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以家人之名》塗松巖:演戲也是在過日子

2020-09-07 骨朵星番

| 77


《以家人之名》的拍攝地在廈門,今年7月,塗松巖又去了一趟,拍攝另一部新劇。


巧的是,新劇的拍攝地正好選在「海潮麵館」所在的小區附近,塗松巖特地走回去,看了看他們曾經拍過的那個地方,那條街。


麵館已經拆了,但是麵館前的臺階還在,圍牆也在。他拍了一張照片發到《以家人之名》的演員群裡,大家一個個冒頭,都覺得感慨。


那幾級臺階,那條上坡的路,讓塗松巖回想起了他們在那裡共同度過的幾個月時光。能有這樣一段一直綿延下去的回憶,對於演員來說,是件幸福的事。



《以家人之名》播到現在,有好評,有爭議,有笑聲,也有鬧聲,但這些聲音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塗松巖是這部劇裡「定海神針」一般的存在,地位如同李海潮之於三兄妹。他和「凌爸」的飾演者張晞臨,是這部劇開播伊始,吸引並且留住觀眾的原因之一。


大家讚嘆塗松巖極致的生活化的演繹,年輕觀眾和三位「兒女」的粉絲扎堆來到他微博底下評論,「時尚的氣息撲面而來。」而且不僅僅是年輕人,他在抖音上還看到過媽媽年紀的粉絲,也特別關注他和張晞臨。


對於這種現象,塗松巖覺得,「其實只要你的表演是真實的,是落地的,是發自內心的,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是能夠感受到這種真誠的。」


「您平常還看抖音吶?」記者追問道。


「會啊!」塗松巖聲音一下拔高,笑起來,「我也玩抖音,我還年輕。」


01


塗松巖在看到《以家人之名》的劇本的第一時間,基本上就能確定,這是一部很落地的作品,尤其在親情這一塊非常寫實,又能把很多矛盾點集中在一起體現。他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得的好作品的胚子,於是就接了。


他飾演的「李爸」李海潮,不同於尋常都市劇中大男子主義或是奉行「喪偶式育兒」的父親,他的設置很巧妙。一個餐館的老闆,沒有別的大本事,但是能夠用自己的這點手藝把幾個孩子快快樂樂地養大。看似特別普通,甚至說是平淡無奇,但其中濃縮的是點點滴滴對孩子、對家庭的愛。


「可能大眾對於父親的概念就像你說的,比較糙一點、粗線條,但是我在生活當中接觸到的很多家庭,其實父親都是很細膩的,是柔軟的、溫情的。」塗松巖也想通過這部劇,把生活中這一部分不為人知的父親的溫暖,呈現給大家。



李海潮的這條親情線,無疑是劇中最讓觀眾喜歡的一環,在塗松巖看來,觀眾之所以能喜歡它,歸根到底是整個劇組共同努力的結果。「從最開始我們到劇組跟導演討論劇本,一直到拍之前,我們來到主場景,來到我的麵館、我的家去看陳設和布置,都還在討論哪個椅子擺在哪,每個孩子的屋子該掛什麼,我的廚房應該怎麼布置。


塗松巖是左撇子,所有的菜、碗、菜板的擺放,都是根據他的習慣重新調整的。


「其實這些細節,在劇裡頭都是能不自覺地帶給大家很多生活中的共鳴的,是潛移默化地讓觀眾有代入感、讓他們不想換臺的,所以我覺得這是集體的一個努力。」


塗松巖早前曾在採訪中透露過,自己會帶很多東西進組,冰箱、烤箱、咖啡機、酸奶機、洗衣機……現在他依然有這個習慣,只是「裝備」可能會相對精簡一些,因為「帶東西的時間長了,就知道哪些是常用的,哪些是不常用的。」但是必備的咖啡機、麵包機、小洗衣機,他還是會帶。


我是覺得不管你在劇組還是在家,你都要過生活,你還是在過日子,在過日子的過程當中,也是你汲取營養的過程。如果你自己都不會衝咖啡、不會去做兩個菜,可能對生活中的滋味的體會,就會少一些。」


這也是一個讓表演熟練起來的過程,比如演李海潮,「如果你真的會做菜,會切菜,會顛勺,你在說詞、在表演的時候就沒有障礙了。如果你還得現學,演的時候還得注意別切著手,顛勺的菜別顛出鍋來,可能就會影響你的表演。」這些就跟劇組的陳設一樣,都是很細節的問題。


