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除了繞日公轉,還有本身的自轉,以地球為例,所觀察到的所有天文現象,都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引起的,由於地球自轉所觀察到的現象叫做「周日視運動」,地球自轉看起來就像是整個天球都在轉,天球的旋轉中心在北天極,就是北極星附近,北天極實際上就是地球北極在天球上的投影,由於相對運動,所以看起來天空中所有的恆星都是圍繞著這個北天極在旋轉的。
由於公轉所觀察到的現象叫做「周年視運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一年四季的變化,具體現象就是黃道的發現,古人發現太陽在恆星天上的這個位置,每天都會出現一些細微的差距,大約就365天左右才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就是一年。
古人對「年」時間概念的定義:
第一種(恆星周期),就是通過太陽在恆星天上行走一圈的周期。
第二種(立竿見影),夏天正午的太陽升得最高,冬天正午的太陽相對比較低,高低就是仰角,正午12點抬頭看太陽的角度就是仰角。
古人在地上豎直立一支竹竿,太陽越高,竹竿的影子越短,太陽越低,竹竿的影子就越長,古人就把正午時分竹竿影子最短的這一天,也就是太陽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就是夏天來了。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就叫做「冬至」。古人就是把連續兩次太陽到達最高的時候或者最低的時候,這個周期也叫做「一年」,因為這個周期恰好也是365天左右
(恆星周期)與(立竿見影)存在時間差
第一種(恆星周期)定義的年,通過太陽在恆星天上的位置變化來定義的年,本質是地球的公轉,地球這個地球每公轉一點,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太陽在恆星天上的投影,它的位置就會變化一點,地球不停地公轉,看起來就像是太陽在恆星天上移動,當地球公轉一圈的時候,這個周期叫做「一恆星年」,大概是365.25636天。
而第二種(立竿見影)定義的年,本質是地球在水平方向上繞日公轉,因為運動是相對的,假設太陽圍繞地球轉一圈,這就是一個「回歸年」,這個軌道叫做「黃道」,這個軌道所在的平面就是「黃道面」,傾斜的面叫做「赤道面」,通過太陽高度定義的年,實際上就是由於地球的自轉軸不是正好垂直於「黃道面」的,而是有一個傾斜的角度(6633')的,所以地球的赤道面和黃道面,實際上是存在一個夾角的,這叫就是「黃赤交角」,角度是2327'。
正因為存在這個交角,才會存在四季的變化,這是四季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就意味著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就會更多,因為大氣對於太陽輻射的折射和散射就會變少了,所以此時的北半球就是夏天。南半球就是冬天,恰好直射北回歸線這一天,這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看到的太陽就最高。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這就是冬至日,所以看到的太陽就最低。
通過這個立竿見影來制定的一年,也就是太陽連續兩次直射北回歸線或者是直射南回歸線的這個周期,這種周期定義的一年叫做「一回歸年」,大概是365.2422,相比「一恆星年」(365.25636天),恆星年和回歸年每年相差了大概1224秒,就是回歸年比恆星年短了20分鐘24秒,這個現象在天文學上叫做「歲差」,一年差20分鐘左右,不要小看這麼微弱的差別,但是在很早之前,人們就已經發現這個歲差的存在了。
我國的古人也很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並且我古人很聰明的,恆星年就叫做「年」,而回歸年就叫做「歲」,最早就是通過立一根杆子叫做「圭表」,每年影子最長的時候「冬至日」對吧,到下一次的「冬至日」,叫做「一歲」,一歲嚴格來說就是經歷了一回歸年。
「圭表」
未解之謎·「恆星年」和「回歸年」相差1224秒
根據上述「回歸年」太陽圍繞地球旋轉,水平的面是「黃道面」,傾斜的面是「赤道面」黃道與赤道相交於兩點,分別就是春分、秋分,所謂的「回歸年」其實就是指太陽再次回到黃道上定點的時間,比如從春分點開始計算,到下一次春分為時間就是一個回歸年。
同樣是一圈的周期,為什麼卻短了1224秒?
唯一的原因就是這個春分點提前了,意思是太陽還沒有圍繞到一圈,就已經到了春分點了,因為春分點它向前移動了,這就是形成「歲差」的直接原因。
春分點為什麼會向前移動呢?
其實不只是春分點,如把春分點定為0度,秋分點定為180度,這時所有的點都向前移了一點,所以古人把歲差叫做「分點歲差」,這個分點和太陽的運動剛好是相反的,把春分點和秋分點連成一條線,這條線它也是在輕微地轉動的,這說明了地球的赤道面在旋轉,或者說地球的赤道面的法線在旋轉,也就是地軸在旋轉。
紅柱是地軸(地軸也會轉動)
舉例說明:
地球地軸的旋轉就像一個陀螺一樣。
地軸旋轉的周期,也就是說地軸旋轉一圈的周期是是25786年,這就是歲差的周期。地軸的轉動在物理上叫做「進動」,所以造成歲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地軸的進動。
「進動」與「章動」
進動因為自轉軸和對稱軸它存在一個夾角,所以存在扭矩,如果地球是豎直轉動的,它就不會這個出現進動現象,但是旋轉軸稍稍的傾斜一點,地球整體就會出現進動現象。其實不僅是自轉軸的進動,地球的公轉軌道也存在進動,叫做「近日點進動」,地球環繞太陽旋轉的橢圓軌道,會整體有一點點移動。
章動地球相對於月球和太陽的位置有周期性的變化,地球所受到的來自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的變化,使得地球自轉軸的空間會出現緩慢移動外,疊加上各種周期的幅度振動,一個小範圍的波動叫做「章動」。
「進動」與「章動」會造成天極位置影響
進動、章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天極的變化,地球的自轉軸在旋轉,南北天極實際上也是在跟著出現位置變化,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每年看到的北天極,它都不是去年的北天極了,而是每過 25786年才會又回到原來天極的原點。
從17世紀末開始,近代天文學得到了快速發展,附著科學水平與技術的提高,漸漸地解決了一些古人留下來的未解之謎。克卜勒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出現之後,解決了測量地球的質量,以及如何測量天體之間的距離等一些難題,在未來還有很多有待用科學來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