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牛白白雜貨鋪(ID:niubaibai0202),原文標題:要不我們一起看部驚悚燒腦神作吧!)
我是膽子特別小又好奇心特別旺盛的人,尤其對視覺刺激特別敏感。恐怖驚悚題材的小說常常躍躍欲試的想看,可是對恐怖電影完全碰都不敢碰。
後來讀研究生那會兒經常熬夜寫論文,我就開發出看驚悚片舒壓的特別技巧,發現讀文獻寫論文到最崩潰的時候,來一部《電鋸驚魂》瞬間就清醒了,原地滿血復活,敲起電腦來都渾身充滿了迷之力量。
工作之後常常加班,有時候連續好幾天幾乎沒有任何業餘時間,我就會在回家稍早的夜晚捨棄補覺的時間來上一部驚悚片,立馬覺得像給腦子做了個spa,睡覺都更香了呢!
在我的定義裡面,恐怖片和驚悚片是不同的。
恐怖片多涉及靈異力量,國產恐怖片嚴格遵守建國後不能成精的規定,通常利用什麼做夢啊,精神病啊之類的託辭來故弄玄虛;外國的恐怖片常常藉助宗教背景,妖魔鬼怪一樣不少,不讓觀眾跟著女主角一起驚聲尖叫誓不罷休。
驚悚片就有趣的多了。心理驚悚玩得就是燒腦力量,不論是通過敘事技巧還是拍攝手段,必定要讓觀眾跟著主角從頭糾結到尾,出乎意料的結局都不算事兒,時不時的反轉才刺激。
犯罪驚悚一般以偵探、案件做基礎,在你不斷猜測事件真相的時候常常會步入導演編造的迷霧之中,直到結局出來了才發現自己一早就掉進陷阱裡了。這種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感覺,遠比與鬼鬥死路一條的窘境要引人入勝得多。
至今為止,我仍然不敢觀看包含靈異內容的電影,尤其是日式的鬼片,簡直摧殘人心,視覺上的衝擊和心理上的壓迫足以讓我噩夢連連。
可是我卻深深陷入了驚悚片的大坑,從剛開始捂著眼睛、關掉音量、最小化屏幕的小心翼翼,到後來隨隨便便就hold住一系列血漿片,我感覺自己的腦力得到了極大的開發,精神得到了巨大的鍛鍊,腰不酸了,腿不疼了,連走路也有勁兒了。
本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人道主義精神,今天來給大家推薦十部我喜歡的燒腦驚悚電影。說好了,絕不劇透!
另外為了保證各位深夜觀看本文的小夥伴不被嚇到,我儘量選擇不恐怖的圖片,請大家放心食用~
孤兒怨 Orphan(美國 2009)
推薦指數:★★★★★
本片講的是一對夫婦在孤兒院收養了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天使般的小女孩看著完全是個小清新(會畫美膩的水彩畫有木有!),可是自打她進了家門,事情就越來越朝著不對勁兒的方向發展去了,不僅夫妻倆開始出現各種矛盾,兩人的親生閨女和兒子也開始各種受到傷害。她到底是什麼來頭?一個小女孩怎麼會掀起這麼大風浪?
本片是我比較早期看過的驚悚題材影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驚悚片(之一),是一提到驚悚片我就會想到的第一個名字。
開頭十分鐘略有一點點血腥鏡頭,但很快就步入正軌,全片基本沒有什麼恐怖鏡頭,玩的是心理壓迫,而且通俗易懂不裝逼,全程無尿點。
整部影片其實不算燒腦,因為並沒有鋪墊特別多的梗,從一開始就能看出這個小女孩有問題,但即使如此,你還是會忍不住一直猜測這貨到底還能幹點啥?這妹子到底受了啥刺激變成這樣?到影片最後半個小時揭曉答案,之前的一切都變得非常合理。
我覺得本片最精彩的部分正是揭曉答案前的所有鋪墊內容,真的到了最後面對面硬碰硬的階段,反而比較流於平淡了。
另外本片裡的兩位小小女演員都非常出彩,親生閨女小蘿莉簡直萌化,一雙大眼睛看得人心都酥了。
女主角更不用說,伊莎貝拉·費爾曼(Isabelle Fuhrman)演這部片子的時候才12歲,絕對是我見過演技最好的童星!實力碾壓一眾偶像派!可惜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姑娘後來似乎並沒有什麼佳作,還在《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和《驚天魔盜團》(Now You See Me)裡打過醬油罷了。
彗星來的那一夜 Coherence (美國/英國 2013)
推薦指數:★★★★★
一群好基友在一起聚會扯淡,說起當晚正是一顆彗星靠近地球的日子,而傳說中這個日子會發生一些不同尋常的事兒。
本來是提起這件事的小哥可能只是想裝個X求個關注,可萬萬沒想到,事情似乎越來越神秘起來。停電的小屋周圍一片漆黑,唯有附近的一戶傳出燈光。前去打探情況,發現那一戶人家裡居然有著讓人驚悚的畫面。是人?是鬼?是幻覺?還是平行空間?