尤其是觀眾喜歡看的凌爸和李爸的日常,就更倚賴生活經驗。張晞臨跟塗松巖一樣,也都做了父親,正處在疼愛孩子的過程當中,有時他們在不拍戲的時候,也會聊聊孩子。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特別好的跟角色產生共鳴的過程,我們都會把它帶到角色當中去的,這是非常真實的一種對孩子的愛,這種愛透過屏幕,完全能夠傳達給觀眾,這個很重要。」



塗松巖覺得這部劇的名字起得很好,「以家人之名」。他希望大家可以把視野放開一些,不只看他們這個特殊的、沒有血緣關係的五口之家,劇中還呈現了很多別的家庭,他們的家庭也有屬於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這些同樣是「以家人之名」的一部分。


「所以說我個人認為,我們這個片子的主體基調還是在親情上面,這種親情可能在我們這五個人的家庭當中呈現的是非常溫暖、非常友愛的,但可能在別的角色的家庭裡,呈現的是相對有缺陷的、有問題的、有陰影的。他們更需要大家去關注,關注他們怎麼能夠被治癒,也更需要大家去幫助,幫助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走出陰影。」這是《以家人之名》在社會層面上的意義。


「我舉個小例子,那天我看唐燦跟她爸吃飯的那場戲,唐燦吃沙茶醬過敏,結果她爸還一直讓她蘸醬吃。直到她爸把她送回家,她要下車,臨走說了句,『爸,我其實對沙茶醬過敏,你都忘了。』他爸也很尷尬。這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塗松巖感同身受地想,如果一對親生父母把自己孩子吃什麼東西過敏都忘了的話,其實是件很悲哀的事情,這種細節雖然很小,但是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可能是一生的。


「我真的希望大家關注這些小細節,在感受到海潮家的溫暖之後,也能關注到我們這個片子當中呈現出的那些問題家庭,這可能是我更希望觀眾能參與進來的一個方向。」


02


現在的塗松巖,表演水平讓人讚嘆,但要是往早前追溯,他的志向並不在表演,兒時的他,想學的其實是經貿。


「回想起來可能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雖然說我沒想過往這方面發展,但是我母親是搞兒童舞蹈教育的,她在少年宮工作。從小我一放了假,沒別的事就會到少年宮參加各種各樣的班,書法班、架子鼓班、鋼琴班、航模班,一個假期挑一個班,每個都沒學精,但都稍微會點。」


也許是打小接觸這些藝術類的東西,再加上高三正好碰到一個參加比賽的契機,當時的塗松巖只是抱著一種嘗試的想法,沒想到能遇到建議他報中戲的教授,就這樣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我覺得人這一輩子好像誰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一個十字路口,你做了個選擇,決定了你一生的方向,這個還算正常吧。」



中戲畢業以後,塗松巖進了國家話劇院,一直活躍在話劇舞臺上,順帶演演電視劇。他特別喜歡話劇,也愛這個舞臺,但有一個實際問題是:演話劇真掙不到錢。他想多演演電視劇,起碼得掙錢養活自己。


見組是第一步。大四的時候開始,中戲就允許學生遞工作簡歷的同時,往各個劇組遞簡歷。塗松巖經常和同學結伴,去各個劇組集中的幾個賓館敲門遞簡歷,這是演員的必經之路。「試戲很正常,導演要對你有了解,那個時候網絡也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年輕演員沒人知道,不像現在隨便在網上就能搜到資料。」


他們當時只能印照片,自己拿A4紙列印出來在哪上學,身高、體重多少,再把照片貼上。那時沒有手機,他們留的都是自己的呼機號,和學校前臺的電話。


畢業那段時間,適合塗松巖那個年齡的角色不多,他調侃自己「沒趕上好時候。」他們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的青春戲,總覺得男演員要到三十幾歲,有了閱歷、有了跨度,才能承擔主演,年輕演員就演一些邊邊角角的、或者階段性的角色。


「等到我長大了,到三十多、四十多了,突然青春劇又上來了,一波二十出頭的演員就可以承擔起主演的位置。我們覺得挺逗的,不同時代需要的角色不一樣。」


塗松巖倒是沒著急,他直到2007年、30歲的時候才憑藉《雙面膠》裡的李亞平一角走紅,按理說是大器晚成的年紀,他也覺得「30歲還行。」


有好朋友和圈裡比較好的老師跟他說,「塗塗,真是希望看到40歲的你。」當時他還奇怪,自己10年後得是什麼樣?後來才知道,他們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男演員有厚度的時候,再去塑造角色的樣子。


