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爺爺:63歲網紅的中國功夫

2021-02-19 真實故事計劃

16歲時,青年木匠王德文打造過一把魯班凳。但在那個衣食短缺的年代,近乎失傳的手工藝品只能面臨失落的命運。隨之而來的現代化工藝,碾碎了老匠人的黃金歲月,常年為生計奔波的王德文對自己練就的高超手藝渾然不察。

直到網際網路與田園慢生活發生交匯,精巧的手藝被記錄、被傳播,這位民間高手迅速走紅。63歲的王德文化身「阿木爺爺」,被譽為「當代魯班」。他的隱忍、執著,和那些蘊藏在榫卯結構中的智慧,成為快速流轉的時代中一抹獨特的色彩。

暴起的青筋蔓延於黝黑粗糙的皮膚之下,掌心的老繭太過密集,連成一片。右手中指短了一截,那是8年前被鋸斷又重新接上的指頭,已經無法靈活地活動,卻又爬上新的繭。

手的主人,穿著唐裝款式的深藍布衣,戴著草帽,踩一雙褪色的綠色布鞋,從芭蕉葉掩映的茅屋中走出來。

他是王德文,一名山東聊城的木工匠人。但他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西瓜視頻上的「阿木爺爺」。視頻的開頭,他揮揮手,和觀眾打招呼,隨即坐下,進入他的木工世界。

鋸木的聲音伴隨著背景的蟲鳴鳥叫,偶爾鏡頭調轉,離開老人的身影,去拍山林裡的溪水草木,阿木爺爺不再注視鏡頭,挑選一塊空地坐下,手裡變換著斧頭、刨子、鋸刀等各式工具,隨後拿出成品。

其中,有一座微型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需經鋸、磨、鑿、鑽等十來道工序,做成40多根榫卯稜柱、27道鎖,零件比手指還細,每一個凹槽、小孔都要分毫不差。

圖 | 微型中國館的部分零件

網友們發出彈幕評論:「當代魯班!」有同行看了視頻,驚嘆老爺子的功力非常人所能及。

阿木爺爺在西瓜視頻吸引了250萬粉絲,視頻還在海外獲得了近2億次的播放量。

但阿木爺爺不明白什麼是網紅,在他眼裡,自己仍舊個是農村工匠。

撇去流量和名氣,農民才是他的真實底色。9歲時,父親在一場觸電事故中去世,母親體弱多病,一家五口的擔子落在阿木爺爺身上。

他輟了學,每天早晨帶著記分本,跟著大人到生產隊幹活掙工分。從早幹到晚,可以掙到十個公分,抵一毛多,只夠買一斤小麥。

他年齡太小,跟不上大人的進度,有時因為掙不到分而急得大哭。儘管村裡領導照顧,一天多給8個工分,一家人也還是吃不飽飯。

13歲時,家裡唯一的木鍋蓋壞了。沒有鍋蓋蒸出來的地瓜,咬下去還是生脆的。他請來木匠師傅修鍋蓋。從九歲開始持家,阿木爺爺常被無力感困擾。但此時此刻他產生一個朦朧的想法,學木工手藝,可以解決家裡的難處。

傳統的拜師學藝需要跟在師傅身邊三年,一分錢不拿。家裡的重擔不容許他做出這樣的選擇,阿木爺爺只好在農活少的時候,用打下手的名義偷師。他試探著問木匠:「我給你拉鋸行嗎?」木匠不忍心拒絕他,把他帶在身邊。

每天出工,木匠在門外吆喝:「去幹活嗎?」阿木爺爺忙不迭從屋裡跑出來:「我去!」第一次,阿木爺爺學著打了五個木鍋蓋。師傅看了一眼:「打得還行。」

近50年時間過去,他仍然記得這句簡單的肯定。他意識到木工不僅僅是養家餬口的工具,而是自己的天賦所在。

學木工,先要學會做工具。阿木爺爺拿來師傅的工具研究,記下製作的步驟,晚上回家,帶著各處找來的邊角料,再慢慢琢磨。

木工這碗飯並不好端。放線的時候,阿木爺爺扯著沾墨的細繩,手微微發抖。這是拉鋸前的準備工作,墨跡印下之處,就是落刀的地方。師傅要求極其嚴格,測量誤差不能超過一毫米,角度不能有任何偏差。

