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遇到老師問我:
君山老師,你是怎麼看得進那麼多教育類書籍的,怎麼對那麼多心理學原理都不反感,怎麼看得下去那麼多教育名家們高大上的問題生轉化的案例?這些東西我真是一點兒也看不下去啊。
我想說:
天,你以為我喜歡看麼?我就看得進去麼?我就願意放著好好的電視劇不看、好好的電影不欣賞、好好的小說不享受,就要整天和這麼些的東西為伍麼?
你想多了。
告訴大家,只要是個正常的人,對這些東西肯定都不會有太大興趣;我算正常人,所以我對這些東西也沒太大興趣。
(當然,真正對這些喜歡的不得了的專家、學者們除外;我是境界還不到而已!)
所以,你別看我分享了這麼多的心得、經驗,如果捫著心問問自己,「我真的喜歡嗎?」
我的答案肯定是,「鬼才喜歡呢!電視劇啊、電影啊、小說啊,哪個不比這些香?」
01、我為什麼會看這麼多不喜歡的東西?
那既然沒有興趣的東西,我怎麼就看了那麼多,還看出那麼多的心得體會和大家分享呢?
1、出於求生本能;
我不是一個身強體壯的老師,面對人高馬大的中學生,我其實並沒有先天氣場、體能上的優勢;手無縛雞之力用來形容我,真是太貼切不過了。在這種情況下,要處理好學生問題,我註定不能靠蠻力,必須要思考出更加文明、有效、合理、可持續性的方式方法。
那這些方式方法在什麼地方呢?
書裡嘛。
所以,這些書雖然很多都不好看,都「注水」很嚴重,「美化」過的痕跡很重。但有什麼辦法呢?要想在現在這麼複雜的師生關係中有質量地存活下去,我就得靠它們嘛!
2、出於工作需要;
我是認為,任何學問都要落實到實踐中才能引起一個人的不斷地追求。
比如,你說,我一個老師和種地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如果你讓我憑空去看農業種植方面的書,還想要讓我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有可能麼?有!但太難了。
但如果是學生問題方面的書籍呢?因為是老師,學生問題註定會常在我的左右,所以不管我願不願意、不管我喜不喜歡,我必須不斷的研究這方面的內容,逼著自己就算不想也要追求下去。這倒是有可能把我逼出很多經驗教訓來的。
因為這些經驗教訓,總要找一個合理的解釋嘛,所以很多書就算我不想看,也得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