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2020-11-17 中國新聞網

  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記者/彭丹妮

  發於2020.8.17總第960期《中國新聞周刊》

  冷僻的古生物學界,殺出了熱門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

  2018年,一篇自媒體文章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能在SCI上發近百篇論文,連很多搞了五六十年的老教授都做不到……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升至12位……後來大家一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邢立達博士當年畢業並留校。邢立達就職的中國地質大學官方微博轉發了這篇文章。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嚶嚶怪」邢立達,作為一位網紅科學家,他的學術故事與成就,被簡化成一些段子或標籤,除了有名的「一己之力」,還有「賣房子搞科研」「在琥珀中發現了一個史前動物園」「運氣很好的『人形錦鯉』邢博士」等等。

  「他對恐龍科普是有貢獻的,推動了大眾了解古生物學。」一位古生物學家說,然而,7月22日,他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在《自然》發表後4個月被撤稿,讓他作為學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討和審視。

  一篇頂刊論文

  何以成為「眾矢之的」

  2020年3月12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來自緬甸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的封面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文章一共列舉了10處疑點。根據對這個標本中眼齒鳥牙齒偏多和體型極小、沒有鳥類的羽毛等特徵的質疑,研究者們認為這個標本更有可能是蜥蜴。

  3月19日凌晨,這篇質疑以學術評議文章的形式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題目為《眼齒鳥是一隻鳥甚至是主龍嗎?》所謂主龍,是現代鳥類及鱷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包括已經滅亡的非鳥恐龍與翼龍;與之相對的概念是鱗龍,這一類型包括蜥蜴、蛇、蚯蚓等。

  參與質疑的學者之一、來自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王維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恐龍和蜥蜴的頭骨形態有天壤之別,不需要古生物學家,只需要上過普通動物學課程的本科生都可分辨。在這件琥珀的研究中,恐龍專家把蜥蜴當成恐龍,實在是匪夷所思。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徐星是業界的學術明星。在《中國科學報》的一篇報導裡,徐星對此事評價說,研究人員找到化石首先會有一個基本預判,從自己研究的領域出發,認為可能是鳥類,這並沒有錯。但「關鍵是,作者的預設太強……作者甚至從來沒有試圖想要先去嚴格地證明這就是鳥類,也沒有在蜥蜴的可能性方面做進一步探討」。據前述報導,該機構所長鄧濤指出,由於化石標本的唯一性,常常會尋找一些合作者,而標本的獲得者也許未必具有足夠的學術水平,學術判斷能力不足,就會出現失誤。

  7月22日晚,這篇引發爭議的論文正式撤稿。但多位學者對作者團隊在撤稿中的表現有諸多不滿。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團隊沒有直接承認他們的錯誤之處,而是多次強調新標本的研究發現糾正了這種不準確。撤稿聲明寫道,儘管眼齒鳥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但是,作者團隊發現的同一產地的保存更完整的一件新標本有了研究進展,這讓團隊意識到,「眼齒鳥」標本很有可能也屬於鱗龍類,而不同於最初的結論。

  但實際上,早在2020年1月22日,即論文確定被《自然》接收後,該研究團隊就看到了聲明裡提到的新標本,且在3月12日論文發表前後已經獲得了新標本重要的CT掃描數據,更支持琥珀裡是蜥蜴的假設。

  方涵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古生物學領域做錯事很正常,但最重要的一條:知錯就改。不能知錯不改,甚至將錯就錯。一個標本放在那兒,怎麼認識是一個問題,但如果已經知道不是恐龍了,卻還沒有採取撤稿等行動,這是不對的。

  高產的古生物學家

  2016年12月初,因發現了琥珀裡一段毛茸茸的恐龍尾骨,邢立達的恐龍研究引發了一陣轟動效應。以其發表的論文主題來統計,邢立達的主要研究領域首先是恐龍足跡,其次才是琥珀。

  阿根廷拉潘帕國立大學副教授Ricardo Melchor是恐龍足跡專家,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這方面邢立達無疑是高產的科學家,這主要是由於其與美國和歐洲的同行進行合作,且發現了中國此前許多未被注意到的腳印。但就他讀到的文獻來說,邢立達的文章沒有哪篇很給人啟發。他指出,迄今,邢立達已經發表了193篇論文,但是「高引用次數」只有23,並不高。