《雙面膠》劇照


塗松巖說過,憑藉《雙面膠》走紅以後,很多同類型的角色找到他,他慢慢覺得自己有點被定型了。他嘗試過演年代劇,比如《理髮師》,古裝的比較少,但他沒有刻意給自己畫框,「我必須避開時裝戲,我要去拍別的戲,讓觀眾對我的形象有跳脫,其實沒有。」他更關注每部劇裡自己所飾演的角色本身。至於這部劇是什麼年代,不是最重要的。


2007年開始到現在,他演了十幾年的電視劇,經歷過行業變遷,也體會過觀眾審美、劇集類型的轉變。他身處其中的最大感受就是,觀眾的欣賞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也意味著,他們對演員的要求也更高了,因為大家的選擇開始變得多樣。


「以前電視臺幾個臺,一年才拍幾部電視劇,現在看看電視上,不僅是國內的,還有國外的,都可以去選擇收看。你要是沒有自己的一些真本事,很容易就被淘汰、被遺忘、被忽略了。」


這就要求演員在選擇角色,包括在演繹角色的過程中多去思索,怎麼能夠讓這個角色與眾不同,能夠讓觀眾記住。在塗松巖的印象裡,他有一部劇叫《插翅難逃》,2002年播的,他在其中演了一個特別小的小打手的角色,叫阿佑。結果這個角色,到現在有觀眾都還記得。


「我就特奇怪,後來我就在想這個問題,可能當時你用心給這個角色加了一些你的色彩,這個色彩是有標誌性的,是有標籤的,是讓大家一看到就能想到你的。有沒有這種東西,可能就是演員下不下功夫的事情了。」


「稍微下點功夫讓這個角色豐富了,觀眾就能記住你,哪怕十幾年前、二十年前的戲,他們照樣能記住。」


塗松巖不擔心被遺忘,至少這些年來他沒有這個困擾。當了爸爸以後,他基本沒怎麼拍戲,但他想出來拍的時候,還會有人找他去拍,他也依然能被觀眾認同,《以家人之名》就是最好的佐證。「所以我希望所有的職業演員,都能夠在每個小角色當中,加上很多自己的、用心的色彩,就會好。」


03


當然,塗松巖也有過遺憾,他也有過自己下了很多功夫去拍,最後觀眾無緣得見的角色。


「我記得有一部戲,我就不說叫什麼了,我們是在內蒙拍的,我演一個牧民,花了將近5個月,在內蒙和黑龍江轉場用了幾千公裡,拍得非常唯美,但我們也吃了很多苦,包括碰見當地牧民可能幾十年都沒遇到的沙塵暴。基本上放飯的時候,那個飯端出來,風過來滿飯盒全是土,你還得吃。這部戲最後也沒放。不能說好多,反正有這種情況。」


「但是我覺得你要理性去面對這些事情,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演員能夠控制的,包括它播不播,或者播得怎麼樣。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拍攝過程前後把工作做足,把自己的努力訴諸到角色當中,至於之後的成敗,就聽天由命。



當年,雖然《雙面膠》紅了,但塗松巖沒覺得這種紅是屬於自己的。那個時候網絡資訊遠沒有現在發達,能讓演員一夜紅遍大江南北,他們的聲量都是慢慢發酵的。直到《雙面膠》播完的第二年,塗松巖去上海拍戲,逛街在路上等紅燈的時候,發現有人對他指指點點,那時候他才意識到,「這戲播得不錯。」


也因此,他沒有想要乘勝追擊的心態,人到30歲,他不再有剛畢業時懷的那種心思,對自己、對行業已經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他知道自己是一名職業演員,而演員這個職業是需要做一輩子的,有起有落,都是太正常的事情。「不是說我幹兩年,撈夠錢我就不幹了,還是要慢慢做。」


塗松巖不急於求成,他留出時間拍戲,更留出時間享受生活,當了父親以後,更是把大把的時間傾斜給家庭,幾近息影。


他坦言因為陪伴孩子,的確錯失過一些不錯的機會,說起來自己也會心疼。


但他真的不後悔。


「當我想起來,一直到孩子生產我都陪產,我親手剪的臍帶,我看見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間,直到他慢慢地在月子裡,我給他拍嗝、餵奶、洗屁股,第一口輔食也是我做的,他的每一個這種小細節我都參與了,都在我的記憶當中,這個是我最滿足的事情。這種滿足可能是我拍一個再好的戲、再怎麼火都換不來的,真的是換不來,這是大實話。」


