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臺灣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的獲得者,陳柏菁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來到了祖國大陸。從第一眼見到平潭東庠孝北村時,陳柏菁就被其世外桃源般的景致所吸引,他指著山崖邊的一處房子說,「這裡怎麼租?」僅十分鐘便決定交付餘生。陳柏菁將這處房子改造成了文創基地,每日在濤聲中醒來,在夕陽的餘暉下結束一天的勞動,晚上靜謐的孝北村都會傳來他的低吟淺唱……
2018年底在平潭,年屆52歲的陳柏菁生平第一次從KTV裡點唱了自己的成名曲《不要讓我再愛你再想你》,「恍若隔世,歌聲裡我以前的故事歷歷在目。」
近日,陳柏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我消失在公眾視野20年了,20年後第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我不願意大家還把我當成金曲獎獲得者,因為我身上除了音樂,還有自由和創意,希望能關注我在平潭的文創基地,這裡是我餘生詩意棲居之地,如果要問臺灣陳柏菁現在在哪裡,就告訴他們我在平潭東庠島,臺灣往西的68海裡。」
「世界很大,我們很小,理想就是你的價值延續。」在東庠孝北村,一群孩童認真圍著一位拿著吉他一邊彈唱一邊授課的臺灣老師。他在孩子們和東庠鄉民們的眼裡,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怪咖」,黥面文身,大大的墨鏡罩在臉上。
鮮為人知的是,陳柏菁曾用藝名「陳震」拿過第六屆金曲獎的最佳新人獎。1996年,服完兵役的陳柏菁與他的小夥伴袁惟仁一起組隊唱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唱片公司的老闆欣賞他的歌喉,於是邀他演唱並發行了專輯、且參評當年的金曲獎,結果一炮而紅。
事業如日中天時,陳柏菁選擇離開唱片公司轉入幕後工作,以他的音樂教學培養出謝麗金等新人,並且為徐乃麟、羅時豐、「大小百合」等製作過音樂。「音樂是我的終身追求。」
陳柏菁還會寫程序,這個特殊技能卻為他後來的自主創業埋下了伏筆。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世界網際網路浪潮席捲,陳柏菁也開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2007年,臺灣的網際網路經濟泡沫破滅,陳柏菁創業受挫、幾億臺幣的身家隨之賠了一大半。於是他覺得需要重新思考人生,毅然做出一個決定,走進臺灣中原大學校園、重拾學業,去完成當年沒有完成的功課。
就這樣時年42歲的陳柏菁和一群大學生一起為學分拼搏,由於他的不張揚,沒有人知道他曾是金曲獎獲得者。為了順利拿到畢業證書,他在三年半的時間裡,在中原大學邊工邊讀,期間拿到了兩個學士學位,還免試成為了中原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學業結束後,陳柏菁前往桃園市立永豐高級中學應聘當老師。如今這所學校使用的微電影教材就是陳柏菁編寫的,「這個教材曾獲得臺灣『教育部門』的優質化課程創新優等獎。」陳柏菁自豪地說。
2018年,陳柏菁對文創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將文創基地的設立鎖定在海峽西岸的大陸。可此前他並不了解大陸。「我不知道直接乘坐『海峽號』就能到平潭,我是通過金門先到了廈門。」陳柏菁在廈門的朋友告訴他,福建有個地方叫平潭,那裡的文創政策較好,可以去看看。「樸實、原生態,這是平潭給我的第一眼感覺。」一周時間裡,陳柏菁騎車、坐公交、步行,把平潭扎紮實實走了一圈,後來他遇到了東庠島的創業青年王鋒。
王鋒之前也不了解陳柏菁,出於對臺胞創業者的自然親切感,就把他帶到了東庠島。東庠島近年來旅遊經濟持續升溫,但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活不便利的島上要從事文創比較困難。王鋒很快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陳柏菁到了東庠孝北村後,指著山崖邊的一處房子說『就是這裡了,這裡怎麼個租法?』」王鋒說,離登島還不到十分鐘。
在王鋒和孝北村幹部的幫助下,陳柏菁租下了房子,王鋒卻開始心疼這位臺胞了。「說是文創基地,倒不如說是一個『勵志現場』,因為房子簡陋沒有什麼配備,幾乎都是自己動手增添。」陳柏菁看中的這處房子位於孝北村懸崖邊上,裝修需要的物資無法通過車輛運送,陳柏菁於是選擇人力運送,石子、木材、甚至重達百斤的抽水馬桶都是自己一步一步從山腰挪到基地裡。
王鋒對此曾經相當不解,「他曾是明星又不缺錢,何必這樣折騰自己。現在看來是我的觀念狹隘了。」王鋒告訴記者,接待過不少慕名而來的文創投資者,很多人首先會問實驗區有什麼優惠政策,如何申請。「他不一樣,沒有問這些,第二天開始就動手開工,是行動實幹家。」
陳柏菁致力打造的基地,目前已成為音樂培訓和交流的樂園。日前一批大學生來到了東庠島採風,和陳柏菁老師作了音樂方面的深入交流學習。陳柏菁為平潭的學生舉辦了幾次公益性音樂培訓課程,希望通過他的專長,讓孩子們既學會演唱,也學習音樂創作的知識。他希望這個基地成為培養音樂人才的一個互動平臺。
陳柏菁將基地取名為「full-ren call」(福人號召)。「英文裡,full是飽腹、美滿的意思,這裡是我瞬間相中的福地。」現在的陳柏菁,每天醒來看到的第一眼就是窗外波光粼粼的東海,聽到的是村邊遠處的雞犬相聞。「在濤聲中入眠聽雨打芭蕉落閒庭,在面朝大海的夢想之地醒來,估計這就是生命的終極意義吧。」陳柏菁很快學習了大陸簡體字,已經「出爐」的基地簡介,陳柏菁花了一個星期比對繁簡體,一個字一個字刻上從海邊撿來的木板上。這些海裡撿來的漂流物在陳柏菁的加工下,變成一個個創意產品陳列在文創基地裡。「每天勞動完了,澆花讀書彈琴唱歌,有種古人耕讀傳家的感覺,辛苦是值得的,汗水賦予這處房子以生命和故事,這才是我的個人IP。」陳柏菁的規劃中,這個集文創、音樂、文學創作的基地,將講述他和東庠島的故事。
陳柏菁認為,音樂可以助力一個旅遊勝地更好更快地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下一步,陳柏菁將牽頭集合志同道合的音樂人,策劃打造類似「伍德斯託克音樂節」的東庠音樂節,把東庠島打造為兩岸乃至更大範圍的音樂交流勝地,促進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融合,共同發展。他在著手為平潭、為東庠島和孝北村寫三部歌曲,為東庠的旅遊資源做好文化包裝。他希望以音樂為載體,為他深愛的孝北和東庠人民創造更多的價值。「除了美景,東庠還要給遊客留下美好的回憶,通過音樂的傳唱和品牌包裝,可以讓更多人記住東庠、愛上東庠,在歌聲中前來平潭旅遊。我的理想是和東庠人一起努力奮鬥,讓東庠旅遊經濟發展更快,構建一個經濟發達、生態優越的嶄新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