刨好的木頭要像玻璃一樣光滑,滴一滴水,再疊放另一塊木頭,就能沾合在一起。

對阿木爺爺挑戰最大的是「嚴縫」。刨好的木頭拼接起來,不留一絲縫隙,滴水不漏,這極其考驗工匠的刀功。

阿木爺爺的刨刀在木料上一推,木刨花打著卷,從刀片上掉落下來。他憑感覺控制力度,每次只能刨去紙片一樣的厚度,刨的次數不超過五下。哪怕多一下,好好的木料就廢了。


師傅帶著徒弟們到別人家裡出工,誰動了桌腿、誰修了抽屜,都得一一記錄下來。哪個人出了分毫的差錯,損失就要記到誰頭上。但師傅極少在阿木爺爺操作的項目中發現差錯。檢查他畫的線,尺寸卡得極準,誤差絕不會超過1毫米。師傅很快發現,阿木爺爺比其他招來的徒弟更有天賦。他們拉著家具到集市擺攤,這是同行暗中較量的競技場,而客人是最眼尖的行家。幾番比較下來,阿木爺爺的攤位前來人總是最多。臨近春節時的集市,用不上一天,木家具會被一掃而空,一張凳子也不會剩下。不上集市的時候,阿木爺爺就會走街串巷,上門修家具。有一次,他看見一個木枕頭,裡面的縫隙走向複雜。不必拆開組裝,只需沿線打開,幾番翻轉,就能變成一個結構複雜的凳子。在徵得主人同意後,阿木爺爺將凳子帶回了家,找來了另一塊木頭,參照著凳子的紋路如法炮製。縫隙往裡處縱深,木頭看似鬆散,卻不分斷。阿木爺爺看不明白,深夜兩點,他顧著琢磨,覺也不肯睡。三個晚上過後,木頭終於變成伸縮自如的凳子。

圖 | 魯班凳

在那個衣食短缺的年代,這樣精巧的手藝活沒人在意,所有製造以實用為第一要務。阿木爺爺深知這一點,但仍然難掩對於精巧工藝的好奇。凳子做完後被扔在一邊,很快就找不見了。許多年後,他才知道,那是2600年前的魯班凳工藝。年代久遠,掌握這門工藝的人寥寥無幾。對木頭的極度痴迷,連兒子阿成也不甚理解。父親的老毛病幾十年來都沒改過,木工活兒沒幹完,他絕不會去做第二件事。忙起來時,不按時睡覺,寧願餓著肚子,也不上飯桌。母親每次都要將飯菜熱了又熱,等得不耐煩,就跟他吵架:「你吃了再幹不行嗎?」「幹起來不能想旁的,就得專一。」阿木爺爺解釋。他的手,他的眼睛,他的心,凝聚在一處,這是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愉快體驗,他會忘記周邊的一切,甚至自己的身體。2012年冬天,阿木爺爺在切割木頭時,光顧著幹活,忘記了墊在底下的手。0.3毫米的鋒利刀片將他的手指生生切斷,阿木爺爺被送到鎮裡的醫院。拆線後七八天,他忍著疼,又撿起了鋸刀,「幹活哪有不剮不碰的?」兒子阿成出生的1989年,是傳統木工行業最鼎盛的時期。村裡的木製家具產業逐漸興起,阿木爺爺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匠人。家中常常有人到訪,指名讓他定製家具。但七八年之後,西式家居店興起,歐式沙發和玻璃茶几進了農家人的門,漸漸取代了木頭家俬。在那時候,阿木爺爺一天只能掙二三十塊,遠遠趕不上其他行業的收入。連阿成的學費,都要找親友借錢才能湊齊。阿木爺爺曾跟著家人去看新式家具,他盯著一張桌子看,驚異於桌面沒有一絲縫隙。再一摸,才發現是三合板,外面貼著木紋紙,裡面填滿碎刨花,時間一長,容易破皮掉屑。阿木爺爺更喜歡自己的手工家具,木料烤得好,用多久都不會開裂,比人的壽命還長。但他沒能等來手工家具產業復甦。50多歲時,僅剩下的一兩個老客戶也不再上門,他選擇退休。