塗松巖的兒子叫塗一樂,我們採訪的時候,他就站在塗松巖的面前。塗松巖覺得,看著兒子朝他笑的樣子,他就特別知足。


「是不是乖乖?」電話那頭傳來他跟兒子互動的聲音,尾音上揚,幸福得再明顯不過。


「所以說這個事情真的沒法用語言形容,只能自己體會。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我是真的想要孩子了才要的,可能就特珍惜這個過程,並不一定我這個心路就能複製給每個人,也許別人有別人的追求和嚮往,這都無所謂,遵從你自己的內心就好了。」



當了父親以後,塗松巖在表演上也有了一些新的領悟,尤其是在演父親的時候。「以前沒孩子,更多的是借鑑、觀察,或者說是想像。現在你有了寶寶,你又親身參與到他的撫養過程中來,你再去演一個父親,必然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在這個戲裡,小子秋叫我第一聲爸的時候,那不用演,我就想我兒子叫我第一聲爸的時候,我就已經繃不住了。」



塗松巖愛好雜,可能跟小時候什麼都學、什麼都玩有關係,沒孩子之前,除了拍戲,他就是滿世界跑,嘗試各種戶外運動,潛水、跳傘、徒步、野營,戶外運動他都喜歡。安靜點的就是自己做點手工、做點皮具,比例模型他也能做,不會讓自己閒著。「有了孩子之後,基本就玩孩子了,玩塗一樂。」


危險係數稍高一點的愛好,有了孩子,塗松巖玩得相對少了一些,但也沒有過分規避。塗一樂兩歲的時候,他和太太也帶他到菲律賓潛水,三歲的時候去加拿大的一個鎮看極光,將近零下30度的氣溫,他們當時還在擔心孩子會凍到生病。


「但是其實我跟你說,孩子的這種能力遠遠超過父母想像,我們給他裹得好好的,放在狗拉雪橇上,一路狂奔。我們倆凍得鼻涕哈拉的,就看他那個小臉兒吹得紅紅的,一點事兒都沒有。所以我覺得,孩子你要相信他,你要讓他多去見世面。」


好多人也跟塗松巖說過,孩子兩三歲就往外帶,他什麼都記不住,長大了也沒印象,有什麼意義。可後來他想著,「孩子可能記不住,但是我記得住,我有印象,我有回憶,這個就足夠了。他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是在共同的成長,而不只是單向的。而且可能他對具體去過哪裡沒有印象,但是對他潛移默化的成長一定是有影響的。」



一個多小時的採訪時間,塗松巖聊了很多孩子,任誰聽了都能理解,他為什麼那麼願意在家陪著孩子,那是任何一種工作上的成就都不能替代的、發自內心的滿足。雖說他們帶孩子出門的時候也會累,「尤其是小的時候換尿布,他在飛機上又拉,又這又那的。」