  方涵認為,邢立達對於恐龍足跡的研究很努力,在這個國內少有學者研究的領域,邢立達的貢獻算是很顯著的,大大推動了這方面的進展,但問題是,低水平的重複研究太多。「如果只是找了足跡,進行簡單的形態描述,這是入門級別的,好的腳印研究,要能夠反映當時的生物多樣性、生物的演化等系統而鮮活的知識。」

  邢立達的高產在古生物圈是眾所周知的。方涵舉例,即便像他這樣的教授,積累了這麼多年,一年能發五六篇文章,就覺得自己已經很了不起,當然如果加上那些自己參與的文章,可能有十來篇左右。但邢立達在數量上要高得多,以2019年為例,邢立達發表論文數量有22篇,其中16篇邢都是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對此,邢立達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應,恐龍足跡涉及的知識面、技術和分析手段,比起恐龍骨骼學而言,要相對簡單。當非常熟悉這個領域之後,科研工作相對程序化,完成描述性的論文周期較短,因此他在這方面的論文數量較多。

  方涵說,邢立達拿著材料找國外的學者合作,相當於「買辦」的角色,但他很多文章的署名都是第一作者,實際上,他在團隊裡面有多少貢獻,大家是懷疑的。

  多位與邢立達有過長期合作的研究者都提到他在研究中的協調角色。邢立達曾經的碩士同學斯科特·皮爾森與邢在2016年末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回憶說,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菲利普·柯裡門下研究生畢業後,邢立達回國讀博,他則跟隨導師繼續深造。幾年前,邢立達聯繫了他並給他看了一件奇妙的琥珀標本照片,邀請他加入研究,負責的部分是解釋標本裡尾巴的骨骼解剖結構,並試圖確定它來自哪種恐龍,以及一些常規性的解釋。作為第一作者的邢立達,則指揮整個運作。皮爾森認為邢署名第一作者是合適的,因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合作,涉及很多溝通工作。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皇家博物館無脊椎古生物學館長瑞安·麥凱勒過去5年裡與邢立達合作了17篇論文,在這些文章裡邢立達都是第一作者。瑞安·麥凱勒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的郵件中說,邢立達通常是提供化石標本,並且對研究進行設計。他強調,「沒有邢的領導和努力,研究就不會出來。」

  有學者指出,一般而言,在古生物學中,第一作者應該是完成大部分工作並在提出最重要的結果和論文解釋方面發揮最大作用的作者。在邢立達個人主頁的5篇代表論文中,這些文章在敘述作者貢獻時,作為第一作者的邢立達的工作基本圍繞標本提供、項目設計者、領導,有的包括手稿寫作。

  在最受關注的那篇撤稿論文中,邢立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鄒晶梅與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是擁有非常豐富古鳥類研究經驗的學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黎剛則在掃描和重建標本上有多年經驗;瑞安·麥凱勒在琥珀的埋藏學與軟組織保存上經驗豐富。

  「化石發現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作為標本的發現者,我可以說對這一項目作了關鍵貢獻。」邢立達說,他其他的具體工作包括組織團隊、設計研究、參與標本掃描和重建,並撰寫了部分內容。鄒晶梅則向媒體指出,邢立達撰寫了琥珀來源、琥珀的重量和大小這些信息。

  這樣的分工加深了部分同行對邢立達存在不當署名的懷疑。「作為第一作者,你必須對整體東西有了解,對文章負責,只是提供化石標本與別人合作,普遍來說這是不能被接受的,因為科學家是靠自己的學術水平被別人認可,而不是資源或別的能力。」方涵說。

  不當的署名不僅僅關乎成就、榮譽,往往被認為是一種學術不當。多位學者指出,學術能力有限,僅靠著化石材料發表論文,藉此享受大學教職、評獎、科研基金申請等好處,已經是古生物學界越來越浮躁的一個表現。「客觀地說,邢立達那些恐龍足跡論文起碼還是他自己辛苦跑野外、測量數據得來的,大家更應該注意那些暗藏的更糟糕的既得利益者。」方涵說。

