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70年了,親人你在哪裡 ——為抗美援朝貴州籍烈士尋親
【烈士信息】
安息在遼寧錦州「解放錦州烈士陵園」的109名貴州籍抗美援朝烈士中的滕樹和,男,貴州省甕安縣人,補訓十師47團,1952年4月犧牲。
8月13日,尋親小組來到甕安縣。第二天一早,我們同滕樹和烈士的大兒子滕建春一同前往烈士的家鄉——永和鎮觀塘村。
滕樹和烈士的家鄉——甕安縣永和鎮觀塘村
觀塘村由原紅梅村等幾個村合併而成,南陽寨組10號,是滕建春的二舅公家,這裡以前叫曬穀瑤。
寬敞的農家院子裡,堆著一地金燦燦的苞谷。一隻貓咪靜靜地蹲守一旁。
貓咪靜靜蹲守在小院,一片祥和氣氛
滕樹和烈士有兩個兒子,滕建春和滕建友,兩人一直在農村務農。
「父親出去當兵時,他才40天,我兩歲不到。」滕建春指著弟弟說。
父親犧牲的時候,小兒子滕建友才40天
「我三歲左右才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他犧牲後,政府有證明書拿來。」滕建春回憶,「母親那時還年輕,哭了不曉得好多場。」
父親去世後,母親辛苦地一人拉扯著他們兩兄弟,大概在滕建春五歲時,改嫁到了王家。
「父親犧牲了,我們作為烈士後代,非常自豪和光榮。」滕建春說。
這時,從院子外又走進一位老人,記者問他:「老人家,您好大年紀了?」
「84。」
「他父親的事你曉得不?」
「曉得哦!他們去參軍的時候戴起大紅花,還有人牽馬,我們年紀小一點的都羨慕得不得了。」
這位老人家叫馮仁德,以前與滕樹和家是鄰居。
馮仁德回憶「那個時候報名參軍,一個村去好幾個人。有人參軍,家裡頭光榮啊,過年都有人來家看望。」
「我們村和他一起去的有三個人,那兩個轉業回來了,就是他沒回來,犧牲了。」馮仁德說,「他犧牲時,小的一個兒子才有40天。」
「(滕樹和)相貌就像他。」回想起小時候玩伴的樣子,老人指著滕建春說「高矮也差不多。」
大兒子滕建春與父親長得很像
「我父親1951年6月去參軍,1952年4月犧牲。我老人的墓碑上還刻著他的名字,用紅框框起。」
「烈士證我看到過,上面還有彭德懷的名字。但是我媽去世後,隨著她的舊東西一起燒給她了。」滕建春說,「烈士證我媽拿布包起,保管得好好的。」
滕建春說,「小時候,我媽總說我們兄弟倆不像父親那麼勤快。說他是幹活能手,栽秧厲害得很。」
「我媽說我爸參軍的那天騎馬出去時從馬上摔下來,摔到田裡髒了衣服,爬起來回家換了乾淨衣服後才走的。」滕建春說,他們兩兄弟對父親一點印象都沒有,也不曉得他的臉貌是什麼樣子,「但媽媽年輕時給我們說她經常夢見我爸。」
這條家鄉的小路,或許是烈士當年騎馬參軍時路過的
「奶奶死得早,我爺爺作為烈屬,得了一筆撫恤金,後來每年民政發給他180元錢。」滕建春說,「那個時候180塊錢不少喔。」
「母親改嫁後,接連生了七八個弟弟妹妹,家庭負擔很重。」滕建春說,「繼父對我們蠻好的,旁人說我們就是一家人。」
「一直不曉得父親埋在哪裡。我們也去找過,幾十年了,以為找不到了,現在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滕建春連聲感謝,「感謝黨感謝政府!」
滕昭雲是滕樹和烈士的孫子。滕昭雲說爺爺的一個戰友給他說過爺爺的故事,說爺爺年輕的時候口才好,在村裡很有威望。他在多彩貴州網上看到尋找烈士親人的消息,於是留言並留下了電話號碼。很快,甕安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聯繫上了他。
烈士的孫子滕昭雲說要找機會去祭奠爺爺
「現在,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完成老人的心願,找機會去祭奠爺爺。」滕昭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