本片其實是部科幻片,裡面多多少少提到關於什麼天體、引力之類的概念,但即使像我這種文科生對這些玩意兒毫無概念,也完全不影響觀影。
最大的觀後感是,本片絕對是燒腦屆的翹楚,值得二刷、三刷、N刷。本白白看影片最後十五分鐘之前完全蒙圈,有一種感覺非常高大上,每一句臺詞似乎都懂了,可是拼在一起你特麼到底在說什麼的感覺。最後十五分鐘一直以一種「我去,這樣也可以!」的表情看完全片,對導演和編劇的腦洞佩服的五體投地。
再去豆瓣上搜一篇解析文,看完頓覺目瞪口呆,發現我以為我看懂了,其實竟然錯過了這麼多的邏輯點,這麼多的反轉點,這麼多的暗示臺詞,這麼多的燒腦細節!然後我就馬上配合著解析文倒回去又刷了一遍。
本片成本不高,全程就是幾位演員的對話,連場景都沒怎麼換過。也完全沒有任何一驚一乍的恐怖音效或者血腥可怕的恐怖畫面,可是看完之後會令人後背發涼,覺得特別後怕,卻總忍不住想去回看。這種回味無窮大概就是一部好的燒腦片的終極目標吧!
致命ID Identity (美國 2003)
推薦指數:★★★★☆
汽車旅館裡住了11個人,三口之家、過氣女星和她的司機、妓女、警長和他的犯人、新婚夫婦,還有旅館老闆。風雨大作,通訊中斷,汽車旅館幾乎成了一座孤島,可是這孤島上的人卻在一個接一個的被謀殺,還按照順序留下了號碼牌。兇手是誰?在這11個人中倖存下來的人當中嗎?還是另有其人?
本片幾乎是被推薦爛了的,幾乎所有驚悚片愛好者都將本片當做經典來膜拜,它是某一個類型的驚悚題材當中的巔峰,堪稱神作。
為了不劇透,我就不說是哪一個類型的題材了,但這個題材佳片層出不窮,《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一級恐懼》(Primal Fear)、《後窗》(Secret Window),還有大名鼎鼎的《禁閉島》(Shutter Island)都是其中翹楚,相當值得觀看。
本片最牛X的地方在於,即使這個類型化謎團在影片中部已經解開了,電影後半段竟然仍然沒有流於平淡,依舊非常引人入勝,是一種你以為已經了解了整個真相,結果再次被推翻了的跌宕起伏。尤其是影片結尾的反轉,簡直令人拍手叫絕!
這樣,影片的前半段和後半段幾乎可以當做兩部精彩的電影,前半段的密室殺人事件,後半段的上帝視角,兩者完美融合,一氣呵成,有種買一贈一的超值體驗!你值得擁有~
趣味遊戲 Funny Games(美國 2007)
推薦指數:★★★★☆
一家三口到城外的別墅去度假,突然有兩個文質彬彬的小哥敲門問他們借雞蛋。這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老美們也明白,再說就倆雞蛋的事兒,當然也就給了。可是倆小哥借個雞蛋卻不安生,一會兒雞蛋打破了,一會兒電話掉水裡了,總之就是各種蹬鼻子上臉騷擾一家人。男主人自然受不了了,本想把倆人轟出門去了事,誰知事情並不這麼簡單,兩個看似斯文拘謹的小哥搖身一變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噩夢。
這部片的全名其實叫做《趣味遊戲美國版》,因為本片的德國導演曾在97年拍過一個一毛一樣的奧地利電影,這一部翻拍,相當於是「英化版」。
陌生人不斷突破社交底線的creepy故事其實不止這一部,比如2015年的新片子《致命禮物》(Gift),可是我之所以喜歡這一部,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其一,本片男主人的扮演者英國演員蒂姆·羅斯(Tim Roth)是我很喜歡的一部爛尾美劇《別對我說謊》(Lie to Me)(講真,這部美劇難道不應該翻譯成《忽悠~接著忽悠~》更加貼切嗎?愛馬,跑題了)的男主角Dr. Lightman。蒂姆在那部美劇裡各種牛X裝X拉好感,是個妥妥兒的魅力型高智商大叔,可是在本片當中卻演了一個窩囊軟弱的角色,簡直反差萌!
