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
本期作者
不想淋雨就打把傘
本期關鍵詞
微綜藝 | 豎屏綜藝 | 羅英錫
撐起韓國綜藝半邊天的羅英錫導演在入駐YOUTUBE後開始了他的微綜藝探索之路。《麻浦靚仔》作為Channel十五夜系列短視頻的第三彈,近期頻頻出現在社交平臺話題中,一開播就獲得豆瓣9.6分的好成績。
節目的主要內容是先由導演組設定好時裝搭配所需要的時間、地點和場景,再讓宋旻浩和表志勳兩人在限時十分鐘以內穿出自己認為合適的服裝,拍攝照片上傳網絡,由網友根據喜好度投票,20分鐘後決出勝負。
[譯製] 神跡出品 | 翻譯 軟軟 小泡 | 製作&壓制 ALu醬 衍海 | 監製 DQ | 文案 大痣 | 麻浦帥小夥
在後期拍攝中,導演組不斷開發新「玩法」。兩位好友不僅為對方挑選搭配,還聯合時尚達人一起為導演羅英錫進行換裝,打電話叫上自己的夥伴形成團隊對決等。羅PD一貫「無規則」的風格讓這檔時尚類綜藝的氛圍變得輕鬆,打開方式變得更加豐富。
《麻浦靚仔》先在TV端播放五分鐘,之後在網絡上放送二十分鐘左右的完整版。縮短的時長意味著自由度更高的觀看時間,符合新時代背景下觀眾的收視習慣,但也意味著更高強度的內容濃縮,羅PD是如何做到在短短幾分鐘內構建觀眾和節目的緊密聯繫,使節目能持續抓住觀眾的呢?
《麻浦靚仔》好評如潮背後的亮點
1. 善用橫向思維,大IP深度解構
從《在冰島的三餐》《煮麵男》到《麻浦靚仔》,羅英錫在Youtube上對微綜藝地試水進入成熟發展期。這三檔節目都是由《新西遊記》大IP延伸而來,在進行旅行、美食、時尚多方向的分解後,由原班人馬出演,其背後的考量,是藉由熟悉面孔來降低節目理解難度、提高觀眾接受度,同時加深對原IP內核精神的印象。
[製作] 翻譯 紫雯 | 製作 瑞秋 | 文案 751 | 片源 DQ | 去冰島的三餐 | 轉載註明 神跡出品 禁一切
宋旻浩和P.O有著相似的年齡、經歷和職業,兩人多年的友情在《新西遊記》中就有體現,所組成的「土豬CP」圈粉無數。《麻浦靚仔》中抓住兩人至親好友這一點,結合彼此迥異的時尚風格進行展開。宋閔浩喜歡色彩鮮豔、款式誇張的服裝,比較特立獨行;而P.O崇尚較為嚴謹體面的搭配,走 「溫柔男友風」的路線。節目通過兩人相互吐槽、默契動作得以逗趣呈現。基於原有節目的微綜藝延伸,讓觀眾能在短時間內迅速代入相應的綜藝語境,節目也變得趣味盎然、笑點滿滿。
事實上,垂直細分有廣闊的開發空間,可以針對目標觀眾的偏好進行細分,但羅英錫的巧思在於垂直細分下進一步橫向思考。橫向思維下的系列節目既可以充分發揮成熟成功欄目的品牌效應,有效避免了原創綜藝的市場風險,也規避了縱向系列因過於雷同而帶來的審美疲勞,具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效應。
2. 藉助場景敘事,突出時尚外殼下的喜劇內核
《麻浦靚仔》粗略從內容上看,明星時尚對決的方式並不新穎,其出彩之處除了嘉賓之間所製造的巨大反差外,還在於它將枯燥的對決置於場景中進行敘事。《麻浦靚仔》並不是簡單地向觀眾介紹潮品穿搭,而是通過情景喜劇演繹的方式,讓節目更具綜藝趣味,能夠快速吸引觀眾,也讓明星們的潮流穿搭與生活真正結合起來。
已播出的節目中導演組設置不同的T.P.O(Time . Place . Occasion)挑戰主題進行對決,如「去小區門口便利店,既不顯露藝人身份又不會丟面兒」、「去醫院探望嚴厲的大伯,然後直接去CLUB公演」等。這些主題對決本身就具有通俗性和喜劇性,加上「土豬cp」浮誇爆笑的演繹,所製造出的效果便有了加成。
《麻浦靚仔》所製造出來的笑點密集離不開重點突出的果斷敘事省略,既保證了節目在短時長內的完整,又具備主次分明的結構,讓碎片化的時間切分下,敘事邏輯碎而不散。其在場景設置上的符號化表達、通過主題任務連接的綜藝玩法,以一種另闢蹊徑的方式,給時尚類綜藝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3. 臺網雙線並進,後期製作發力
《麻浦靚仔》目前TV版和網絡完整版的共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不同需求,使節目由長到短的變化擁有了更緩和的過渡。短視頻時代下,微綜藝由網轉臺、雙線並進是必然趨勢。5分鐘的TV版選取節目中最有趣的部分進行剪輯,重點在吸引觀眾的同時勾起好奇心,驅使電視前的觀眾在網絡端收看完整版。Channel十五夜的設置,也讓羅pd的作品優先通過微綜藝的形式在海外市場拓展,通過訂閱等收穫一定數量的忠實觀眾,為後續大綜藝的傳播打下基礎。
普遍來說,韓綜的笑點十分依賴後期字幕配上快節奏的畫面,從而突出無釐頭的笑點。《麻浦靚仔》延續《新西遊記》的風格,後期剪輯通過取捨留下精華內容,在重點信息上進行放大,符合移動場景下的收看習慣。同時,導演組是找準了網絡傳播的節奏,通過快速剪輯突出笑點和故事線。節目中甚至常常出現自製表情包,適合觀眾截屏進行二次傳播。
紮實的觀眾基礎讓《麻浦靚仔》取得了不錯的反響,但其原有節目邏輯和敘事風格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節目獨立性不強。當前微綜藝市場大量新平臺進行試水,在沒有大IP作為主體加持的情況下,短時長的節目應當如何增強自身傳播力呢?
