼,隨即坐下,進入他的木工世界。
鋸木的聲音伴隨著背景的蟲鳴鳥叫,偶爾鏡頭調轉,離開老人的身影,去拍山林裡的溪水草木,阿木爺爺不再注視鏡頭,挑選一塊空地坐下,手裡變換著斧頭、刨子、鋸刀等各式工具,隨後拿出成品。
其中,有一座微型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需經鋸、磨、鑿、鑽等十來道工序,做成40多根榫卯稜柱、27道鎖,零件比手指還細,每一個凹槽、小孔都要分毫不差。
圖 | 微型中國館的部分零件
網友們發出彈幕評論:「當代魯班!」有同行看了視頻,驚嘆老爺子的功力非常人所能及。
阿木爺爺在西瓜視頻吸引了250萬粉絲,視頻還在海外獲得了近2億次的播放量。
但阿木爺爺不明白什麼是網紅,在他眼裡,自己仍舊個是農村工匠。
撇去流量和名氣,農民才是他的真實底色。9歲時,父親在一場觸電事故中去世,母親體弱多病,一家五口的擔子落在阿木爺爺身上。
他輟了學,每天早晨帶著記分本,跟著大人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從早幹到晚,可以掙到十個公分,抵一毛多,只夠買一斤小麥。
他年齡太小,跟不上大人的進度,有時因為掙不到分而急得大哭。儘管村裡領導照顧,一天多給8個工分,一家人也還是吃不飽飯。
13歲時,家裡唯一的木鍋蓋壞了。沒有鍋蓋蒸出來的地瓜,咬下去還是生脆的。他請來木匠師傅修鍋蓋。從九歲開始持家,阿木爺爺常被無力感困擾。但此時此刻他產生一個朦朧的想法,學木工手藝,可以解決家裡的難處。
傳統的拜師學藝需要跟在師傅身邊三年,一分錢不拿。家裡的重擔不容許他做出這樣的選擇,阿木爺爺只好在農活少的時候,用打下手的名義偷師。他試探著問木匠:「我給你拉鋸行嗎?」木匠不忍心拒絕他,把他帶在身邊。
每天出工,木匠在門外吆喝:「去幹活嗎?」阿木爺爺忙不迭從屋裡跑出來:「我去!」第一次,阿木爺爺學著打了五個木鍋蓋。師傅看了一眼:「打得還行。」
近50年時間過去,他仍然記得這句簡單的肯定。他意識到木工不僅僅是養家餬口的工具,而是自己的天賦所在。
學木工,先要學會做工具。阿木爺爺拿來師傅的工具研究,記下製作的步驟,晚上回家,帶著各處找來的邊角料,再慢慢琢磨。
木工這碗飯並不好端。放線的時候,阿木爺爺扯著沾墨的細繩,手微微發抖。這是拉鋸前的準備工作,墨跡印下之處,就是落刀的地方。師傅要求極其嚴格,測量誤差不能超過一毫米,角度不能有任何偏差。
刨好的木頭要像玻璃一樣光滑,滴一滴水,再疊放另一塊木頭,就能沾合在一起。
對阿木爺爺挑戰最大的是「嚴縫」。刨好的木頭拼接起來,不留一絲縫隙,滴水不漏,這極其考驗工匠的刀功。
阿木爺爺的刨刀在木料上一推,木刨花打著卷,從刀片上掉落下來。他憑感覺控制力度,每次只能刨去紙片一樣的厚度,刨的次數不超過五下。哪怕多一下,好好的木料就廢了。
圖 | 魯班凳
在那個衣食短缺的年代,這樣精巧的手藝活沒人在意,所有製造以實用為第一要務。阿木爺爺深知這一點,但仍然難掩對於精巧工藝的好奇。凳子做完後被扔在一邊,很快就找不見了。許多年後,他才知道,那是2600年前的魯班凳工藝。年代久遠,掌握這門工藝的人寥寥無幾。對木頭的極度痴迷,連兒子阿成也不甚理解。父親的老毛病幾十年來都沒改過,木工活兒沒幹完,他絕不會去做第二件事。忙起來時,不按時睡覺,寧願餓著肚子,也不上飯桌。母親每次都要將飯菜熱了又熱,等得不耐煩,就跟他吵架:「你吃了再幹不行嗎?」「幹起來不能想旁的,就得專一。」阿木爺爺解釋。他的手,他的眼睛,他的心,凝聚在一處,這是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愉快體驗,他會忘記周邊的一切,甚至自己的身體。2012年冬天,阿木爺爺在切割木頭時,光顧著幹活,忘記了墊在底下的手。0.3毫米的鋒利刀片將他的手指生生切斷,阿木爺爺被送到鎮裡的醫院。拆線後七八天,他忍著疼,又撿起了鋸刀,「幹活哪有不剮不碰的?」兒子阿成出生的1989年,是傳統木工行業最鼎盛的時期。村裡的木製家具產業逐漸興起,阿木爺爺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匠人。