其二,也是本片最大的亮點,就是演員紛紛打破第四面牆直接跟觀眾對話啊!劇情進展不下去了演員自帶遙控器倒帶處理,重新演給你看啊!這代入感,這新鮮感,這觀影體驗,讓人拍手叫絕!正如本片的題目一樣,在反派小哥的眼裡,整個騷擾綁架殺人事件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個遊戲,玩得high了就要跟圍觀群眾炫耀幾句,玩得跑偏了就倒帶回去重新來過。
作為觀眾的你,毫無疑問也把看電影當做一種遊戲,是不是某種程度上也參與了整個犯罪過程呢?
活埋 Buried (西班牙/美國/法國 2010)
推薦指數:★★★★
美國承包商小哥醒來就發現周圍一片漆黑,摸索之後發現自己在一個棺材裡被深埋地下。手邊只有一隻打火機、一把小刀和一個手機。他不明白自己為毛會被活埋,不記得如何被活埋,也不知道被埋在哪裡。只用這三樣東西,在氧氣耗盡之前,要怎麼自救呢?
本片全長95分鐘,只有一個演員,一個場景,就非常直白的講了一件事兒:活埋。可是令我意外的是,如此簡單的情節和拍攝方式,竟然並不讓人覺得無聊,還非常引人入勝。
本片完美展示了如何只用一位演員和三樣物品,通過無數種變換組合拼出一個非常跌宕起伏的完整故事。本片的結尾也令人久久無語,關上電腦半天都緩不過來,只覺得胸悶氣短,憋屈的厲害。
所以最好挑選一個心情比較放鬆的時候觀看本片,否則必定會雪上加霜,不爽很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片幽閉恐懼症患者慎入!本白白並不怕封閉空間,也不怕黑,但是在觀看本片的時候忍不住中間停下來兩次,到陽臺上去呼吸新鮮空氣、放鬆情緒。所以如果有幽閉恐懼的小夥伴還是跳過吧。
心慌方/異次元殺陣 I Cube I (加拿大 1997)
推薦指數:★★★★
警察、大學生、醫生、建築師、傳感器專家、孤獨症患者,六個素不相識的人一覺醒來發現身陷由一個個相同的立方體構成的精密的立體迷宮當中,不僅每一個小立方體裡都可能包含著致命的陷阱,而且迷宮還會定期進行規則運動。要逃脫的唯一途徑就是集體配合,通過複雜的數學坐標來識別迷宮運行的軌跡,找出迷宮變幻的規律。然而在這個已經很令人崩潰的過程中,意外還在不斷地發生著……
本片是典型的密室逃生類驚悚片。一大坨人聚到一起被困住,要集體逃出去。一般的套路是剛開始大家鬼吼鬼叫一下表示無情無義無理取鬧為神馬是我!然後各自發現看似毫無聯繫的大家實際上都有著某種聯繫,而這個聯繫往往跟被抓的原因有關,也是破解謎團找到生路的關鍵。
而本片思路是逆著來的,就是到最後也搞不清楚為什麼這群人會被抓住關起來,只知道每個人都自帶特殊技能,聯合起來才能搞定迷宮。倘若是數學比較牛X的小夥伴,看起來可能更加帶感,比較能聽懂解密的思路,像我這種數學白痴,只能理解個大概,需要把觀影重點轉移到密室機關和人性鬥爭上。看看機關殺人現場長什麼樣啦,主角們吵起來要撕X了呀,這貨看著就不像好人果然是他啊,之類的。
特別注意,《心慌方》系列拍了三部曲,這裡推薦的是第一部,只是有一些最基本最簡單的科幻背景。後面還有《心慌方II》和《心慌方·零》兩部,裡面的宗教隱喻和科幻結構實在太過晦澀專業,已經高科技到完全看不懂了,本白白表示看完之後實力演繹一臉懵X……
控方證人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美國 1957)
推薦指數:★★★★