像所有本分的工匠一樣,阿木爺爺平靜地接受了這個突飛猛進的時代帶來的震蕩。只是在閒暇時分,阿木爺爺還是會技癢,找來木料,給街坊鄰居,打上一兩隻小木凳。九歲就開始持家的男孩變成了老翁,他交出主事人的擔子,2017年,孫子降生之後,阿木爺爺攜同妻子,從山東聊城搬往廣西梧州,以便更好地照顧兒子阿成一家。阿成是短視頻製作人,此前,他開設了西瓜視頻帳號,拍攝「農村姑娘嘗美食」的題材。時間長了,播放量只有幾千。作為自媒體人,阿成常年為內容與流量所困擾。觀眾的口味難以捉摸,讓阿成對接下來的更新無比苦惱。老爺子自告奮勇,提議拍攝一個製作「魯班凳」的視頻。阿木爺爺找到一張紙皮練手,畫線、開縫兒,幾次試驗下來,四十多年前的記憶被打通。朋友捎來的一塊花梨木,被阿木爺爺從內部鋸開,幾經鑿、磨,最終變為一張魯班凳。即使身為匠人的兒子,阿成也從未見過這樣的凳子,這是父親從未展露的一面。視頻發出後,不到一天,就突破了100多萬的播放量。阿木爺爺驚喜又疑惑:「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看我幹活?」在西瓜視頻上,老匠人漸漸積累了250萬粉絲,同時,也吸引了一批海外的觀眾。他變成了西瓜視頻創作人@阿木爺爺,不厭其煩地展示製作的細節。在播放量最高的那個視頻裡,老人排列好木材,看起來,那只是相互倚靠的一堆散木,只留一些凹槽,彼此鑲嵌。阿木爺爺抽去底架,木架還是穩穩立住了,六旬老人爬上去,在上面跳了幾下。木堆最終成了一座小型的木拱橋,那是中國古老的榫卯技術。利用木頭上的凹凸部位相嵌合,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緊密連接,成為穩固的組件。我國最古老的榫卯應縣木塔,經歷了風雨、地震、炮彈轟擊,千年之後依然屹立。純木結構、無釘無鉚,靠著榫與卯之間的咬合支撐,穩固性驚人。阿成想起小時候對父親的崇拜,如今,面對百萬網友,他又變成了當年那個滿臉自豪的小學生:「那是我老爸做的!」 

圖 | 阿木爺爺為孫子製作的小豬佩奇

但父子倆很快有了分歧。阿木爺爺像個老師傅,讓兒子把細節拍清楚,觀眾看見就能學。阿成不認同,他更習慣添加一些劇情設計,以免在單調的畫面上停留太久。阿成繼承了父親的手藝,他熟練使用電子工具,也懂三維建模。在做魯班凳的時候,阿成堅持用電鋸開縫,阿木爺爺不聽,用竹條和鋼絲造了一把鋼絲鋸,鋸起木頭靈活自如。雖更精細,但費時費力。阿成不解,一個幾分鐘的視頻,觀眾或許看不出太多差別。但阿木爺爺堅持,他甚至要求兒子,拍攝一期講解製作鋼絲鋸的視頻。一兩年的磨合,讓這對曾經分居南北的父子摸清了彼此的脾性。在追求數據流量的短視頻行業,阿木爺爺這類創作人是少見的。他近乎固執地守著年輕時的極致要求。山林小橋流水,原本只是工作背景,卻成了老爺子心境的隱喻。

圖 | 阿木爺爺製作木拱橋

這也給一向追求效率的兒子帶來了影響。他聽從父親的建議,耐心用鏡頭拍特寫展示細節,為了一個鏡頭,阿成退到河裡,褲腿掛上泥水,攝像頭也掉進水裡不止一次。製作過爆火的視頻,也面臨過職業困境,阿成越來越明白,流量堆砌起來的只是泡沫,這是木工手藝在他這一代面臨的新挑戰。這種焦慮感,被不動聲色的父親撫慰。有了孩子後的阿成,漸漸和父親靠得更近。他理解了父親的執著,那是一種能走得最穩妥的方式。在西瓜視頻上走紅之後,一些知名品牌的商業活動找到了阿成,父子倆商量過後,還是拒絕了。兩人創辦了「阿木爺爺」的品牌,想將精力更多花在優質木製產品的研發上。廣西當地政府支持了父子倆的事業,在陳塘鎮屯兩村建起了「阿木爺爺試點基地」,一塊「鄉村振興」的牌子立在入口處。拒絕了更多的曝光量和報酬,阿成形容這是一場賭局,賭一個沒有泡沫的未來。在過去,這可能只是草根網紅曇花一現的故事。但如今,一年多過去了,西瓜視頻上的粉絲仍熱情不減,這給了阿成專注產品的底氣。西瓜視頻這類視頻平臺,改寫了老匠人的命運軌跡。越來越多的創作人湧進西瓜視頻。在這裡,觀眾可以走進陌生人的生活:@韓船長 在34歲時賣房航海,踏著一艘單體帆船,闖進海盜出沒的亞丁灣;@徐睿卿的黑色日記 為了滿足女兒的公主夢,製作漢服、lo裙、洋裝等一百套手工禮服;科普達人@李永樂老師 使用統計學,計算中500萬彩票和考上清華到底哪個更難?一群在財經、人文或科技領域深耕多年的專業人士,走出了封閉的辦公室和課堂。他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快餐式的消費,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滋養。阿木爺爺同樣察覺到了粉絲學習的熱情。有人看過視頻,做出了魯班凳,成品雖然粗糙,但還是讓阿木爺爺感到欣慰。一種新式的師徒關係,正在網際網路上悄然形成。