  搶佔先機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董為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從事古生物學研究,首先需要學習大量的古生物知識,這一過程可能比較乏味,門檻也並不高。而要想出亮眼成果,需要有兩方面的能力—— 一是要收集到能說明熱點問題的標本,必須有化石線索、取得發掘許可,要和很多人打交道,發生和建立利益關係;另一方面,論文寫好了,要有影響力高的期刊願意發表文章才行,需要期刊編輯和審稿人認可作者的工作。

  方涵強調說,古生物研究有兩點:熱門的領域(即重要的科學問題)與恰當的材料。抓住熱點,就能投很好的雜誌,而古脊椎動物一直熱門的領域之一就是恐龍。邢立達也坦言,古生物學是一個化石材料的學科,學者們對化石材料的競爭長期存在。

  在業內,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從「礦老闆」變身古生物學家的民間科學家鄭曉廷。2009年~2013年間,以「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天宇博物館館長的身份,鄭曉廷在頂刊上發了6篇論文。鄭曉廷說,《科學》和《自然》雜誌對於文章的要求首先是有新的發現,古生物學比起其他學科來,基於化石材料的觀察和創新也更加容易一些,所以他一個初中都沒畢業的人,能在這些雜誌上發表文章,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

  邢立達無疑也掌握了在這個領域迅速成功的「秘訣」。

  2011年之後,隨著緬甸國內戰事趨緩,琥珀開始作為珠寶玉石的補充進入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市場。作為研究白堊紀生物群的標本來源之一,方涵等一些古生物學者也開始注意到緬甸琥珀,覺得科研價值很高。但緬甸琥珀來自國外,而且很多在私人手上,而學界要求要弄清楚標本的來源和固定保存;另一方面,琥珀介於珠寶與化石之間,可以買賣,價格很貴,所以國內大部分學者並未參與進來。

  「用於學術研究的化石最好是合法發掘出來,並記錄了層位、產地等原始信息。」方涵解釋說,而且,由於古生物學中最直接的同行檢驗就是觀察原始標本,所以化石收藏需要有一個妥當的地點,在私人手中不可靠,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賣掉,這也是職業古生物學者不願意研究私人藏品的原因。

  但邢立達態度要積極得多。他於2013年開始接觸緬甸琥珀。他愛對媒體談起他兩次深入處在交戰中的緬甸琥珀開採礦區的故事,但更多的時候他前往的是雲南騰衝及緬甸密支那的琥珀交易市場。

  據《科學》雜誌去年的報導,2014年,邢立達開始在密支那建立一個買家網絡,教他們發現琥珀中的白堊紀鳥翼,或根據爪子判斷一隻腳是來自蜥蜴還是恐龍。一旦得到線索,邢就會向相關專家發送照片,進一步弄清楚琥珀是否具有科學價值,然後決定購買與否。

  「緬甸琥珀已經被開採了數百年,但直到五年前我們才知道保存在這一礦藏中的脊椎動物的真實範圍。這是因為絕大多數材料都成為了珠寶或私人收藏。邢立達建立的網絡,確保了這些緬甸琥珀中的一些材料最終成為博物館藏品,這也是最近有關古生物新發現的論文激增的一個主要原因。」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皇家博物館無脊椎古生物學館長瑞安·麥凱勒說。

  方涵介紹說,國內研究緬甸琥珀最多的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但主要是昆蟲這類無脊椎動物還有植物,古脊椎動物的琥珀研究主要是邢立達,方所在的中科院古脊椎所一些科研人員主要是與邢立達合作開展研究。

  因為緬甸琥珀淘寶的累累碩果,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開始,邢立達已經發表了17篇與緬甸琥珀標本有關的論文,而他在該領域的第一個頂刊成果,就是被撤稿的這篇《自然》論文。

  「2013年底到2016年的這段時間我算取得一個先機,在國際上較早地發現並描述了一批琥珀中的脊椎動物。此後參與到緬珀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所越來越多,大家陸續都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邢立達說。

