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在家庭題材上很有一套。
《請回答1988》、《搞笑一家人》、《住在清潭洞》……都是豆瓣9.5分左右的高評劇集。
最近,又有一部很有爆款相的韓劇開播,它就是——《了解的不多也無妨,是一家人》,演員有韓藝璃、秋瓷炫等。
劇名特別長,直接挑明了東亞家庭的普遍真相:
我們和家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無妨」兩字,又似乎是點明劇集的未來走向:「一家人」,最後總是可以握手言和,擁抱、取暖。
0 1
媽媽,你不了解我
劇集開始後的一幕幕,簡直讓我懷疑,編劇偷看了我和我媽的生活。
獨居的二女兒(韓藝璃 飾),一大早就接到媽媽的奪命連環call。
點擊播放 GIF 0.0M
不得已接電話,二女兒表示,自己事務繁忙,又趕著上班。
媽媽怒了。
「上班時間別打電話,會議時間別打電話,午飯時間別打電話影響你吃飯,加班也別打電話……那我該什麼時候打電話給你?」
掛電話前,老太太還補刀,「我再也不會打電話給你了。」
天下的母女怎麼就那麼像呢?
平心而論,媽媽說的有錯嗎?
沒錯。
媽媽難道不能和女兒通電話嗎?沒時間接電話,回個簡訊,讓老人別那麼心焦也可以啊。
可是,媽媽們常常不太了解的是,今時今日我們的工作節奏和她們那時候不太一樣了。
身為社畜,就算手頭沒事,我們的神經也時刻緊繃著。
上班前,我們要趕時間打卡,要醞釀情緒,以便進入工作狀態。
下班……我們常常得加班。
996並不是傳說,也不會只發生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
點擊播放 GIF 0.0M
真正可以休息的時候,我們需要,安靜。
然而,媽媽卻要求我們聽她們聊各種瑣事:誰家孩子賺多少錢,讓我們離開大城市回老家,催婚,催生娃……
每一個話題都是「為我們好」,可是,這些陳舊的話題對我們來說,簡直是一種攻擊。愛的攻擊。
我們無力反駁。
久而久之,一接到媽媽電話,我們就頭疼,甚至找理由不接。
最後總會走到這一步:媽媽生氣了。
要麼,我們像劇中的二女兒一樣軟化,哄她開心。
要麼像秋瓷炫飾演的大女兒,懟回去,強硬,有理有據,讓媽媽「屈服」。
這樣的模式,一直循環。
媽媽不開心,我們自己也是,相愛相殺,疲憊不堪。
0 2
我,也不了解媽媽
我也反思過,自己了解媽媽嗎?
了解那個生下我,哺育我長大,日漸蒼老的女人嗎?
了解她的希望、失望,愛和恐懼,幫助過她成長,跟上時代的節奏嗎?
點擊播放 GIF 0.0M
她,也曾和我們一樣風華正茂,浪漫,激情,對未來充滿憧憬。
現在,卻漸漸被社會拋在後面。
更年期大駕光臨。
生命逐漸進入最後階段。
如果面對社會競爭巨大壓力的我們是焦慮,那對她們來說,除了焦慮,也許還有隨年紀而來以及兒女遠離的悽涼。
就像劇中最先爆出的「雷」,媽媽突然向三個兒女宣布,她決定「卒婚」(約等於和丈夫分居)。
三個兒女被驚呆了。
一向以來,他們享受著媽媽的關心,躲避著媽媽的嘮叨。
卻誰也沒察覺到媽媽的絕望。
更不知道父母的感情已經到了如此糟糕的境地。
點擊播放 GIF 0.0M
這裡得再解釋一下卒婚,指的是從婚姻中畢業。
離婚太複雜,所以選擇維持婚姻關係,但分居,各自生活,互不幹擾。
這個概念來自2004年,一本名叫《給「卒婚」的建議》的書。
當孩子們已經成家立業,不再有感情的夫妻雙方互相放過,各自各開心,享受最美夕陽紅。
和不少老夫妻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對父母的感情也早就隨之而去。
惡語相向,互相傷害。
就像媽媽說,「如果語言能殺人,我倆早就死了」。
漸漸成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
——不,應該是「仇人」。
點擊播放 GIF 0.0M
實際上,除了父母,這個家庭中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也早就形同陌路。
兩姐妹已經斷交5年。
起因是妹妹失戀,找姐姐哭訴,姐姐非但沒有安慰,反而冷言冷語教訓妹妹。
妹妹不知道的是,姐姐當時那麼冷漠無情是因為,她剛剛流產,心情惡劣。
所以,作為家人,真的如劇名所說,「了解不多」也「無妨」嗎?
