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軸旋轉一圈的周期是25786年

2020-12-23 冥維空間

行星除了繞日公轉,還有本身的自轉,以地球為例,所觀察到的所有天文現象,都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引起的,由於地球自轉所觀察到的現象叫做「周日視運動」,地球自轉看起來就像是整個天球都在轉,天球的旋轉中心在北天極,就是北極星附近,北天極實際上就是地球北極在天球上的投影,由於相對運動,所以看起來天空中所有的恆星都是圍繞著這個北天極在旋轉的。

由於公轉所觀察到的現象叫做「周年視運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一年四季的變化,具體現象就是黃道的發現,古人發現太陽在恆星天上的這個位置,每天都會出現一些細微的差距,大約就365天左右才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就是一年。

古人對「年」時間概念的定義:

第一種(恆星周期),就是通過太陽在恆星天上行走一圈的周期。

第二種(立竿見影),夏天正午的太陽升得最高,冬天正午的太陽相對比較低,高低就是仰角,正午12點抬頭看太陽的角度就是仰角。

古人在地上豎直立一支竹竿,太陽越高,竹竿的影子越短,太陽越低,竹竿的影子就越長,古人就把正午時分竹竿影子最短的這一天,也就是太陽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就是夏天來了。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就叫做「冬至」。古人就是把連續兩次太陽到達最高的時候或者最低的時候,這個周期也叫做「一年」,因為這個周期恰好也是365天左右

(恆星周期)與(立竿見影)存在時間差

第一種(恆星周期)定義的年,通過太陽在恆星天上的位置變化來定義的年,本質是地球的公轉,地球這個地球每公轉一點,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太陽在恆星天上的投影,它的位置就會變化一點,地球不停地公轉,看起來就像是太陽在恆星天上移動,當地球公轉一圈的時候,這個周期叫做「一恆星年」,大概是365.25636天。

而第二種(立竿見影)定義的年,本質是地球在水平方向上繞日公轉,因為運動是相對的,假設太陽圍繞地球轉一圈,這就是一個「回歸年」,這個軌道叫做「黃道」,這個軌道所在的平面就是「黃道面」,傾斜的面叫做「赤道面」,通過太陽高度定義的年,實際上就是由於地球的自轉軸不是正好垂直於「黃道面」的,而是有一個傾斜的角度(6633')的,所以地球的赤道面和黃道面,實際上是存在一個夾角的,這叫就是「黃赤交角」,角度是2327'。

正因為存在這個交角,才會存在四季的變化,這是四季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就意味著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就會更多,因為大氣對於太陽輻射的折射和散射就會變少了,所以此時的北半球就是夏天。南半球就是冬天,恰好直射北回歸線這一天,這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看到的太陽就最高。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這就是冬至日,所以看到的太陽就最低。

通過這個立竿見影來制定的一年,也就是太陽連續兩次直射北回歸線或者是直射南回歸線的這個周期,這種周期定義的一年叫做「一回歸年」,大概是365.2422,相比「一恆星年」(365.25636天),恆星年和回歸年每年相差了大概1224秒,就是回歸年比恆星年短了20分鐘24秒,這個現象在天文學上叫做「歲差」,一年差20分鐘左右,不要小看這麼微弱的差別,但是在很早之前,人們就已經發現這個歲差的存在了。

我國的古人也很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並且我古人很聰明的,恆星年就叫做「年」,而回歸年就叫做「歲」,最早就是通過立一根杆子叫做「圭表」,每年影子最長的時候「冬至日」對吧,到下一次的「冬至日」,叫做「一歲」,一歲嚴格來說就是經歷了一回歸年。

「圭表」

未解之謎·「恆星年」和「回歸年」相差1224秒

根據上述「回歸年」太陽圍繞地球旋轉,水平的面是「黃道面」,傾斜的面是「赤道面」黃道與赤道相交於兩點,分別就是春分、秋分,所謂的「回歸年」其實就是指太陽再次回到黃道上定點的時間,比如從春分點開始計算,到下一次春分為時間就是一個回歸年。

同樣是一圈的周期,為什麼卻短了1224秒?

唯一的原因就是這個春分點提前了,意思是太陽還沒有圍繞到一圈,就已經到了春分點了,因為春分點它向前移動了,這就是形成「歲差」的直接原因。

春分點為什麼會向前移動呢?