  緬甸琥珀:

  一個道德、利益、科學交織的地帶

  但學界對待緬甸琥珀的態度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2019年5月,《科學》雜誌封面以《陷入困境的寶藏》為題,報導了緬甸琥珀的科研價值以及圍繞它的軍事衝突、非法勞工等道德衝突,以邢立達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在此「尋寶」的故事也穿插在其中。直到這時,許多脊椎古生物科學家們,尤其是西方的學者們才注意到這個問題,隨著討論持續,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學生、藝術家、作家和學者等組成的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SVP) 決定在這個問題上表達自己的態度。

  SVP管理層成員、前主席大衛·波利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採訪中表示,越來越多的古生物學家呼籲不要研究緬甸琥珀化石,因為擔心這些研究炒高了琥珀的商業價值,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助推了緬甸的暴力衝突;另一方面,當科學家從當地販子手中購買琥珀時,有時很難追溯標本開採時的原始地質信息。

  邢立達在接受梨視頻採訪時曾表示,他們發現「世界最小恐龍」的那塊標本是雲南騰衝當地一間琥珀閣博物館的館長和他的嶽母在2016年從緬甸徵集到的。

  在今年4月份發表的聲明中,SVP勸阻成員們不要再研究2017年7月以後徵集或出土的緬甸琥珀,直到當地情況好轉,並向這個領域的學術期刊致信,希望對方暫時不要接收和發表這類研究。

  邢立達指出,琥珀科研有自己的特殊性,各國的官方機構(博物館、大學等)不一定有足夠的資源來獲取所有重要的標本,私人博物館的參與將會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中國的民營博物館發展很快,各方面都在逐漸地健全,他和一些同行都很積極地幫助這些私人收藏家成立博物館。

  「研究緬甸琥珀或研究私人收藏的琥珀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是否藉由研究來炒高琥珀價格,從而謀取商業利益?而作為研究樣本的琥珀又是否會被繼續買賣,同行能否輕易觀察到它,這些是學術界所擔憂的,目前看來以上問題不容樂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鳥類研究人員王維說。

  前述《科學》報導中寫道,科學家們清楚,一旦一個琥珀中被發現存在鳥類,價格就會上漲到幾萬甚至十幾萬美元。與邢立達一同「淘寶」的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說,「(琥珀販子)會用科學家的研究來賺錢。」

  一位微博簡介「深圳羅斯珠寶總經理」的微博認證用戶「俄羅斯什麼值得買」曾經發過一條微博:邢立達老師每次發一篇琥珀論文,我那一密碼箱的蟲珀就要增值一點點。在微博上,可以看到邢立達曾與他有過互動。

  在一家叫「龍隱虎魄」的淘寶店鋪中,首頁赫然寫著,邢立達博士擔任首席科學顧問。邢立達則在他的置頂微博中寫道:物美價廉直接錨定緬甸供應商,為小可愛們提供一站式採購體驗,在某寶的店名叫「龍隱虎魄」。天眼查顯示,這家註冊資本100萬元的公司裡,邢立達的妻子王申娜持股比例為49%,大股東賈曉是邢立達的合作夥伴,富有的琥珀收藏家。

  儘管SVP的立場並非所有科學家都接受—— 一些學者批評這種態度太過於嚴厲和不切實際,但方涵說,緬甸琥珀相關的研究勢必會受到影響。他們所裡一個合作研究做了一半,由於SVP的聲明,不再繼續做了,因為這類研究不好發表。

  據《大西洋月刊》報導,在2019年的第八屆國際古昆蟲、節肢動物和琥珀大會上,與會的古生物學家們已經開始討論研究緬甸琥珀的倫理代價。當時,邢立達表示,並不擔心他的研究,因為他已有的緬甸琥珀標本足以支撐多年的分析。

  但這些論文成果之後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邢立達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在緬甸琥珀方面的後續研究,會在SVP提出的框架內繼續推進,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SVP能提出更具體的指導方案。