家中常常有人到訪,指名讓他定製家具。但七八年之後,西式家居店興起,歐式沙發和玻璃茶几進了農家人的門,漸漸取代了木頭家俬。在那時候,阿木爺爺一天只能掙二三十塊,遠遠趕不上其他行業的收入。連阿成的學費,都要找親友借錢才能湊齊。阿木爺爺曾跟著家人去看新式家具,他盯著一張桌子看,驚異於桌面沒有一絲縫隙。再一摸,才發現是三合板,外面貼著木紋紙,裡面填滿碎刨花,時間一長,容易破皮掉屑。阿木爺爺更喜歡自己的手工家具,木料烤得好,用多久都不會開裂,比人的壽命還長。但他沒能等來手工家具產業復甦。50多歲時,僅剩下的一兩個老客戶也不再上門,他選擇退休。圖 | 阿木爺爺為孫子製作的小豬佩奇
但父子倆很快有了分歧。阿木爺爺像個老師傅,讓兒子把細節拍清楚,觀眾看見就能學。阿成不認同,他更習慣添加一些劇情設計,以免在單調的畫面上停留太久。阿成繼承了父親的手藝,他熟練使用電子工具,也懂三維建模。在做魯班凳的時候,阿成堅持用電鋸開縫,阿木爺爺不聽,用竹條和鋼絲造了一把鋼絲鋸,鋸起木頭靈活自如。雖更精細,但費時費力。阿成不解,一個幾分鐘的視頻,觀眾或許看不出太多差別。但阿木爺爺堅持,他甚至要求兒子,拍攝一期講解製作鋼絲鋸的視頻。一兩年的磨合,讓這對曾經分居南北的父子摸清了彼此的脾性。在追求數據流量的短視頻行業,阿木爺爺這類創作人是少見的。他近乎固執地守著年輕時的極致要求。山林小橋流水,原本只是工作背景,卻成了老爺子心境的隱喻。圖 | 阿木爺爺製作木拱橋
這也給一向追求效率的兒子帶來了影響。他聽從父親的建議,耐心用鏡頭拍特寫展示細節,為了一個鏡頭,阿成退到河裡,褲腿掛上泥水,攝像頭也掉進水裡不止一次。製作過爆火的視頻,也面臨過職業困境,阿成越來越明白,流量堆砌起來的只是泡沫,這是木工手藝在他這一代面臨的新挑戰。這種焦慮感,被不動聲色的父親撫慰。有了孩子後的阿成,漸漸和父親靠得更近。他理解了父親的執著,那是一種能走得最穩妥的方式。在西瓜視頻上走紅之後,一些知名品牌的商業活動找到了阿成,父子倆商量過後,還是拒絕了。兩人創辦了「阿木爺爺」的品牌,想將精力更多花在優質木製產品的研發上。廣西當地政府支持了父子倆的事業,在陳塘鎮屯兩村建起了「阿木爺爺試點基地」,一塊「鄉村振興」的牌子立在入口處。拒絕了更多的曝光量和報酬,阿成形容這是一場賭局,賭一個沒有泡沫的未來。在過去,這可能只是草根網紅曇花一現的故事。但如今,一年多過去了,西瓜視頻上的粉絲仍熱情不減,這給了阿成專注產品的底氣。西瓜視頻這類視頻平臺,改寫了老匠人的命運軌跡。越來越多的創作人湧進西瓜視頻。在這裡,觀眾可以走進陌生人的生活:@韓船長 在34歲時賣房航海,踏著一艘單體帆船,闖進海盜出沒的亞丁灣;@徐睿卿的黑色日記 為了滿足女兒的公主夢,製作漢服、lo裙、洋裝等一百套手工禮服;科普達人@李永樂老師 使用統計學,計算中500萬彩票和考上清華到底哪個更難?一群在財經、人文或科技領域深耕多年的專業人士,走出了封閉的辦公室和課堂。他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快餐式的消費,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滋養。阿木爺爺同樣察覺到了粉絲學習的熱情。有人看過視頻,做出了魯班凳,成品雖然粗糙,但還是讓阿木爺爺感到欣慰。一種新式的師徒關係,正在網際網路上悄然形成。- END -
第三屆非虛構寫作大賽
為推動非虛構文學的大眾化,我們再度攜手數十家知名影視企業、出版機構和媒體平臺,共同發起第三屆非虛構寫作大賽,尋找這個時代的故事「當事人」。
大賽評委:非虛構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作家袁凌、導演忻鈺坤、編劇雷志龍。
獎項設置:一等獎:中長篇(5萬字以上)1名,獎金10萬元;二等獎:3名,獎金每人2萬元;入圍作品均可獲得優厚稿酬;故事獵手推薦作品入圍,獎勵500元,推薦作品獲獎,獎勵1000元。
投稿郵箱:tougao@zhenshigushiji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