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味物質來源頗為廣泛,在生活方面,主要臭味源是生活汙水及垃圾處理廠。在農業方面,主要臭味源是養豬場、養雞場、堆肥廠等。在商業方面,乾洗店、加油站等逸出的乾洗油或汽柴油是主要臭味源。另外,餐館油煙與金屬加工廠焊制的煙霧中含有脂肪酸、乙醛、不飽和烯烴等,也常引發臭味問題。
生物除臭劑,一種利用其微生物成分針對消除臭源中的這些臭氣分子的化學品,其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物分解層將抑制腐敗菌的生長與繁殖,杜絕臭味氣體的產生。從而達到處理這些生活中產生的臭味問題。
臭味控制原理及方法
選擇控制的方法需考量臭排氣流量、臭味成分、濃度、溫度、去除效率等因素,臭氣處理技術分為物理、化學、生物等三大類,一般可用單一技術或二種以上技術組合來完成單一臭氣處理工作。常用的物理法是活性碳吸附或水洗,化學法是化學洗滌、焚化,生物法則包括生物洗滌、生物滴濾、生物除臭劑投放等。
活性碳吸附法
活性碳是一種很普遍的吸附劑,常使用在低濃度臭氣成分的處理,可以有效除去烴、氯烴、氧烴(甲醛除外)等臭味。這個方法是把有機物吸附在多孔固體表面上而去除臭味。吸附操作溫度宜維持在攝氏40度以下,但若廢氣含有大量水分,活性碳表面會因水汽凝結,而使汙染物質吸附效果不佳。此外,灰塵、煙霧、雜質等也會影響吸附效果。
化學洗滌法
化學洗滌法是藉由氣-液接觸,使氣相臭味成分轉移至液相,並藉化學藥劑與臭味成分的中和、氧化或其他反應去除臭味物質。典型的化學洗滌設備內部多放置大表面積的充填物,以增加氣、液接觸效果,吸收液從塔頂往下流,廢氣向上噴,臭氣與吸收液經充分接觸而反應去除。
可用化學洗滌法處理的臭味物質,包括有機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有機酸及少數含氧碳氫化合物等。一般而言,礆、酸性臭味成分可分別使用酸、鹼性溶液中和,不過這方法只能把臭味分子轉成鹽類以利於吸收,須再用其他方法把臭味成分破壞或回收。
生物除臭法
生物法是把氣相中有機物傳輸至液相或固相生物膜,由微生物吸收並把它氧化分解為二氧化碳、水等最終產物。
生物除臭劑
生物除臭劑的出現,意味著化學除臭劑正在一步步退出歷史的舞臺。化學除臭劑無論是氣味掩蓋法還是化學反應法,都不能徹底消除臭味的根源,因為化學除臭劑並沒有杜絕臭源產生的根本。而生物除臭劑則採用有益微生物菌培育技術進行除臭。
生物除臭劑作用原理是利用多種培育出來的有益微生物菌附著在臭源表面,通過微生物代謝及其代謝產物形成生物分解層,在短時間內產生抗氧化物質,抑制腐敗菌的生長與繁殖。作用完成後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
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高,近年來不少公司開始研發更環保、高適應、除臭效果更好的除臭劑。因此,也促使著企業在生產和研發除臭劑時需要更加的專業。英格爾集團,CMA/CNAS資質機構,成立於2000年,擁有專業的技術團隊,高端的設備儀器,以及豐富的項目經驗,可為企業提供檢測、研發、配方還原、配方分析等服務。可為企業更好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