  方涵對邢立達的評價是「精明」。在他看來,這些有爭議的人,都很聰明,「都是些能人」,但不太踏實。

  「如果可以回到從前,我希望把路走得更踏實一些。」2017年的時候,邢立達曾這樣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方涵為化名。)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30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圖/IC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本刊記者/彭丹妮發於2020.8.17總第960期《中國新聞周刊》冷僻的古生物學界,殺出了熱門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新·青年|追龍者邢立達: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演化出了很多不同的形態與品種,它們是研究生命演化最好的樣本。」發現首枚古鳥翅膀琥珀、首枚恐龍琥珀、首枚完整雛鳥琥珀、首例古蛇琥珀……短短幾年,青年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博士的團隊發現了多種重要的琥珀化石,帶給學術界和古生物愛好者太多的驚喜,通過這些時間膠囊,人們得以一窺遠古生物的真實形象。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實際上,雷鋒網從邢立達博士的微信公眾號「恐龍獵人邢立達」了解到,此研究面臨的首個挑戰便是無損地獲得被琥珀、皮毛和雜質層層包圍的頭骨的完整的高解析度的 3D 信息:黎剛團隊使用上海光源(刷新對鳥類進化的認知據 Nature News 報導稱,這塊琥珀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被發現,由大約 9900 萬年前菊科植物的樹脂形成。此前研究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包括蜥蜴和鳥類。保存在這種材料中的標本正迅速成為研究恐龍時代微小脊椎動物的一種特殊方法。
  • 還要拿恐龍做大餐?人類史上最吃貨科學家
    邢立達和蜥腳類恐龍的一塊肩胛骨那時候日本連續劇《恐龍特急克塞號》在國內熱映裡面講述的恐龍惡魔和時空穿越師從最權威古生物學家的邢立達有了更多機會跟著團隊出去挖恐龍化石有的時候要扛1噸重的化石在大雨中不斷敲擊巖層也是常事經過長時間的磨礪邢立達終於把化石界的
  • 別擔心《侏羅紀世界3》停拍,一部「恐龍終極傳記」登場啦!
    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微博直播「吃4000年前的猛獁象腿肉」、在琥珀中發現了白堊紀鳥類的翅膀、以偶像的名字命名恐龍花式表白朱一龍……知名古生物學者邢立達老師,卻分外推崇一位古生物學家和他的著作:如果你想了解關於恐龍的一切真相,如果你想追隨恐龍獵人的腳步去探秘,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這本書就是美國古生物學家史蒂夫·布魯薩特的《恐龍的興衰: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詩》(以下簡稱《恐龍的興衰》)。影視中的恐龍並不「可靠」,這本書刷新你對恐龍的認知
  • 琥珀裡真的恐龍,今天,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
    對,就是,琥珀裡,有恐龍!12月9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雜誌)的論文《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一個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顯示,人類在琥珀中發現的第一件
  • 史前最小恐龍現身,另外就再科普其他十大迷你恐龍吧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博士拉爾斯·施米茨(Lars Schmitz)等學者共同完成,相關論文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別擔心《侏羅紀世界3》停拍,一部「恐龍終極傳記」悄然登場
    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微博直播「吃4000年前的猛獁象腿肉」、在琥珀中發現了白堊紀鳥類的翅膀、……知名古生物學者邢立達老師,卻分外推崇一位古生物學家和他的著作:「布魯薩特是一位世界頂尖的古生物學家,他筆下的恐龍發掘故事更是像好萊塢大片一樣精彩,一開篇就把你帶入那個神秘的遠古時代
  • 恐龍復活丨與科學家探秘失落的世界
    但其實人類對這個地球上一代霸主的好奇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布裡斯託古生物學研究團隊的麥可·本頓,是當下全世界範圍內研究恐龍最頂級的古生物學家之一,他七八歲時也和很多小朋友一樣喜歡恐龍,這種熱情幾十年來從未消退。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侏羅紀公園》真的要上演了嗎?
