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善良,對一個人好,這都是自古以來被稱頌的美德。
但世間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需要一個基礎的,如果沒有了這個基礎,那麼這些事物的存在也就不夠牢靠了。
善良和付出的基礎,就是自己。
善良要有鋒芒,保護自己不被白眼狼所傷,付出要量力而行,別讓好心做了壞事。
對一個人好,總是對的,但毫無保留的對他好,那得到的永遠都不是感激,而是傷害。
所以,愛人七分足以,留下的三分,給自己一條退路。
過了度的「好」,就變成了「惡」
你說不出口的拒絕,總讓別人覺得是心甘情願。
別人如何認為,其實都無關緊要,但最可怕的是,長久以往,我們自己也會覺得拒絕是不應該的,而幫助才是理所當然的。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初虧是福」,但我們卻忽略了,人性不是完美無缺的理想狀態,它也有著醜陋的一面。
而這個「貪」,就是人性中最明顯的缺陷。
一天,商鋪老闆從市集上買回一頭驢子。
第一天,商販要往買米的人家送米,商販在驢子的背上放了兩袋子的米,驢子輕鬆的把米送了出去。
第二天,商販在驢子的背上放了五袋子的米,並問驢子說:「能扛得住麼?」 驢子說:「沒問題!」
第三天,商販在驢子的背上放了八袋子的米,驢子感到有些吃力,商販問驢子說:「還能扛得住麼?」 驢子吃力的說:「沒問題!」
到了第四天,商販認為驢子還能承受更多的重量,於是在驢子的背上放了十袋子的米,驢子寸步難行,最後累倒在地上,驢子被累死了。
商販埋怨驢子說:「既然承受不住那麼多的重量為什麼不懂得拒絕呢!」
物極必反。
你過度的對一個人好,不會有人心存感激,反而會覺得他們的所求不過是一樁小事,根本不會麻煩到你,所以就會更加變本加厲的從你這裡苛求好處。
到時你在想起拒絕,就真的已經太晚了。
你可以對一個人好,但這個人一定要是一個明白你的付出,珍惜你付出的所在,否則,你的掏心掏肺,只會慣壞對方,弄傷自己。
所有的幫助,貴在量力而行。善良帶些鋒芒,付出適度而行,反而會讓別人更加尊重。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反而不易被珍惜
當你張嘴就可以吃到東西時,也就懶得伸手去拿了。
人就是有著這樣的慣性,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們的行為都是習得的,並且因獎懲機制而得到強化或削弱。
換句話說,人們總是學不會珍惜,本質上是因為「珍惜」這個行為和獎賞之間沒有建立一種聯結。而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建立聯結機制的可能性也就越弱。
所以,當你的幫助和付出不需任何條件也不求任何回報時,就極其容易讓被幫助的對象變本加厲,得寸進尺。
之前有這樣一個新聞:
有一個人做生意順風順水,有了一些積蓄,就資助了一個山區的一個少年,資助那個少年去上學。
他最初資助少年的時候,那個小孩還在上小學,他每一年定期會給那個男孩一筆資金,讓那個男孩用來交學費和當作自己的生活費。
但後來,他生意不順,導致破產,他自己都很難維持自己的生活,就更沒有那個資金和能力去資助這個男孩了。
所以,他就給男孩打了電話說了這個情況,希望男孩能夠理解自己。
但是這個時候男孩的表現卻出乎意料,男孩以責備的語氣去說:「你即便是破產,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也能拿出來一部分資金吧。我又不需要你多少,你只需要每個月定期的給我一部分,就可以了。」
知乎上之前有個問題是:「為什麼對人的好,總不被珍惜?」
其中有一個高贊的答案是這樣說的:「人就是如此,對於低價值的東西並不會長久關注和喜愛,只有對那些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擁有的東西感到珍惜。」
這世上,最薄不過感情,最涼不過人心。
人心複雜,世途艱險,那些無知無理性的善良只會讓貪得無厭的人得寸進尺,讓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最終傷害的是自己。
而你的不求回報,也只會讓別人越來越不拿你當回事。
對一個人太好,你就輸了
好人是善,但老好人卻是蠢。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被動內疚」。
簡單來說就是大包大攬,一旦別人遇到問題,他們總會毫無原則底線地幫助別人,凡事處處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甚至連拒絕在他們看來,都是一種對他人的傷害。
他們總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善良,卻忘了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神,做不到把每件事都做到極致完美,善良也不是無底線的幫助,而是恰到好處的量力而為。
把自己活在了別人的期待之中,只會委屈了自己。
《芳華》裡的劉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將自己做夢都想去上的大學拱手相讓,因為有人比他更需要;
戰友讓他帶去修的手錶,因為太名貴而沒人敢修,他就自己研究並將其修好。
戰友要結婚,為了幫戰友省錢,他自己花錢買材料,親手幫忙做了兩個沙發;
食堂煮破了的餃子沒人吃,他總是主動打來自己吃。
就連豬跑了,文工團友都是第一時間找他幫忙。
他不遺餘力地幫助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渾身散發著善良的光芒。
可他後來怎麼樣了呢?
他向心愛的女孩林丁丁表白,卻被誣陷為性侵,然後被下放到連隊,參加戰爭,終身殘疾,退伍還鄉,潦倒度日。
被下放到連隊前,除了何小萍,那些受過他恩惠的戰友,沒一個人來相送。
總有人說「人心換人心」,說的人多了,我們也就信以為真,但往往你對他百般好,他卻給不了你一份真心。
電影《教父》中有段臺詞十分經典:「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助人為樂當然沒錯,但一定要分清楚幫的是什麼人!
現實社會裡,人有千萬種,其中不乏小人之輩,卑劣之徒。你一次次誠心誠意的幫助,他卻只覺得是你理所應當;一旦你有一回不幫,就說你不夠朋友,小氣吝嗇,甚至將你記恨在心。
不知感恩的人在意的只有自己眼前的利益,卻絲毫不會記得你的善意和幫助。
一味索取,不知回報,如果一直對這樣的人報以善意,那麼最後寒心的也就只有自己了。
人和人之間的交情,只有相互才是有意義的。
都說這世上最難得的是人的真心,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真心只有一顆,如果總是毫無顧忌的給了別人,那你還拿什麼來愛自己。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天生低人一等,更沒有人一定要靠著討好別人過活。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別總因為遷就別人就委屈自己,這個世界沒幾個人值得你總彎腰。彎腰的時間久了,只會讓人習慣於你的低姿態,你的不重要。」
這世間的將心比心太少,付出的真心換來的多得是讓人心寒的存在。
所以,別再對一個人那麼好,要學會收起真心,拿出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不過度善良、不處處忍讓,好好地先愛好自己。
往後餘生,願我們都能學著愛恨隨意,真心對我的人,我便認真對待,假意敷衍的人,不在乎就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