- END -

第三屆非虛構寫作大賽

為推動非虛構文學的大眾化,我們再度攜手數十家知名影視企業、出版機構和媒體平臺,共同發起第三屆非虛構寫作大賽,尋找這個時代的故事「當事人」。

大賽評委:非虛構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作家袁凌、導演忻鈺坤、編劇雷志龍。

獎項設置:一等獎:中長篇(5萬字以上)1名,獎金10萬元;二等獎:3名,獎金每人2萬元;入圍作品均可獲得優厚稿酬;故事獵手推薦作品入圍,獎勵500元,推薦作品獲獎,獎勵1000元。

投稿郵箱:tougao@zhenshigushijihua.com

相關焦點

  • 熱點時評素材 | 阿木爺爺:63歲網紅的中國功夫
    (承接上文,分析「阿木爺爺」走紅的原因:他的手工不僅展現了「神秘中國技術」的魅力,也彰顯了「慢工出細活」的獨特匠心和智慧。)⑤在海外社交媒體YouTube上,「阿木爺爺」成為了繼李子柒後又一位大火的中國網紅,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讓阿木爺爺走紅的,是他精湛的榫卯技術。
  • 李子柒之後,63歲阿木爺爺成油管網紅: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網紅分為很多種,隨著大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單憑身材和長相恐怕無法長久地留住粉絲。畢竟能夠成為網紅的有幾個不好看的?而美貌成為常態無法再掀起波瀾之後,取而代之的是真正有手藝的"技術派"網紅。說起李子柒大家並不陌生,她的視頻中粗布麻衣詩酒茶,中華田園的風貌被她錄製在視頻當中,美食,刺繡,農活,一幕幕具有中國特色的美景,通過網際網路傳送到大洋彼岸,向世界展現了一幅中華之美畫卷。真實的情感感受帶來了真實的動人,也引起了外國友人對華夏大地的嚮往。而繼李子柒之後,一位63歲的中國爺爺也成為了油管的網紅。
  • 63歲阿木爺爺國外走紅!網友直呼:這才是最硬核的中國功夫!
    你可能還不知道阿木爺爺是誰?然而他早已火遍全網各大平臺甚至海內外,連新聞聯播也專門點名稱讚。親眼見證阿木爺爺在山林之間打造各種器具,圍觀群眾都驚嘆不已。不依靠釘子、螺絲等等現代工具,就製造出了結實耐用的「魯班桌」、可愛有趣的小豬佩奇、童話故事裡才有的竹蜻蜓等等。對於榫卯工藝,中國人都大吃一驚,外國友人更是聞所未聞了。
  •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 YouTube視頻頻道地址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 YouTube視頻頻道地址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據媒體報導,最近一位名叫阿木爺爺的「新晉網紅」讓外國網友也了解到了中國傳統榫卯技藝的精妙絕倫,爺爺憑藉 50 多年的硬核實力,把一塊塊平平無奇的木頭變成了各式各樣的木質玩具、家具、裝飾品,網友們紛紛讚嘆阿木爺爺是「當代魯班」。
  •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粉絲過百萬
    李子柒,作為一個火爆海內網的網紅,就連央視新聞都曾忍不住要點評誇獎,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而最近,一位63歲中國爺爺講述著中國的木匠文化。最近, 63歲的阿木爺爺憑藉一雙巧手在YouTube走紅。
  • 油管網紅阿木爺爺最得意的作品 網友:爺爺好厲害!
    油管網紅阿木爺爺最得意的作品 網友:爺爺好厲害!時間:2020-07-15 17:2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油管網紅阿木爺爺最得意的作品 網友:爺爺好厲害! 魯班凳、中國館、運動的小豬佩奇,這些物件都出自阿木爺爺之手,憑著木塊上的凹槽,木塊間結合得天衣無縫。
  •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人氣直追李子柒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網紅最新資訊 > 正文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人氣直追李子柒
  •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 各國網友稱這是什麼中國功夫?
    原標題: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 各國網友稱這是什麼中國功夫?     最近,一位63歲的中國爺爺火了。     不但在國內火熱,更在油管上讓無數歪果仁目瞪口呆,圈粉百萬,大家甚至喊出「想做爺爺的孫子」的口號。
  •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 ​被封「當代魯班」