「但是,一定是快樂大於這些痛苦,一定是。」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戲內的李海潮,戲外的塗松巖,判若兩人
    作為一檔家庭治癒類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正如火如荼地播放著,並且在首播時就獲得豆瓣8.6的高分,堪比隔壁電視劇《請回答1988》。《以家人之名》中描述了三個破碎的家庭,李尖尖的家庭媽媽難產去世,凌霄的媽媽和爸爸經常吵架離婚,賀子秋的爸爸媽媽不知所蹤。
  • 《以家人之名》劇情走向引發熱議?塗松巖發文表示不服
    《以家人之名》不知道大家是否近日看過,小編卻是看過幾集也有一些自己的認知,正所謂熱劇容易引發話題熱議,越是引發熱議也說明該劇的關注度高。這部劇開播已久,卻有不少觀眾表達了對該劇的疑問,那就是這部劇的劇情走向,劇本的主題思想是表達什麼?是愛情還是親情...
  • 塗松巖回應以家人之名爭議
    塗松巖回應以家人之名爭議 近日,李海潮扮演者塗松巖受訪回應《以家人之名》是「披著親情外衣」的愛情劇爭議,稱親情戲一定是這部戲的主基調,「後面有更多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雖然這種互動與之前會有差異,但一定不會消失。」至於愛情部分,他表示「我很久沒談戀愛,對這個沒什麼發言權。」
  • 爸爸專業戶塗松巖:為了家庭隱退,因新劇《以家人之名》惹關注
    「渣男專業戶」塗松巖:為了家庭隱退,新劇《以家人之名》惹關注最近的新劇《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除了帥氣的男主角宋威龍和張新成,大熒幕上的老朋友塗松巖也是在其中有非常出色的表現。所以塗松巖被獎品所吸引,經過和家人的商量,最終自己報名了參賽。當時的塗松巖剛剛成年,年齡在所有參賽者中是最小的。
  • 塗松巖:陶虹同學,演「渣男」成名,憑《以家人之名》再翻紅
    接檔《二十不惑》的《以家人之名》自播出以來就熱度不減,雖說故事線主要是圍繞三位年輕主演,但劇中張晞臨和塗松巖的「老年cp」依舊貢獻了諸多看點。,奪得第三名。反觀沒戲拍的塗松巖,在學校裡就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學生,大一那年,他還因為不怎麼會演戲萌生退學的想法。
  • 塗松巖譚松韻重現《以家人之名》場面……還給女兒頒獎!
    塗松巖譚松韻重現《以家人之名》場面…還給女兒頒獎!恭喜!譚松韻在《2020國劇盛典》斬獲青春飛躍女演員的獎項,可謂是實至名歸。而頒獎人就是在《以家人之名》中飾演「李爸」的塗松巖。當晚,大會還特別安排了「李爸」塗松巖推薦自己的「女兒」,「在鄰居眼裡,她是貼心的小棉襖,在老師眼裡,她是叛逆期青少女,而在我眼裡,她就是那個永遠長不大,也不需要長大的孩子,一張娃娃臉,帶著少女的單純和青澀,帶著對表演的熱誠和對演技不斷的打磨,完成了從國民妹妹到實力花旦的質變,我要感謝她,為我,為觀眾,帶來了永遠充滿正義感、正能量的李尖尖。閨女,餓了的時候,記得回家吃麵。」
  • 塗松巖:出道多年不爭不搶,憑藉《以家人之名》開始走紅
    最近《以家人之名》實力獲得「話題新增閱讀量」冠軍,觀眾大呼李爸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劇中飾演小麵館老闆李海潮的就是演員塗松巖,是李尖尖最愛的老爸。他的媽媽是舞蹈老師,所以塗松巖應該也是繼承了不少的藝術天分。1976年10月6日出生於北京,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有著北京大老爺們兒固有的豪爽性格。
  • 「李爸」塗松巖回應以家人之名爭議,更關注親情
    近日,李海潮扮演者塗松巖受訪回應《以家人之名》是「披著親情外衣」的愛情劇爭議,稱親情戲一定是這部戲的主基調,「後面有更多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雖然這種互動與之前會有差異,但一定不會消失。」至於愛情部分,他表示「我很久沒談戀愛,對這個沒什麼發言權。」
  • 塗松巖自嘲太久沒戀愛,高情商回應《以家人之名》劇情爭議
    近日熱播劇中,《以家人之名》堪稱收視黑馬,無論是口碑還是話題度,在網絡上都有著不俗的戰績。該劇主打的是溫情基調的的家庭倫理,暖心的故事情節和演員們走心的表演著實收穫了大票粉絲的好評。劇情中主角凌霄、賀子秋、李尖尖三人的感情發展是劇情主線之一,雖然也是備受關注,但卻也被質疑劇情走向開始越來越「狗血」,原本備受好評的親情元素卻被說成是「披著親情外衣」的愛情劇。對網絡上的這種說法,身為主演之一的塗松巖在接受相關媒體採訪的時候也是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以家人之名》塗松巖回應劇情爭議,其實暗示了賀子秋的結局
    由丁梓光執導、水阡墨和王雄成編劇的青春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正在湖南衛視和流媒體播出,該劇由譚松韻、宋威龍和張新成領銜主演,塗松巖和張晞臨聯合主演
  • 塗松巖稱《以家人之名》主講親情戲,譚松韻卻搗亂了,更博引熱議