    我們無法想像恐龍生活在如今的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們卻通過各種方式希望恐龍和人共處。這個願望實現過嗎?電影裡似乎實現過。
  • 那些與恐龍有關的民間傳說:邢立達@TEDxChengdu
    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丟丟,後來慢慢長大,越長越大,可能有五十米,我們現在用的很多煤,就是它,很可能就很多這種成煤的植物來的。那麼這種石松類的植物有一種特點,它的葉子掉了之後,它的葉墜跟葉痕,在整個樹幹上會留下一些鱗形狀的這些紋路,特別像那個蛇皮,然後它又特別的大,這麼粗這麼粗,特別酷。
  • 【紫牛新聞】傳了千百年的"李存孝打虎處"的虎爪腳印,竟是恐龍留下的
    「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恐龍專家』邢立達副教授」,王楊子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邢立達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曾在山東考據出多處恐龍足跡,更重要的是,邢立達還是「網紅」古生物學家,經常會通過微博為「恐龍發燒友」答疑解惑。王楊子向邢立達發送了一條微博私信,附上一張自己拍攝的「人足虎印」並提問「這有沒有可能是恐龍足印」?
  • 重磅 | 古生物學家新發現英良迅猛龍!
    提到迅猛龍,一些朋友可能會對迅猛龍這個名字很熟悉,恐龍電影《侏羅紀公園》不就有這個「迅猛龍」嗎?對的,但是電影中的這種恐龍其實應該叫伶盜龍,它拉丁文學名是Velociraptor,意為「敏捷的強盜/猛禽」,在中文裡,「聰明伶俐」的「伶」就有靈活、敏捷的意思,所以中文名「伶盜龍」是很適合它的,目前已經得到了科學界和科普界的廣泛認可。
  • 快來,邢立達老師帶你一起滴滴「打龍」!丨蝌學薦書
    除了傳統行業,資本更看好高科技與恐龍座駕的結合應用,這裡成了一塊肥沃的試驗田,冒險家對其寄予厚望,瘋狂地佔領這片藍海。本文所有圖片來源《邢立達恐龍手記·特別篇》插圖本文節選自《邢立達恐龍手記·特別篇》,《2.1 滴滴打龍正式運行》。
  • 好萊塢大片背後的真實故事:復活恐龍真的可行?侏羅紀公園主角確有其人?
    他希望用一個復活恐龍的科幻故事來探討關於人類改造自然的倫理道德問題,然而,他卻一直沒有找到一種復活恐龍的科學手段。後來他讀到了古生物學家喬治·波伊納寫的書,裡面提到的一次意外給了克萊頓靈感。 波伊納曾經在丹麥找到一塊包裹著蒼蠅屍體的琥珀化石,因為琥珀是由樹脂形成的,可能包裹數千萬年前的生物。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現在我們對於恐龍形象的刻畫,也只不過是通過發現的史前化石進行到還原而已,真正的恐龍長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在早在20多年之前,人們就普遍認為恐龍是一種像蜥蜴一樣渾身布滿鱗片的大型動物。恐龍的英語也有巨大蜥蜴的意思,有部分科學家認為恐龍的外形,不知應該是光禿禿的,應該是和蜥蜴鱷魚非常的相似。
  • 澎友問學者|中國人發現帶毛恐龍能獲諾獎嗎,能複製活恐龍嗎
    2016年12月9日,在線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細胞》出版集團旗下)刊發論文《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一個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宣告了這一划時代的發現。發現的主導者、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講師邢立達博士正在澎湃問吧回復網友提問。他是如何發現這塊琥珀的?如何確定尾巴屬於恐龍而非古鳥類?有望獲得諾貝爾獎嗎?
  • 恐龍復活:與科學家探秘失落的世界
    今天我們的主人公之一麥可·本頓,是當下全世界範圍內研究恐龍最頂級的古生物學家之一,他七八歲時也和很多小朋友一樣喜歡恐龍,這種熱情幾十年來從未消退。 正如他所說:「在異國他鄉某個酷熱的荒原,爬上動力強勁的越野車,向著野外飛馳,那是讓我最熱血澎湃的時刻。
  • 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 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
    今天上午,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有中國地質大學的網紅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美頜龍類新物種。美頜龍是一種很小的恐龍,忽略骨骼形態只看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這種恐龍發現最多的地方在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和中國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