其實不只是春分點,如把春分點定為0度,秋分點定為180度,這時所有的點都向前移了一點,所以古人把歲差叫做「分點歲差」,這個分點和太陽的運動剛好是相反的,把春分點和秋分點連成一條線,這條線它也是在輕微地轉動的,這說明了地球的赤道面在旋轉,或者說地球的赤道面的法線在旋轉,也就是地軸在旋轉。

紅柱是地軸(地軸也會轉動)

舉例說明:

地球地軸的旋轉就像一個陀螺一樣。

地軸旋轉的周期,也就是說地軸旋轉一圈的周期是是25786年,這就是歲差的周期。地軸的轉動在物理上叫做「進動」,所以造成歲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地軸的進動。

「進動」與「章動」

進動因為自轉軸和對稱軸它存在一個夾角,所以存在扭矩,如果地球是豎直轉動的,它就不會這個出現進動現象,但是旋轉軸稍稍的傾斜一點,地球整體就會出現進動現象。其實不僅是自轉軸的進動,地球的公轉軌道也存在進動,叫做「近日點進動」,地球環繞太陽旋轉的橢圓軌道,會整體有一點點移動。

章動地球相對於月球和太陽的位置有周期性的變化,地球所受到的來自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的變化,使得地球自轉軸的空間會出現緩慢移動外,疊加上各種周期的幅度振動,一個小範圍的波動叫做「章動」。

「進動」與「章動」會造成天極位置影響

進動、章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天極的變化,地球的自轉軸在旋轉,南北天極實際上也是在跟著出現位置變化,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每年看到的北天極,它都不是去年的北天極了,而是每過 25786年才會又回到原來天極的原點。

從17世紀末開始,近代天文學得到了快速發展,附著科學水平與技術的提高,漸漸地解決了一些古人留下來的未解之謎。克卜勒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出現之後,解決了測量地球的質量,以及如何測量天體之間的距離等一些難題,在未來還有很多有待用科學來解決的問題。