    ,有不少的網友就質疑,《以家人之名》是「披著親情外衣」的愛情劇。,《以家人之名》「後面有更多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雖然這種互動與之前會有差異,但一定不會消失。」可以說,塗松巖的一番話也是為《以家人之名》的爭議聲給予了回應了。
  • 《以家人之名》「李爸」塗松巖曾為梁朝偉配音,為何44歲還不火?
    說起這段時間熱播的影視劇,那麼由譚松韻、張新成和宋威龍領銜主演的《以家人之名》一定是榜上有名。隨著劇集的熱播,劇中演員自然也得到了網友的關注。除了李尖尖、賀子秋和凌霄這三個兄妹,兩位風格不同的老爸也成了劇中亮點。
  • 《以家人之名》「李爸」塗松巖曾為梁朝偉配音,為何44歲還不火
    說起這段時間熱播的影視劇,那麼由譚松韻、張新成和宋威龍領銜主演的《以家人之名》一定是榜上有名。兩個父親性格互補,一個粗糙一個細膩,這搭起夥來過日子,居然比很多正常家庭還溫馨。憑藉討喜的人設和精湛的演技,塗松巖得到了更多網友的關注。
  • 《以家人之名》首播,譚松韻有演技,塗松巖有味道,預定爆款
    8月10日,譚松韻、張新成、宋威龍、塗松巖主演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在湖南衛視首播,由於近期多部大片大結局的緣故,觀眾們鬧了劇荒,《以家人之名》算是來得非常及時。《以家人之名》首播2集,雖然僅僅只是開頭,但是該劇的質量已經能看出一二。不出意外的話,這部劇應該能成為湖南衛視今年的爆款。
  • 《以家人之名》塗松巖回應劇情爭議,其實暗示了賀子秋的結局
    由丁梓光執導、水阡墨和王雄成編劇的青春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正在湖南衛視和流媒體播出,該劇由譚松韻、宋威龍和張新成領銜主演,塗松巖和張晞臨聯合主演,目前更新至第16集。《以家人之名》就像劇名一樣,是以「家人」為核心的治癒劇集,該劇在宣傳時,也是圍繞著「家」的故事展開,讓觀眾一度認為該劇是以親情戲為主的劇集。
  • 《以家人之名》李海潮愛妻子、寵女兒,現實中塗松巖家庭美滿幸福
    繼《三十而已》之後,《以家人之名》成為最受歡迎的電視劇。老戲骨塗松巖、張晞臨加盟,由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主演,未播前就先火,播出後話題不斷,有淚點有溫情,評分一路飆升。這是2020年最溫情的劇作了,兩個男人、三個不同姓氏的孩子,共同組建了一個家庭,感情牢不可破,以家人之名相互治癒。
  • 他是「金牌綠葉」塗松巖,其演技不弱高虎,因《以家人之名》走紅
    導語:他是「金牌綠葉」塗松巖,其演技不弱高虎,因《以家人之名》走紅近日,《以家人之名》正在火熱播出中。不管是神態、動作或臺詞,都是那麼令觀眾為之喜愛和推崇。而在現實生活中,塗松巖老師也是個低調的人。出道多年不溫不火,如今44歲的塗松巖終因《以家人之名》走紅。
  • 以家人之名電視劇免費觀看 以家人之名免費版觀看全集
    然而,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問題如影隨形,他們渴望被愛,卻更加害怕失去……8月10日晚,由丁梓光執導,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等主演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在湖南衛視正式播出。劇中,三個異父異母的「親」兄妹——古靈精怪的李尖尖(譚松韻飾)、冷峻沉穩大哥凌霄(宋威龍 飾)、暖心小哥賀子秋(張新成 飾),與大廚老爸李海潮(塗松巖
  • 《以家人之名》收官 塗松巖紅到出圈:現在就是我最好的時代
    昨晚(9月6日),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正式收官。劇中人物命運各有歸宿,被網友稱為「天下第一好爸爸」的李海潮最終與賀梅領證大婚、一起拍全家福的場景溫馨暖人。李海潮的扮演者、演員塗松巖憑藉細緻入微的精湛演技成為本劇的最大亮點之一。
  • 以家人之名免費觀看全集資源 以家人之名電視劇在線觀看免費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由丁梓光執導,譚松韻[微博]、宋威龍[微博]領銜主演,張新成[微博]、塗松巖[微博]等主演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8月10日晚在湖南衛視開播。該劇聚焦90後原生家庭,講述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成為彼此新的家人,三兄妹一起長大,彼此扶持,共同成長,用愛治癒傷痛並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劇中,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因為家庭變故,成為了彼此新的家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三兄妹,相互扶持。然而,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問題如影隨形,他們渴望被愛,卻更加害怕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