    千龍網訊  據媒體最新報導,最近, 63歲的阿木爺爺憑藉一雙巧手在YouTube走紅。不用任何現代機械工具,就能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拱橋、將軍案、會動的小豬佩奇等木製品。
  •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評論亮了
    星辰在線7月13日訊  最近, 63 歲的阿木爺爺憑藉一雙巧手在YouTube走紅。不用任何現代機械工具,就能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拱橋、將軍案、會動的小豬佩奇等木製品。其YouTube頻道播放量已經突破 2 億,被網友稱為「當代魯班」。
  • 63歲中國爺爺油管網紅,YouTube粉絲過百萬!獲稱「當代魯班」
    提到弘揚中國特色的網紅,第一想到的莫過於「李子柒」。李子柒用宣揚中國民間煙火,火遍國內外,央視對其也是點名稱讚。最近,又興起了一位「中國味」網紅,這位網紅已經63歲,是一位中國木工爺爺,因他不採用一枚釘子和一滴膠水,就能夠使得木頭做成工藝品。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榫卯技術,讓其在油管走紅,成為了超百萬粉絲的網紅,還被譽稱為「當代魯班」!
  • 阿木爺爺玩的,才是最硬核的中國功夫
    和木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阿木爺爺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有成為網紅的一天
  • 不會一句英文的63歲中國「當代魯班」,為何能在國外成為網紅?
    阿木爺爺木工製作已超過百萬粉絲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位,一句英文也不會,就是憑著自己高超的中國木工工藝「榫卯技術」,現在在國外的某知名視頻網站裡擁有100多萬國外粉絲,被稱為「網紅」63歲的中國老者「阿木爺爺」,是不是非常的厲害呢?
  • 油管網紅阿木爺爺最得意的作品曝光 YouTube坐擁118萬粉絲播放量上...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油管最新資訊 > 正文 油管網紅阿木爺爺最得意的作品曝光 YouTube坐擁118萬粉絲播放量上億次
  • 不用釘子膠水就能打造木製品,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評論亮了
    最近, 63 歲的阿木爺爺憑藉一雙巧手在YouTube走紅。不用任何現代機械工具,就能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拱橋、將軍案、會動的小豬佩奇等木製品。其YouTube頻道播放量已經突破 2 億,被網友稱為「當代魯班」。
  • 63歲爺爺中國傳統工藝在海外爆火,「現代魯班」成油管網紅
    一位63歲的中國大爺以精湛的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獲得了上千萬網友的稱讚,他不用膠水、螺絲釘和釘子,就能將木頭製成工藝品。 這位木匠大師名叫王德文,在YouTube上以「阿木爺爺」的稱呼為人熟知。因其熟練的木工技藝,他被稱為「當代魯班」(魯班是中國周朝著名的結構技師)。阿木爺爺最受歡迎的視頻展示了他製作精美木質拱橋的過程,該視頻在YouTube上迅速躥紅,點擊量超過4200萬。
  • ...歲的阿木爺爺憑藉一雙巧手在YouTube走紅。不用任何現代機械...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最近,63 歲的阿木爺爺憑藉一雙巧手在YouTube走紅。不用任何現代機械工具,就能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拱橋、將軍案、會動的小豬佩奇等木製品。其YouTube頻道播放量已經突破 2 億,被網友稱為「當代魯班」。
  • 廣西創作人阿木爺爺走紅海外,木工手藝圈粉過百萬
    最近,西瓜視頻創作人、63歲的阿木爺爺憑藉榫卯工藝在YouTube走紅。
  • 63歲中國木匠成海外網紅:借視頻傳承傳統手工藝
    最近,廣西的一位木匠「阿木爺爺」王德文火了。他憑藉一手木工絕活,不僅登上微博熱搜,他的木工視頻在外網的播放量也突破兩億。大到榫卯結構的木拱橋,小至玩具魯班鎖,在他的視頻下,能看到全世界各地的觀眾用不同語言留下的評論。 【解說】以63歲的年齡成為網紅,是種怎樣的感受?王德文坦言,自己對網紅其實沒什麼概念,至今,他依舊覺得自己是個普普通通的木匠。
  • 63歲中國爺爺做木工爆紅海外,粉絲超百萬!被譽「當代魯班」:一門功夫練一輩子,自然練成能工巧匠
    自李子柒之後,又一位中國傳統手藝人阿木爺爺在youtube上火了,網友稱他為「當代魯班」。現在他的油管帳號有120萬粉絲,每次發布一條新視頻就有近百萬的瀏覽量,槓槓地大網紅了。據了解,阿木爺爺,本名王德文,山東聊城人,今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