倫敦著名刑事辯護律師剛剛接受了心臟手術,就迎來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涉及豪門秘聞的案件。不學無術的當事人小哥勾搭了一個富婆,富婆為他修改了自己的遺囑,結果富婆前腳修改完遺囑,後腳就被人給殺害了。咱們的當事人小哥妥妥兒的成為了最大的嫌疑人,遭到檢方謀殺罪的起訴。大律師自然就是小哥的辯護人。小哥他老婆是個德國大美女,見律師的時候出奇的淡定,嘲諷技能全開的對小哥進行了吐槽,搞得大律師完全不敢讓這個老婆上庭作證,可萬萬沒想到,這姐們兒竟然從了檢方,成了控方證人……
難得一部黑白老片讓我看的津津有味,畫面非常乾淨有趣,充滿老電影特有的韻味。本片根據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同名小說改編,不僅有阿婆的加持,還匯聚了一群戲精同臺飆戲,看得人實在過癮。
第一次看的時候以為是法律倫理道德科普片,教你如何當一位好的刑辯律師,看到後來才曉得,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本片的精髓就在最後十分鐘,哦,不,是最後五分鐘,這一個,哦,不,是好幾個精彩的反轉,堪稱霸氣!難怪本片獲得了辣麼多奧斯卡提名(雖然沒得獎= =)。
人生如戲,本片是飾演當事人小哥的泰隆·鮑華(Tyrone Power)的最後一個銀幕角色,他在拍攝完本片之後的第二年就突發心臟病去世了,令這個形象成為絕唱。還有一點很有意思,本片中的歡喜冤家大律師和他的護士大姐是生活中的兩口子,估計鬥嘴吵架的戲碼有一半都是本色演出吧!
伊甸湖 Eden Lake (英國 2008)
推薦指數:★★★☆
一對小情侶來到湖光山色卻人煙稀少的伊甸湖度假,本來各種美好又浪漫,結果在湖邊偶遇幾個半大不大的熊孩子。熊孩子各種不靠譜,把倆人的浪漫假期打擾的夠嗆,於是男朋友上前理論,想著就幾個小屁孩還收拾不了了?兩人顯然低估了熊孩子的破壞力,隨著衝突逐漸升級,事件越來越朝著兩人不可控的軌道划去,熊孩子們的作所作為已經不能夠再簡單的被稱為惡作劇了,兩人的噩夢拉開大幕。
這部影片比較適合初入驚悚片大坑,承受力還不是很強的小夥伴用來練習、開胃。因為影片的脈絡比較清晰,就是看熊孩子怎麼虐男女主角,看男女主角怎麼抵抗逃脫。
若論出人意料的驚悚感覺,並不是很濃重;論血腥視覺衝擊力,多少還有一些但並不會特別誇張。
但本片最大的優點是,絕望的感覺營造的非常出色,讓你看片的時候代入感很強,會跟著主角一起屏住呼吸,一起倒吸冷氣,一起心力交瘁,一起豁出去,再一起絕望。
另外本片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其核心內容是小孩子的惡,小孩子是霸凌的施害者,而成人是軟弱的受害者。
這部影片非常直觀的讓人感受到了熊孩子能熊到什麼程度,這不應該被稱作一個「不懂事」的玩笑,而是一種毀滅性的犯罪。這種小孩子的惡或許來自於認知的不完整,或許源自教育的匱乏,但正是這種毫不自知的邪惡才會觸發最肆無忌憚的破壞。或許本片的結尾,能看到一絲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
戰慄空間 Panic Room(美國 2002)
推薦指數:★★★☆
剛剛離婚的女主帶著自個兒家閨女搬到了一棟新別墅(兩個人住介麼大的別墅,真尼瑪有錢啊!),發現別墅裡有一間特別的暗室,裡面有各種監視器和一根能夠與外界聯繫的電話線,據說是上一任房主用來保護自己在緊急情況下躲藏的安全屋(這麼詭異的設計都敢住!敬你是條漢子!)。這一大一小倆女的萬萬沒想到,在搬進來的第一夜,這個安全屋就分分鐘派上了用場。不速之客入侵,女主帶這個有哮喘病的孩子,到底咋逃出去呢?
