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的《三十而已》完結後,大家是不是都和小編一樣差點陷入被劇荒統治的恐懼?
好在,沒讓我們等太久,《以家人之名》的播出,立刻引發了新的一波追劇熱。第一天開播,就斬獲了1.2的收視率,強勢佔據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榜,名副其實的「爆了」。
不僅熱度持續升溫,在今年來一直比較頹靡的家庭劇中脫穎而出,好評如潮。
好多粉絲稱其為一股清流,還有些粉絲將其稱作中國版的《請回答1988》,要知道這是一部常年高居韓劇排行榜TOP1的神作,大家對這部新劇的評價多高,由此可見。
然而,隨著電視劇的播出,「劇情太狗血」、「刻意黑化女性角色」 等質疑的聲音也漸漸出現。
人們開始懷疑這部以家庭和溫情為主題的高分劇,是不是依舊沒有逃開狗血賣慘的國產劇慣用套路,和許多紅極一時的國劇一樣,淪落到高開低走的結局。
回看《以家人之名》開頭的兩集,小編真的被猛賺了一波笑聲和眼淚。
小演員們靈動的表演和劇中頗具煙火味兒的道具都讓人驚喜,不可否認地說,頗具高質量國產劇的吸引力。
這個標誌性的初遇,還小小致敬了一下經典青梅竹馬電影《怦然心動》。小妹和大哥的緣分,原來在這裡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劇中的三兄妹李尖尖,凌霄,賀子秋實際上完全來自不同的家庭,因為原生家庭中媽媽這個角色的缺失,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和兩個爸爸一起組成了新的大家庭。
這樣的設定聚焦了國產劇少有的兩個概念,「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情」和「治癒原生家庭的傷害」。
而如何迅速拉近兩個陌生家庭的關係?《以家人之名》用了最聰明也最真實的辦法,要抓住一個人的心,要先抓住他的胃。
食物,是人類社會的聯結處,也常常作為一種愛的表達。當你關心一個人,最常想到的,就是他(她)有沒有好好吃飯。
尖尖對凌霄的喜愛也以這種形式表現,從第一回的生澀到後來的熱絡,兄妹三人的感情就通過一次次的一起吃飯,慢慢變得深厚起來。
《以家人之名》對親情關係的處理很絕妙,普普通通的木桌蓋著一塊白格子桌布,偏偏就是這一家人的強力膠。
每每宣布大事也常發生在這裡,這張桌子不僅記錄了食物,也記錄了一家人的酸甜苦辣。
李爸在子秋生日宴上的這一段醉後獨白,只看預告就讓小編溼了眼眶,一件件瑣事,似乎都發生在這個普通的餐桌前。
在同樣講述青梅竹馬和家庭的《請回答1988》中也用到了這樣的方式——用食物來升溫人物關係。
德善給狗煥家送去豆腐,就換來了牛肉和紫菜。善宇給德善家送去咖喱,結果換來了鹹蘿蔔和米飯。
原本晚餐只有一道泡菜湯的阿澤家,因為大家的關心,餐桌上的採樣越來越多。鄰居之間親密的日常,就這樣被看似「毫不費力」的表現了出來。
原本很注意細節的質量劇《以家人之名》,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味兒的呢?
有些人說是因為它最終變成了一個偶像愛情劇,一個披著家庭外衣的言情劇。
但是在小編看來,愛情與家庭兩個元素原本就是不衝突的,比如在《1988》中狗煥德善和阿澤三個人的愛情一樣動人。所以愛情不是問題,如何講述合理的愛情故事才是重點。
想要愛情故事立住腳,首先就需要男女主角有讓人信服的人設。但是《以家人之名》在塑造角色時,似乎總是將人物性格扁平化,而很少具有複雜性。
這樣扁平化的人物塑造往往出現在超級英雄電影中的反派角色身上,但是放在一部主打溫情的「家庭」劇中,多少會有一些違和感。
用尖尖的話來說,凌霄家的女性三代似乎都被編劇描述成了極其討厭的角色。比如凌霄的母親陳婷,甚至被網友和小三林有有放在一起比較,討人厭的程度可見一斑。
因為將凌霄姥姥等原本應該具有母性的角色全都描述成自私自利,道德扭曲的奇葩。
兩位爸爸角色卻佔齊了「真善美」的良好品德。(別誤會,小編也是cp粉)
《以家人之名》的編劇甚至被網友懷疑是仇女,刻意黑化女性角色。
劇中的媽媽要麼就是像子秋媽這樣冷漠無情丟下孩子跑路,甚至多年後難得回來也不看兒子一眼。
要麼就是像月亮媽這樣控制欲極強,不給孩子任何肯定。