相關焦點

  • 25920年循環周期,人類意識大覺醒,迎接新時代誕臨!
    我們古人對年的定義有兩種,第一種太陽在恆星天上行走一圈的周期——恆星年,但不是很好觀測。第二種就是採用立竿見影法——豎直立一個竹竿,太陽越高,竹竿的影子越短。太陽越低,竹竿的影子越長。古人把連續兩次太陽到達最高或者最低的時候的周期也稱為一年——回歸年,這個周期也恰好是365天左右。可是以上說的兩個年實際上是有微小的差別的,恆星年與回歸年每年相差大約20.4分鐘,就是回歸年比恆星年短20分24秒——因為地球地軸也在逆時針旋轉——每年春分點都會提前!
  • 經歷258個世紀地軸才轉一圈,258個世紀之前地球上還沒有人類文明
    在公元開始的時期,北極上空並沒有北極星,因為地軸的做歲差運動一直在公元800年北極上空才出現一顆亮星,這是鹿豹座的一顆小雙星。現在這顆星星為2等星的北極星,是北極上空遇見過的星星中最明亮的一顆星星,在一千年中它享有北極星的盛譽一直到公元3500年它都是北極最明亮的北極星。
  • 有趣的民間遊戲:地軸、下五道、吹龍、猴攀槓、飛沙燕
    本文屬小王說民間遊戲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如果喜歡請關注我導語:地軸、下五道、吹龍、猴攀槓、飛沙燕 地軸:是過去北京及其他不少地方很流行的一種玩具,也叫「悶葫蘆」、「抽繩轉」;又有人管它叫「空鐘」、「地鈴」、「地龍」、「風葫蘆」,是以其聲似鍾鈴、旋轉時像滾動的龍、形似葫蘆等給它起的名
  •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需要1年,那太陽系繞銀河系轉一圈需要幾年?
    地球繞太陽一周需要1年已經成為常識,就連小學生都知道這樣的知識,不過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的時候,太陽攜帶著八大行星在也圍繞它的上一級天體銀河系旋轉,地球繞太陽轉一圈需要1年,那太陽系繞銀河系轉一圈需要幾年呢?
  • 旋轉編碼器的工作原理詳解
    如果角度碼盤做變速運動,把它看成為多個運動周期(在下面定義)的組合,那麼每個運動周期中輸出波形圖中的S0:S1:S2比值與實際圖的S0:S1:S2比值仍相同。通過輸出波形圖可知每個運動周期的時序為1、增量式編碼器特點:增量式編碼器轉軸旋轉時,有相應的脈衝輸出,其計數起點任意設定,可實現多圈無限累加和測量。編碼器軸轉一圈會輸出固定的脈衝,脈衝數由編碼器光柵的線數決定。需要提高分辯率時,可利用 90 度相位差的 A、B 兩路信號進行倍頻或更換高分辯率編碼器。
  • 地球自轉一圈不是24小時,一年不是繞太陽一圈,到底怎麼回事?
    小夥伴們都有這樣一個常識,地球自轉一圈是24小時,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圈是一年,如果有人現在告訴你並不是這樣的,你肯定會認為這個人是個槓精。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個人說得對,我完全同意這個人的說法!地球繞著自轉軸自轉一圈還真的不是24小時,而是23小時56分4.09秒;我們曆法上的一年其實也不是地球繞了太陽轉了360°,而是它只轉了359.986°,不夠一圈。
  • 越野車被大貨車撞得原地旋轉一圈後逃走,咋回事?
    夜晚,一輛越野車過路口時被一輛大貨車撞得原地旋轉一圈後,不但沒停下追究對方的責任,反而加速駛離現場,這是咋回事?民警根據貨車司機提供的信息,向西追去,追至1公裡外,在道路北側路邊發現這輛嫌疑車輛,兩女一男正站在車旁。民警上前詢問誰駕駛的車輛?男子稱是自己開的車。在民警進一步詢問情況時,有一名女子也稱是自己開的車。到底誰是司機?這其中肯定有人說謊,民警將散發著酒氣的三人都帶回中隊途中,一男一女還在爭著說是自己開的車。在中隊,三人經酒精測試儀吹氣檢測後,醫務人員對三人進行抽血化驗。
  • 什麼理論解釋了地球為何繞其軸自轉:慣性旋轉、磁場和太陽能
    為什麼地球不僅繞著太陽旋轉,而且還繞著自己的軸旋轉?是什麼「永動機」不允許它停下來呢?是什麼力量能夠使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產生旋轉運動?長期以來,天體物理學家和其他空間研究人員都一直在這些領域尋找答案。
  • 雙旋轉陀飛輪的宇宙奧義
    ,1795年發明寶璣遊絲,1801年陀飛輪榮獲專利……在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館裡,如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克裡姆林宮、土耳其託普卡帕宮等,都收藏有寶璣的鐘表作品。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腕錶名「雙旋轉」不僅僅是兩個獨立旋轉的陀飛輪,那只是其中一層含義。 兩個陀飛輪框架彼此相連,並且一端延伸構成時針,意味著兩個陀飛輪自轉的同時,還要隨時針每12個小時公轉一圈,這才是「雙旋轉」的第二層意思。
  • 周期規律與上古神仙
    古人通過觀察發現太陽系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個天體,並發現這些天體都對地球和人類產生影響,其中木星每12年運行一個周天(就是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地球環境也有12年的周期變化,被稱為歲星,與十二地支形成對應。道教中掌管這個周期的神靈被稱為太歲,是太歲神的簡稱。十二個太歲神一年一換,當年輪值的太歲神叫值年太歲(流年太歲)。
  • 官N代學者為研究它花了幾十年!
    (源於網絡)但是,由於太陽、月亮、行星引力影響等原因,地球的地軸一直在進行緩慢的周期運動,從而使天球上的節氣點也在不斷地「漂移」。比如,公元前6000多年,蘇美爾人發現春分點位於金牛座α星;但公元前2000多年,古巴比倫人則發現春分點已「漂」到白羊座-β星。換種更直白的說法,每年春分的固定時間,在地球上的固定地點仔細觀察太陽,會發現太陽不是在同一位置。
  • 月球公轉一圈要27天,地球公轉一圈要1年,太陽公轉一圈需要多久
    經過現代天文觀測計算,我們知道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圈需要27.32個地球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需要一個地球年,那我們的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一圈需要多少年,它的運行速度又是多少呢?本星際雲又處於本星系泡和「本地泡一」的接壤位置,本星系泡是一個直徑超過300光年的星際空洞,這裡物質稀少,我們的太陽系在其中已經運行了超過300萬年。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銀河系的中心其實是一個超級黑洞,名叫人馬座A*,銀河系內的所有天體都繞著這個黑洞在旋轉,我們的太陽系也圍繞著這個銀心旋轉著。那人們是如何知道太陽系整體的運動數據的呢?
  • 地球繞太陽一圈要1年,太陽繞銀河系一圈要多久?對我們影響巨大
    地球繞太陽一圈要1年,太陽繞銀河系一圈要多久?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在旋轉的,而太陽系是繞著銀河系中央在旋轉的。地球繞著太陽系公轉一周,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年四季,但是太陽系繞著銀河系轉一周會有什麼變化呢?是不是給地球的司機室差不多的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侏羅紀時代是在大約2.5億年前結束的,那這與太陽系繞銀河系轉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