劇情至此,我們看到的其實都是「有妨」。
正是因為父母、兒女之間互相了解不夠多,他們才會一見面就吵架,甚至到了要離婚、斷交的程度。
究竟為什麼家人會走到那一步?
是不是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習慣性藏起秘密?
逃避溝通,拒絕設身處地地互相體諒,我們在家庭關係中孤獨著,像兩頭困獸一樣互相角力,傷害。
0 3
你和家人的連接
比你想像中要強得多
家庭,父母,幫助我們自立於社會,給我們愛的能力,也是我們性格的源頭。
有一句話叫,「你和母親相處的模式,就是你和世界相處的模式。」
這當然不是絕對真理,但放在這部劇確實恰如其分。
在媽媽面前總是直言不諱的大女兒,工作中,也是又理性又槓。
做什麼都先講清楚條件,寸步不讓。
媽媽一生氣就討好的二女兒,戀愛中,總是愛得低到塵埃。
以對方需求為第一位,曾被出軌三年都毫無察覺。
至於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三弟,是各種關係裡的粘合劑。
他哄媽媽開心,替媽媽給二姐傳話,陪著媽媽去看望大姐……
在各種場合,三弟都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呆萌美少年。
點擊播放 GIF 0.0M
母親和兒女們性格的養成息息相關,兄弟姐妹之間也互相參照。
比如,二姐發現新「男友」沒和前任徹底分手,又不知道如何應對時,她想到的辦法是,大姐會如何回應。
點擊播放 GIF 0.0M
雖然「了解不多」,可是,彼此之間卻影響至深。
和父母、兄弟姐妹的糾葛,早已成為我們面對世界的情緒底色。
不管我們有多愛,或多恨自己的原生家庭,恐怕都得承認這一點。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和原生家庭的陰影搏鬥。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享受原生家庭的福利。
更多的人,介乎以上兩者之間,和劇中的這個家庭類似。
對這些人來說,親情像枷鎖,也像港灣,愛恨交織,甜蜜、悲傷、憤怒……五味雜陳,一言難盡。
從目前已經推出的幾集來看,這部劇總體上走的是治癒、和解的方向。
但我想,這部劇真正希望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和解。
而是讓我們好好想一想,我們可以從自己和家庭的相處、對抗中學習到什麼?
我們在和父母兄弟姐妹相處中出現的問題,也要帶到工作、生活、愛情中去嗎?
父母、兄弟姐妹給不了我們的,我們其實完全可以自己找回來。
在現實的世界裡,到最後,家人非但不一定能溝通,和解,還可能反目成仇。
怎麼辦呢?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建議被廣泛認同,那就是:課題分離。
從事什麼工作,單身,和誰談戀愛,離婚……是我們自己的課題,就算父母兄弟姐妹反對,也沒有必要依從。
同樣的,對我們的選擇做出什麼反應,傷心也好,高興也好,那是「他們的課題」,不是我們的課題。
我們不能批評、責備父母,更不能做出任何暴力的行為,當然也無權強迫父母認同我們的決定。
不要試圖操控別人的感情和行動,也不要被操控。
一旦我們的課題被幹涉,我們所能做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
平靜微笑著對他們說,「不」。
參考資料:小倉廣《接受不完美的勇氣》,湖南文藝出版社
今晚名言
悲觀也沒用,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東野圭吾
你可能還想看
(戳下方圖片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