雖然現實中也確實存在這些不近人情的媽媽們,但這真的是普遍現象嗎?至少小編身邊的媽媽們大多溫柔善良,為家庭的付出甚至比爸爸更多,所以許多觀眾有了違和感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這些角色或許是被編劇誇張化了,將缺點無限放大,又或許其用意是為了以後的「洗白」做反差?小編也不敢隨意亂猜。(求生欲up)
對比韓劇《1988》中,所有的媽媽們都被塑造的生動豐滿,他們有缺點也有光芒。
豹子女士脾氣暴躁卻非常樂於助人,德善媽平時柔弱愛哭,為了保護孩子卻能變成強悍的超人。倔強愛面子的善宇媽,一直堅強的將家庭重擔默默扛在肩上。
「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人性原本就不是非善即惡的,何況是母親呢。
除了這些配角的人設立不住腳,主角的塑造也有些用力過猛,尤其是在三兄妹長大之後。雖然三位主演將校園生活中的這些小互動演繹的可愛又俏皮,任誰看了也忍不住嘴角上揚。
但為了表現成長之痛,編劇累加在小哥和大哥身上的悲慘身世有些太過沉重了。
凌霄從小父母離婚,小妹意外去世還不夠。高考後還得加上外婆心梗去世,母親遭遇車禍,舅舅道德綁架這樣慘絕人寰的經歷。
子秋被母親拋棄,小心翼翼長到18歲,還突然蹦出一個禽獸不如的爹,逼著他不仁不義。
這似乎是國產劇的通病,好像主角沒有慘到人神共憤的身世,故事就沒辦法繼續。
其實有時候,表現成長之痛可以用一種蜻蜓點水般的方式,大可不必這樣興師動眾。來看看1988中是怎樣表現成長痛的呢?
德善擁有一個很普通的家庭,沒有突然冒出來的暴發戶親爹,也沒有冷心冷肺,不負責任的媽媽。他們彼此相愛,但也經常鬧些小矛盾。
姐姐寶拉是大家眼裡的高材生,全家人的希望,所以爸媽事事都要德善讓著姐姐。姐妹兩個人常常因為一些小事打的不可開交。
德善還有一個弟弟餘暉,家裡排行老二的孩子常常遇到被忽視的尷尬境遇。只剩兩個荷包蛋,媽媽給了姐姐和弟弟,炸整雞的兩隻雞腿也輪不到她,每次只能吃雞翅。
因為沒錢買蛋糕,還得和姐姐共用一個生日蛋糕。時常都在忍耐的德善終於還是爆發了,這樣細膩的鋪墊下,觀眾好像也能感受到和德善同樣的委屈。
看到朋友們都有了堅定的目標後,德善的這一段內心獨白,將少女對未來的不確定和小緊張表現的淋漓盡致。
大家少年時,是不是都有過這樣懵懂迷茫的時期?這樣看似無心的小細節,好像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1988》中也有親人離世的情節,編劇是如何表現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呢?最開始德善看到父親在祖母葬禮上好像根本不傷心,自如地吃吃喝喝,還笑著招呼客人時完全不能理解。
直到大伯回來,一直假裝沒事的父親那根繃著的弦突然斷掉,抱著自己的哥哥痛哭,無助的喊著「怎麼辦啊」。
德善才突然醒悟到,「原來大人也很痛苦,他們只是在忍耐,故作堅強的偽裝自己啊。」這樣細水長流的成長或許沒有撕心裂肺的心理矛盾來的直觀,卻後勁兒強大。
凌霄說,長大是一瞬間的事。但小編覺得,大部分人的長大,是漫長的,看不見的。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或許都會讓你長大一點,直到最後蛻變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學會獨立,學會責任。
其實國產劇也是一樣,當製作者們意識到真正受到觀眾歡迎的劇集一定是有質量的,國產劇也在慢慢長大。
《以家人之名》雖然還不能真的做到和《請回答1988》一樣完整,但這部劇本身還是有很多亮點,比如很有質感的畫面,主演之間頗有靈氣的小互動都值得喜歡。
除此以外,無論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情還是原生家庭的傷害,也一直是國產劇想要解讀卻一直沒交出高分答卷的命題,或許被給予厚望的《以家人之名》會給出一個更好的詮釋。又或許它最終沒能完成使命,趨於平淡,潦草收尾。
追劇真的好難,會不會爛尾全憑運氣。小編非常希望這部劇可以擺脫高開低走的命運,維持質量,成為繼《隱秘的角落》《慶餘年》後又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年度佳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