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ice Carissa
要說最近幾個月古典音樂圈最火的新秀
無疑就是2018年 利茲鋼琴比賽冠軍
陸逸軒
Eric Lu
來自陸逸軒的新年祝福
(戳視頻)
▼
2018年9月15日晚,在第19屆利茲國際鋼琴比賽決賽的舞臺上,一張亞洲面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陸逸軒用貝多芬華麗細膩的《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徵服了評委和觀眾,從鋼琴家郎朗手中接過了利茲鋼琴比賽的冠軍獎盃,成為了這項已有55年歷史的鋼琴大賽第一位華人首獎得主。
前不久,陸逸軒剛剛帶著他在利茲比賽上的獲獎曲目,於上海大劇院舉辦了個人鋼琴獨奏音樂會。這個年僅20歲的青年鋼琴家,向聽眾展現了超出這個年紀的成熟和思考。
圖片來源:上海大劇院
「陸逸軒是一位年輕的鋼琴演奏家,他的特殊之處在於他的演奏是那麼成熟,深思熟慮。儘管他的年齡很小,但在商業化的音樂世界中,這種品質非常罕見。他以自己的身份脫穎而出,真誠,純潔,無條件地熱愛音樂。」
——鄧泰山
© Janice Carissa
陸逸軒1997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媽媽來自上海,爸爸來自臺灣。這個20歲的年輕大男孩,似乎把音樂以外的任何事情都看得像是一杯白開水一樣清淡:
Q:最喜歡的電影和書籍?
「好像很難說哪個是最喜歡的」
Q:除了音樂之外還有什麼興趣?
「我的生活總體來講都跟音樂有關,我會聽非常多的錄音還有現場音樂會。對,這就是我的興趣。」
Q:為了保護手指,不能像其他男孩一樣打球,會不會覺得可惜?
「不會,其實我覺得很幸運,音樂使我能夠週遊世界,帶我去這麼多的地方,見到這麼多種文化。這是我生活中最快樂的部分之一。」
從孩童時代起,陸逸軒就顯示出對音樂天生的直覺。他的父母雖然都不是音樂從業者,但是爸爸十分熱愛音樂,家裡收藏了幾百張唱片。讓陸逸軒感到幸運的是,他的父母不會強迫他做什麼事情,而是一直都支持他的選擇。
陸逸軒還有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姐姐,陸逸軒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就是從當時聽姐姐上鋼琴課開始的。5歲半時,陸逸軒自己向父母提出想要學琴,就這樣走上了鋼琴之路。
隨後,他便進入位于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大學預科學習,2013年以後,進入了被譽為「獨奏家搖籃」的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開始在各項國際鋼琴賽事中展露頭角。
問起是什麼激勵著他獲得今天的傲人成績?陸逸軒覺得應該就是對音樂的熱愛吧,他說「強烈、真實的對音樂的愛,能夠引領你走向一切,激勵你努力,激勵你迎接挑戰。」
© Allan McKenzie
Q:在你的演奏生涯中,讓你印象最深的事是?
「那一定是幾個月前,獲得利茲鋼琴比賽的冠軍。」
對年輕鋼琴家來說,在知名國際比賽上獲得大獎,無疑是開啟個人職業生涯的極佳通道。每三年舉行一屆的英國利茲鋼琴比賽,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鋼琴賽事之一,曾經助力很多鋼琴家走上職業舞臺。包括穆雷·佩拉西亞(Murray Perahia)拉杜·魯普(Radu Lupu)、內田光子(Dame Mitsuko Uchida)、安德拉斯·希夫(Andreas Schiff )等都曾是這項比賽的獲獎者,而這些都是陸逸軒非常喜歡的鋼琴家。
他從14歲起就開始參加韋爾比耶音樂節,和內田光子、希夫、瓦迪上過大師課。他本人也非常喜歡索科洛夫的演奏,就連幾秒鐘的演奏片段他都會反覆聆聽。
陸逸軒是本屆利茲比賽進入決賽的5位選手中最年輕的一位。少年老成的他,精湛而成熟的演奏獲得了歐洲媒體的盛讚,英國《每日電訊報》稱「這種藝術性在任何年齡的鋼琴家中都很罕見,在20歲的時候發現它簡直令人震驚。"
獲得利茲冠軍之後,陸逸軒不僅與華納古典、Askonas Holt籤下唱片及經紀合約,也在全世界範圍內獲得大量的演出機會。雖然陸逸軒在2015年蕭邦比賽獲獎之時就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程度如此密集的聚焦還是在今年的利茲大賽之後。
媒體的聚光燈並沒有讓陸逸軒無所適從,聊起獲獎後自己人生發生的變化,陸逸軒說:「比賽之後,我有了在全球範圍發展職業的機遇,這讓我見到了音樂商業的一面...這確實很有挑戰性,不過正是我一直以來想要的,我想我應該可以做好。」