作為獨立體的微綜藝如何增強傳播力?
1.深度挖掘主題內涵,聚攏觀眾加速圈層互動
微綜藝由於其時長受限,所以在有限的時長內要儘量避免碎片化和淺層化,將內容進行立體呈現。這就要求製片組對於節目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微綜藝每一期的主題應當做到單一而重點突出,精耕細作內容垂直領域,從而實現差異化運營。同時,在節目放送前期根據觀眾的反饋,及時調整節目的創意定位以適應傳播需求。
羅雲熙工作室出品的《魔熙先生+》就以成都為主體,跟隨羅雲熙的腳步從方言、美食、電競、書店、漢服等全新的維度出發,重新認識這座城市。每一集都是獨立而突出的主題,聯繫的是當下年輕人最熱門的關注點。將觀眾中喜歡不同文化的人進行圈合,共同以成都為中心,在不斷變遷中尋找不變的記憶。
介於當下微綜藝觀眾多為青年群體,這一圈層具有多元性和分散性的特徵,微綜藝想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通過節目系列的方式聚攏這些圈層,使原本界限分明的小圈層構成大系統。套系化的模式從內容輸出角度加速了圈層互動,同時也能讓觀眾的審美期待在合理的區域內遷移,成就更大的審美空間。除了單獨一季中分散多個主題,節目還可以採用嘉賓合作方式,以季的模式進行分割,每一季按照不同的著力點進行輸出,時尚、美食、設計等構成系列性,使其具有可發展的空間,更有利於整體IP的形成。
2. 著力於社交平臺互動,挖掘二次傳播潛力
在傳播技術的革命所催生的全新媒介環境中,信息逐步由單向傳播向雙向、多向傳播轉變。在媒介融合的時代,媒體的社會屬性越來越突出。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之間的關係呈現了從跨媒體、全媒體到融媒體的發展路徑,這是一個由認知到接觸再到互動的過程。微綜藝以媒介融合為基礎不僅能擴展節目的話語空間、打破固定的話語約束,還能豐富節目形態的表現力,給節目帶來穩定的觀眾群體和傳播優勢,從而增強節目的競爭力。
國內首檔純紀錄片式微綜藝節目《你好,是鹿晗嗎》一經播出就取得了八集播放量高達 1.6億的好成績。這得益於其節目定位為互動真人秀,製片方採取融媒體策略,觀眾可以通過網絡向傳播者提供反饋,及時與傳播者互動,調整節目內容以更好地迎合觀眾觀看需求。微綜藝的傳播不是單純的線性傳播,節目從發布到接收的過程,是一個閉合迴路。觀眾不僅是受者,所以在腳本規劃時,需要將其作為二次傳播的傳者。這種雙向交流和互動的交流模式以情感為基礎,與觀眾保持更密切的聯繫,更有利於提高觀眾的黏性。
微綜藝節目策劃方應當與節目參與者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開展廣泛互動,節目傳播主體通過設置議題、引導討論的形式與觀眾進行互動,從而構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輿論場。同時,節目策劃方還可以運用直播等方式與觀眾進行深層次互動,粉絲觀看直播後通過轉發、評論、分享等方式將節目傳播到其他潛在觀眾,這些潛在觀眾接收信息後部分進行再次傳播。這種傳遞方式會形成網狀覆蓋的多層次傳播效應,提升節目熱度,進而提升節目的影響力。
3. 注重沉浸化體驗,發展豎屏模式
就在2019年年底,抖音攜手張藝興出發,搭檔《極限挑戰》的導演嚴敏作為總監製一同打造《歸零》,以10分鐘左右的明星豎屏微真人秀,再次向微綜藝領域進擊。其帶給製作端的經驗很多,豎屏相較於橫屏自帶了許多畫面傳播上的劣勢,所以製作團隊在前期拍攝時就要在合理配置畫面內容仔細斟酌,凸顯景深的遠近感,讓畫面呈現更有質感。後期可以利用橫豎屏實時變換等剪輯方式,讓用戶在觀看過程中瞬間抓住高能時間節點,以最佳視角展現畫面特點,從而帶給用戶沉浸式的體驗。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豎屏微綜藝延續移動內容在宣發層面的優勢,擁有了能夠真正嵌入到廣大觀眾的觀看場景中的機遇。同時,其別具一格的敘事邏輯、更具親和力的社交屬性等特點也使「豎屏」傳播擁有天然的傳播優勢。在時長和屏寬都被極大壓縮的情況下,豎屏微綜藝製作方需要利用有限的時空內創作出邏輯連貫、看點密集、模式創新的視頻內容,就需要對原本適用於橫屏傳播的嘉賓構成、場景設置、鏡頭剪輯等基本元素進行調整甚至顛覆,從而探索出合適的豎屏微綜藝生產和傳播方式。
過去一年各大平臺紛紛試水微綜藝,這一階段已經初具發展勢頭,下一階段微綜藝市場必將迎來更多品牌玩家入局,同時迎來的還有同質化等問題。如何從更加細膩的視角挖掘用戶的興趣點?如何進行用戶留存?如何找到破圈切入口?微綜藝市場的開拓之路,道阻且長。
李凌羽 | 文字
吳瓊 | 編輯
羅玉清 | 責任編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