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也基本來到了收尾,剩下的就是池鐵城的死法,以及第十軍團的起義。
從前期的令人矚目,到現在的口碑下降,全在劇情定位上的偏差,也有人物塑造上的不足。
今天,請大家跟隨筱夭我們一起來解析一下,黃軒這次主演的《瞄準》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不一樣諜戰劇的演繹。
《瞄準》的開頭很是吸引人,不同以往諜戰劇的開篇,都是交代大的時代背景,直接就是碼頭接頭開劇。
讓我們瞬時就被帶入緊張的環境之中,加上劇情倒敘的手法,主角蘇文謙在警察廳接受審訊,讓我們對他的身份充滿好奇。
同時,劇情中不斷地提示時間的進度,給我們時間感上的壓迫,讓我們跟隨牧魚這個人物,進入劇情。
隨後,更是給我們上演了越獄式的動作戲,這個緊張的劇情,可以說是最精彩的片段了。
乾淨的動作,巧妙合理的動作設計,加上街頭的追逐,可以說是讓年輕觀眾瞬時愛上這部劇。
前四集就是爆款的節奏,不管是從口碑還是收視率、以及豆瓣網友的評分上,都是取得了一直的好評。
真香,前四集的劇情,當時是真的,應該不會有人反駁。
我們知道楊採鈺和黃軒在電影裡就是戲搭子,筱夭就是通過《芳華》、《只有雲知道》認識了黃軒和楊採鈺。
這兩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很溫暖,特別是《只有芸知道》給人太多的感動。
黃軒和楊採鈺他們扮演的男女主就是通過大量的回憶的細節,向我們闡述了他們之間的愛情。
緩慢的節奏,徐徐道來的故事,黃軒刻畫的隋東風和楊採鈺飾演的羅芸之間的愛情,還是給我們心靈以溫暖。
因為它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動人心弦的懸疑,沒有狗血現實的愛恨,整部電影只是平淡又緊湊地敘述了一個真實普通的愛情故事。
《瞄準》在歐陽湘靈出現後,就開始轉化了畫風,一直睿智、果敢的曹必達智商就從此下線了。
我們只能看到歐陽湘靈和蘇文謙開啟了文藝片的模式,回憶了歐陽湘靈和楊之亮的愛情。
這段感情回憶,就是該劇節奏出現問題的開始,接著就是秦紫舒和池鐵城感情的回憶,還有就是蘇文謙和池鐵城之間的兄弟情的回憶。
這些回憶無不打斷了前期緊湊、緊張的節奏感,大量的回憶拖垮了劇情的發展。
前期塑造得緊張的蘇文謙和池鐵城的對決,也是寥寥收場,毫無頂尖狙擊手的戲份。
還有就是該劇的邏輯也是出現問題,殷千粟看似重要的人物,關鍵是他對秦鶴年的影響甚微,不是他的死可能有點作用,鐵成城完全沒有必要殺死他。
隨後,秦鶴年的作用也被放大,他和廖傑的關係多年了沒有往來,我們從劇中也可以看到市長在和他溝通衡州戰況的時候,秦鶴年說第四軍團箭在弦上了,他也不能干預。
《瞄準》從中段往後不管是劇情的節奏、還是故事的風格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從開劇的精彩滿滿的變成了劇情拖沓、回憶篇幅過長、高潮劇情沒有連續性。
雖然歐陽湘靈的扮演者楊採鈺,她和黃軒配戲的更多,但是這種風格電視劇,我們可以看到楊採鈺並不能很好地駕馭。
歐陽湘靈這個人物的豐富度和精彩度都不足,刻畫的毫無特點,既沒有《潛伏》翠萍鮮活,也沒有《風箏》中韓冰那麼深入。
還有劇中的秦紫舒刻畫,稍微好點歐陽湘靈,就是陷入愛河的一個傻姑娘,她是兩位男主的聯繫者,但是這個人物刻畫的過於單一,可以豐富一下戲份,可能比女主更加的精彩。
不過,劇中反派錢珏和第十兵團的戲份雖然很少,但是可以說是該劇最符合諜戰劇的戲份,可能是該劇最精彩的戲份了。
還有就是水母組的單稜,愛恨分明,人物更加的凸顯,筱夭很喜歡這個人物的刻畫。
如果都是這種情節的塑造,以及錢珏這樣人物的刻畫,那就更加好看了。
由於前後節奏的不一致,以及人物塑造和諜戰劇有些偏差,但是黃軒刻畫的蘇文謙更多的是內在情感的塑造,和諜戰人員的關聯就不那麼緊密。
《瞄準》是一部有特點的諜戰劇,但並不是優秀的諜戰劇,人物內在情感塑造過多,文藝範十足。沒有延續開播時的風格,諜戰劇情節不足,有點表裡不一。
大家怎麼看待這部《瞄準》呢?誰是該劇人物刻畫最精彩的呢?歡迎評論區討論!
原創碼字不易,請大家多多支持!
我是 帶你深度解析影視劇,關注我,我們一起做一個有溫度的觀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