© Allan McKenzie
比賽過程中,還有一個驚險的小插曲。就在半決賽之前,陸逸軒突然發起了高燒,導致他在比賽之前根本無法練習,而半決賽上需要演奏的一套曲目長達75分鐘。陸逸軒當時非常地慌張,因為為了比賽已經準備了一年,如果因為生病而失敗了,會是莫大的遺憾。
到了比賽當天,早晨的身體狀況還很糟糕,但是下午2點居然就清醒了,於是陸逸軒抓緊時間狂練了5個小時。「雖然當時還覺得手有點不聽使喚,但神奇的是,到了臺上卻一切都好了,似乎身體能知道這一刻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等到在臺上演奏完75分鐘的曲子,才感到腦子混亂地不行。」
陸逸軒在利茲決賽時演奏
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
▼
陸逸軒對「貝四」的解讀
「這部作品很有挑戰性,我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思考它、練習它。它非常獨特,像是來自天堂的聲音,非常抒情而又溫暖,不像貝多芬其他一些作品那樣有稜角。
第二樂章是交響樂隊和鋼琴對話,仿佛有一股來自神或魔的力量,鋼琴用最柔和、最懇切的方式回應,有時很絕望,甚至淹沒了我們,有著悲劇性的結尾,之後立即進入第三樂章,沒有停頓,突然讓人感受到光芒、歡快、明亮,我認為是奇蹟般的樂章。」
© Allan McKenzie
如今正在柯蒂斯音樂學院讀書的陸逸軒,師從畢斯(Jonathan Biss)與麥克唐納(Robert McDonald):
「Jonathan是一位理想主義的音樂家,最講究的是真誠地對待音樂,知識非常淵博;McDonald從不會強加自己的方式給學生,他會為每個學生定製方法,讓你既能夠維持自己的音樂上的個性,又能讓音樂聽起來更有說服力。對我在技巧上的幫助也有很大。」
在考取柯蒂斯之前的學期道路上,陸逸軒也得到了多位老師的指點,他也都十分清楚地一一記得:
「楊鏡釧老師教給我很多基礎,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亞歷山大·科爾桑迪亞(Alexander Korsantia)是我後來在音樂會上遇到的老師,他鼓勵我走出舒適區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此外,因蕭邦比賽而聞名的著名鋼琴大師鄧泰山也是他的良師益友。陸逸軒說,即使是現在,他也會每年去拜訪鄧泰山大師幾次。
「我每次都會準備一些自認為很有自信的曲子彈給他聽,但每次從他家離開時我都覺得自己好像完全不會彈這個曲子。鄧老師會給我很多提點,讓我去重新整理和思考。」
年僅20歲就已經站在如此高的職業起點上,陸逸軒對於自己的未來也有著明確的規劃:
首先,陸逸軒會在柯蒂斯繼續學習一年。雖然已經完成了自己的4年本科學習,但他希望自己的人生在發生了這麼大的改變時,依然有一部分穩定的東西,可以讓他繼續紮根在柯蒂斯安定寬鬆的學習環境中。
同時,他也在計劃自己的柏林之行。希望可以在那裡,一邊繼續他的演奏,一邊學習深造。
此外,他還會繼續拓展自己的曲目。除了現在常彈的作曲家之外,俄羅斯的作品對陸逸軒來說也很有吸引力。或許,未來陸逸軒還會演奏現代派作曲家的作品,甚至自己做一些改編也未可知。
「誰知道呢,就讓它發生在未來吧」,陸逸軒說。
的確,這樣一位才華與智慧兼備的青年鋼琴家的未來,值得所有人的期待。就像本次利茲比賽的評委之一,鋼琴家陳薩說的:「希望我們做了一個對的選擇。是否是正確的決定,還要看這些鋼琴家們十年以後的樣子,來論證我們的今天。」
© Janice Carissa
(點擊人名查看文章)
作曲家
譚盾(1) | 譚盾(2) | 陳其鋼(1) | 陳其鋼(2) | 普萊斯納
指揮家
餘隆 | 許忠 | MTT | 梵志登 | 莫洛 | 張弦 | 楊洋
鋼琴家
郎朗 | 李雲迪 | 張昊辰 | 朱曉玫 | 內爾森·弗萊爾 | 鄧泰山
李堅 | 吳牧野 | 孫穎迪 | 陳潔 | 宋思衡 | 薛穎佳
王羽佳 |路易 | 杜芒 | 威爾 | 魯迪 | 尤雅 | 科恩 | 特裡福諾夫
小提琴家
穆特 | 穆洛娃 | 鄭京和 | 約夏·貝爾 | 祖克曼
詹姆士·海涅斯 | 宓多裡 | 安德烈·瑞歐 | 徐惟聆
黃蒙拉 | 頂級交響樂團首席
大提琴家
阿麗莎·韋勒斯坦 | 戈蒂埃·卡普松 | 王健 | 秦立巍 | 陳衛平
聲樂藝術家
沈洋 | 田浩江 | 和慧 | 斯圖茨曼 | 紐約哈萊姆合唱
彩虹合唱團金承志
舞臺藝術家
張軍 | 特雷弗·納恩 | 大衛·雷諾索 | 埃文•恩賽因
洛朗·班、達米安·薩格、史蒂芬·梅託 | 馮英 | 徐麗東
其他音樂家
安德烈斯·奧登薩默 | 朱宗慶
學者&樂評人
錢世錦 | 林宏鳴 | 王勇 | 楊燕迪 | 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