推薦本片的主要原因是演員。雖然故事本身非常中規中矩,典型的單身母親帶著孩子抵抗強敵,劇情小高潮還是有好幾個的,可是大高潮似乎不那麼帶勁兒,可是扛不住演員給力呀!
奧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Judie Foster)最擅長的驚悚題材,還捎帶著蘿莉時期的暮光女克裡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演員卡司就很值得一看了啊喂。看來暮光女從小就是面癱演技,風格一以貫之,可是在影后女王大人的提點下,也貢獻了幾場頗有閃光點的對手戲。
另外本片的三個反派人物非常出彩,性格迥異又鮮明,而且莫名有種萌萌噠喜感,很是意外的驚喜。捎帶說一句,朱迪·福斯特自從出演了《沉默的羔羊》之後對驚悚題材很是感興趣的樣子,還有一部特別類似的單身母親保護孩子勇鬥歹徒的《空中危機》(Flightplan),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看看。
水果硬糖 Hard Candy(美國 2005)
推薦指數:★★★☆
少女和帥大叔兩位網友見面之後相聊甚歡,少女主動要求要不去大叔家坐坐唄,大叔哪有不肯的道理,果斷領回家進行蘿莉養成計劃。大叔是個攝影師,專門給少女拍藝術照。少女主動要求要不你也照照我唄,大叔哪有不肯的道理,果斷抄傢伙準備給少女拍點清涼寫真。結果一杯酒下肚大叔就一頭栽倒不省人事,再次醒來發現自己被五花大綁,莫非這都是少女幹的?她到底想幹嘛?
那時候,艾倫·佩吉(Elle Page)還木有出櫃,仍然算的上一個蘿莉。當早熟的蘿莉遇到帥大叔,這個火花就比較四射了。可惜本片並不是《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火花並不溫馨浪漫,反而多了血腥和陰暗。(少女和帥大叔,可以,這題材很好)
其實本片完全算不得燒腦,驚悚度也不是很高,但兩位主演都表現不俗。艾倫·佩吉在本片中發揮的很不錯,把少女的早慧、鬧心、善變演的很完美。從前二十分鐘的天真,又帶點洛麗塔式的嬌橫和誘惑,再到後半段的狠勁兒,有糅合著小女孩的生澀,都表達的挺到位。而派屈克·威爾森(Patrick Wilson)演的帥大叔,幹了辣麼多缺德事兒竟然並不讓人覺得特別猥瑣討厭,也實在是不容易。大概還是因為張了一張根紅苗正的帥臉吧!
一句話推薦好片,這些快迅速長草吧~
蝴蝶效應 I(The Butterfly Effect I):第一部真的堪稱神作啊!百刷不厭的那種,還有傳說中的四個結局,太好看!可是後面幾部狗尾續貂,把這個系列的名聲毀得夠嗆。
電鋸驚魂 I(Saw I):當電鋸系列還不是一味的血漿片的時候,還是有點驚悚的意味在裡頭的。後面6部是要鬧哪樣?
我唾棄你的墳墓(新版) (I Spit on Your Grave):犯罪鏡頭真實的令人不適,但復仇場面真是過癮!
死神來了 III(Final Destination III):只有第三部的宿命感和無力感塑造的最好,不愧是咱們華人導演的作品。
破綻(Fracture):影帝就是影帝,老頭兒微微一笑,我一後背的冷汗。
記憶碎片(Memento):又是一部燒腦經典,看前半段雲裡霧裡,後半段恍然大悟。
萬能鑰匙(The Skeleton Key):難得一部涉及靈異力量的驚悚片看起來不覺得嚇人,而是覺得後怕。
恐怖遊輪(Triangle):第一遍沒看懂,讀了解析文,理解了宗教背景之後才明白這片子有多牛X。
致命魔術(The Prestige):做魔術師做到這個份兒上,也是沒sei了~
終極面試(Exam):劇情本身蠻有意思的,可是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大家為了找工作現在已經這麼兇殘了?
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 過於牛X的腦洞是凡人無法理解的。
黑天鵝(Black Swan):好多人都在推的好片,只有我覺得娜塔莉·波特曼演的太用力了嗎?看得我尷尬症都要犯了!
電梯裡的惡魔(Devil):怎麼說呢,疑犯太少套路太老,閒的沒事的時候看看也不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