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大賽」包書皮被吐槽
市民感嘆:動手包書的樂趣都去哪了?
本報訊 首席記者賀曉梅攝影報導:今年央視春晚,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喚起了無數人對於家、對於親情的記憶。新學期伊始,全城開戰的「手工大賽」——包書皮再次喚起了不少70後、80後對於學生時代的溫馨記憶。「小時候自己包本書要10來分鐘,現在兒子包一本書,30秒搞定。」2月22日,網友「獨來獨往」感嘆如今「什麼都用現成的,樂趣都少了很多」。
什麼最好賣?
包書皮受熱捧
元宵節一過,學生們迎來了新學期的開始。待新書發到手,一場關於包書皮的「手工大賽」也在全城開戰。嗅覺靈敏的商家們,在這個時候,也總能跟上市場的腳步。2月22日,記者走訪市中心城區的文具用品市場發現,因具有便捷等特點,包書皮受到家長與學生的熱捧。
周末的市人民廣場,人氣很旺。開設在廣場附近的幾家文具用品店,因為新學期的到來,迎來了新一輪的銷售高潮。和以往不同的是,不少店主把一些文具用品搬出了店門,擺上了過道。這些用品中,有書包,有寫字本,還有受大家熱捧的包書皮。在一家店門口,記者看到,薄薄一層的塑料包書皮,既有透明的,也有印有各種卡通圖案的。因其大小不一,包書皮的價格也在0.5元至1.5元之間不等。在購買包書皮的過程中,有的家長一次性買了10多張包書皮,「作業本也要包一下,孩子年紀小,好容易把本子弄壞。」據這位家長介紹,其兒子今年讀一年級,對於愛惜書本的概念還很模糊,所以包書一類的事情都由她來代勞。
據一店主介紹,相比於平時,每到新學期開始,店裡的生意會相對好一些,「像這種塑料包書皮,就賣得比較好。」店主指著用紙箱子裝著的透明塑料包書皮介紹道,最近幾天因為買包書皮的家長和孩子較多,所以他們把東西搬到了外面,「一般都要買四五個左右」。
包書有無必要?
支持反對各有人
「這種包書皮很方便啊,又不貴。」採訪中,一陳姓家長告訴記者,3年前,女兒讀一年級的時候,她曾花半個多小時為孩子包了2本新書,後來才發現原來市面上早已有現成的包書皮可以買,「基本上是我們大人給她錢自己去買,喜歡什麼樣式的就買什麼樣的」。陳女士表示,用包書皮包好的新書,孩子用時會更愛護。
「我是覺得沒必要,浪費錢。」家長裴先生不太喜歡孩子去買這樣的包書皮,「像市面上這種包書皮,這麼薄,用不了多久就壞了」。裴先生說,等孩子的新鮮勁一過,像包書皮之類的東西早就不知道被扔到哪去了,「買了又扔,還不如不買」。
「我兒子上3年級以前,每個新學期都會花錢買包書皮。讀到四年級以後,就沒再買過。」在家長喻永榮看來,低年級的學生愛書意識還很弱,用包書皮包書可以延長「書的使用壽命」,不然的話,很有可能「一學期還沒結束,書就已經支離破碎了」。
關於包書皮
那些童年裡的溫暖
就在大家還在討論包書皮有無使用必要的時候,網友「獨來獨往」的一聲感嘆卻在不經意間引發一陣「懷舊潮」。
「獨來獨往」是一名吉州區網友,就在前幾天,他和妻子幫兒子買了5張卡通包書皮。包書皮買回去以後,「獨來獨往」的兒子自己動手包書,「看著他幾十秒就輕鬆包好一本書的樣子,突然想起了我小時候用報紙包書的情景」,在感嘆時間過得「飛快」的同時,「獨來獨往」也感覺「現在什麼都用現成的,樂趣少了很多」。在70後「獨來獨往」的記憶裡,每次一發新書,自己就會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找來剪刀和報紙,按照書本的大小裁剪報紙,「包一本書,大概要10來分鐘。書包好以後,再用毛筆在上面寫上語文、數學幾個大字,還要寫上名字、班級。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拿出包了報紙的書感覺特有面子」。
如此溫暖的記憶,80後胡慧也有。生在農村的胡慧,從小就很愛惜書本,「我家兄弟姐妹多一些,爸爸媽媽照顧不過來。每次發了新書,都是我自己用舊報紙來包書」。「先把書放在對摺的報紙裡,沿著書的上、左、下三條線,三邊要各自留出幾釐米的寬度;第二步,將左線上下兩端剪出一個小梯形,再沿著書的三條邊將留出來的紙折好,然後就可以將兩個封面塞進去了。」包書的記憶,在胡慧的腦海裡依然這麼清晰。不過,在胡慧看來,雖然用報紙包出來的書感覺還不錯,但她還是很羨慕同桌,「她是用掛曆包的,都是那種用明星頭像作封面的那種,特別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