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黃河畫石第一人 楊德仁
圖文 / 淑曼
在這歲歲雲暮、翻篇即是新年的一天,憶起與著名黃河畫石第一人、楊德仁有過的、無間斷的交流。
我珍惜著冥冥之中的註定,似這個冬天裡圍爐夜話,既能暖身,又添雅趣,敘著山川寂寥,日日街市井然。我們活著,慢慢變老;我們過著,漸漸成熟;對人生的態度大不同,對生活的領悟更清楚……透過他語氣的輕緩,感知他超常的人生體悟,襟懷乃益廣。
而此刻,我在距離蘭州幾百公裡的秦州,於電腦前敲打這篇於我而言發乎於情,肆於心而為文的文字。
屋外,嚴冬的凜冽,颳起的雪花,似是天地的精靈,委婉地傳遞著消息:種子在等待著來年的春天。
屋內存在電腦裡的一幅幅黃河石畫作,再一次瀏覽,印象仍然如第一次感覺到的、氣韻的不同,氣韻天成,筆墨生動,有撲面而來之勢,這是他畫作氣韻上的張力,能體味到他筆墨作畫時的忘情與忘我的創作狀態,和神助般的精神暢想。此番境界,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黃河奇石是黃河流域特有的「瑰寶」,母親河賦予了偶然天成的自然美,在畫家的筆下,但見石紋有斑斑,乃入於神;畫風故其典雅之外,似窺視到畫家君子之容貌。除感知高超的駕馭能力之外。畫家所繪景觀中的石、水、樹,筆墨細膩,色彩、聲音、氣勢都栩栩如生地呈現眼前。似李白——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似孟郊——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似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似李賀——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堅硬的黃河石,在塵世,磨平的稜角,仍舊顯示著不屈不撓、滄桑與輪迴。聖人說: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而為文章,是以變化出沒,如萬象供四時而無窮,今於其書觀之,豈不信哉!
畫家欣然嘆之,談到對石頭的領悟:「一個小孩子生下來,從一歲開始,他的小臉,一年一年逐漸起著變化。他一生當中的經歷,都寫在臉上。人生就像一個球,無論如何滾來滾去,總要在一個點上停止。當他活到一定的年歲,會感嘆這一生太艱難。
而石頭幾千年,幾億年,可以說是一聲不吭,它所受的磨難,比人的經歷要多到哪去了。所以我們人要學習石頭,踏踏實實,實實在在,悠悠靜靜地被時間的流水衝洗。再比如畫家畫竹子,竹子下面配石頭。因為竹子的品行堅貞、剛毅、挺拔、清幽。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竹有花不開,素麵朝天;是曰質樸。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竹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是曰善群。朱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這說是古人對石頭,竹子的理解。
我們今人對字畫的素願,掛在牆上。這不光是畫家畫了一個石頭,竹子,包含著的「禪」意,我們卻不知呀!諸如石頭,石頭在地球上是石頭,地球也是石頭,月亮也是石頭,往大了說整個宇宙都是石頭。石頭,嚴肅的說都是具穩定外形的礦物或玻璃集合體,按照一定的方式結合而成。在荒山野嶺,沉默無語,奇形怪狀,最後石頭嬗變為佛像。仰望它一成不變的臉孔,屹立在高處,讓成千上萬的人虔誠地叩拜,訴說著心中的秘密,那一瞬間,人顯得是如此渺小,人在世上很是短暫,所以應如石頭一樣要修煉。珍惜每時每刻,每一天,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好,把所有的東西放下。
聆聽畫家一席言,感知畫家的取精用弘、化腐朽為神奇的精神,不難否認,黃河賦予了他悲天憐人的溫柔敦厚。他生長於黃河流域,性格裡自古就有的豪放和雄渾,這一時刻,我說我懂他的「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世俗的潮流雖說能淹沒一切,但畫家的勾繪雕琢,渾然之趣,磅礴之象,存在於「雲止水中,動靜適宜」的平和自然之面貌。
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親切的某種樣式。孔子的「遊」,道家的「道」,老莊的「虛、靜、明」無一不是中國繪畫的文化、哲學內涵。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正是老莊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於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品讀一個畫家,鑑賞他的作品,我想必要走進他的內心裡,感知他的運筆點染間,湛然於宣紙的水流石現,是不是畫家特有的筆墨表述方式的境界。這一點對於畫家楊德仁創作而言,他是始終一以貫之。他的禪心,不妨用一首釋正覺《治塗田》表證:
棋局未散芭蕉仙,樵夫柯爛海成田。
長堤抗潮人得路,淡水沒脛牛加鞭。
天雲晚晴深似綺,禾稻日藏濃如煙。
白米軟炊供眾飽,心空懸佛石頭禪。
楊德仁藝術簡介:
祖籍蘭州,一九四九年生於隴西。現為甘肅省觀賞石協會藝術顧問、甘肅國畫院副院長、甘肅天緣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無錫市山水書院副院長、甘肅省收藏協會西固分會名譽會長、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一九八七年進修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精研黃河石畫法,經過四十多年不懈追求與努力,獨樹一幟開創中國畫黃河石畫法,開闢了中國畫創作的新門類,為中國畫的研究與發展作出了嶄新的嘗試。部分作品多次在全國大展中展出和獲獎,並被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央黨校、中央電視臺書畫院、韓國忠州市政府以及海內外多家單位收藏。二零一四與二零一七年在蘭州古城畫院策劃主辦中韓美術交流展第十一回、第十四回。二零一七年應邀在韓國忠州市舉辦個人展覽。
二零一八年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華夏傳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復興之基課題研究組織委員會,特聘為終身高級顧問、學術帶頭人、書畫藝術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