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價值看到希望

2020-12-19 海峽導報

12月4日上午,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暨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啟動並舉行開營儀式,1000餘名兩岸青年共同參與此次活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致辭時表示,不管遭遇多少幹擾阻礙,兩岸青年繼續走近走親的堅定步伐不會停、不會斷;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兩岸關係終將撥雲見日,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

來自臺南的青年鄭明嘉在開營儀式上說,2106年與在穗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共同成立廣州臺灣青年之家,落戶天河區眾創五號空間,積極推動臺灣青年來穗實習、就業、創業與青年交流活動,目的是讓臺灣本島青年認識大陸、了解大陸、喜歡大陸、紮根大陸。四年來累計開展兩岸青年交流活動300多場,超過27000人次臺灣青年參與……廣州臺灣青年之家現已成為重要的兩岸青年交流平臺。從大陸十四五規劃來看,前景更加看好,相信臺青所有的夢想都可以在這裡得到放飛,所有遺憾將在這裡找到答案。

出生於兩岸家庭的許辰瑞從小就經常往返兩岸之間,見證了兩岸之間交流的一些變化。許辰瑞受訪時說,大陸同臺灣有很多共同點,也有很多不同點,希望通過自己製作的一個又一個視頻,去消弭掉一些兩岸之間的誤解,傳遞一些對兩岸和平有價值的東西。要讓越來越多的大陸人了解到,臺灣很多人是熱情友善的;也能夠讓越來越多臺灣人看到,大陸是一塊極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熱土。

在粵臺青吳少宏受訪時說,相對於臺灣,大陸的機會多,大陸的市場、信息升級以及各地的惠臺政策對臺灣青年創業者十分有利。 

我們認為,這些年來的兩岸青年交流是卓有成效的,而且是可持續的,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臺灣青年在大陸學習、實習、工作、創業、生活的故事可以看到,許多臺青都在大陸找到了價值、找到了市場、看到了希望。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兩岸政治氛圍不佳的影響,兩岸人員往來大幅減少,青年交流也遇到許多現實障礙,但幷沒有改變兩岸青年持續走近走親的大勢,相信絕大多數了解大陸的臺青都會認為,大陸的發展潛力大、機會多,臺青不但受惠於大陸的展,同時也貢獻於大陸的發展,幷且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參與者和貢獻者。

(來源:中評社)

相關焦點

  • 「讓臺灣青年了解真實的大陸」——臺青範姜鋒「雲上」復工記
    這家在臺灣青年中頗有名氣的創業基地自四年前設立以來,已累計孵化了上百家企業,範姜鋒也成為福建省首批臺籍「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去年,範姜鋒開始運營新媒體業務,「希望讓更多臺灣網友看到真實的大陸。」他說。五六個人的團隊,以臉書等平臺為載體,運作十多個自媒體帳號,不到一年時間,他們已累積了將近10萬的臺灣粉絲。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在8日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建築規劃師張欣頤說。作為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本次活動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來自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建築設計師與福建多個部門代表齊聚廈門,共同解讀惠臺政策、分享經驗,共話閩臺深化鄉建鄉創交流合作的新機遇。
  • 臺灣青年薛皓的大陸印象:想像與現實並不一樣
    兩岸青年往來交流活動,在2008年以來的九年時間裡,估計要以千計數了。最初,無論是否到過臺灣,大陸青年對臺灣的印象總是被「美好」佔據。但最近兩年,尤其是「太陽花」以來,大陸青年似乎突然發現:哇,原來臺灣的同齡人是這麼不喜歡我們啊!  大陸青年這樣的感受,或許並不完全真實,但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現實。
  • 臺灣青年座談大陸就業體會:跨海尋夢 機緣無限
    本報記者 孫立極 陳曉星  「我的未來不是夢,無限機緣在大陸」——10月8日,一場名為「走大路,通大陸——臺灣青年2017圓夢工程」的互動座談會在臺北舉行。多位青年臺企代表以「我的未來不是夢,無限機緣在大陸」為題,與在場的臺灣青年分享了自己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及創業就業經驗。  座談會由臺灣「一帶一路」經貿促進協會、中華青年創業聯誼會共同主辦。活動召集人張凱鈞介紹,此次特別利用大陸「十一」假期,召集幾位從大陸不同省市回來的臺灣年輕人現身說法,希望給臺灣年輕人一個客觀了解大陸就業、創業環境的機會。
  • 臺灣價值是什麼?
    那時她用這點質疑柯文哲:你是否意識到臺灣價值是什麼?  臺灣價值是什麼? 民進黨會說,臺灣的價值就是自由民主;韓國瑜會說,自由民主,還有一起發大財。而大陸憤青會冷笑,有個屁價值?我身邊多數的大陸友人會說,臺灣有很多價值,從飽含湯汁的小籠包到喝完體溫升高三度的麻油豬肝。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2017-12-12 18:41: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宋朝名相李綱在這裡寫下《瑞光巖丹霞禪院記》,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青年時期在這裡潛心修學、走向仕途。因此,張欣頤和夥伴們在福建的第一個鄉村營造項目被命名為「耕讀李家」。張欣頤說,臺灣地方發展的理念強調以人文故事延續空間生命力,三明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讓她有靈感去勾畫美麗鄉村,「我們在大陸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找到完美契合點」。圖為11月25日,參觀者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參觀張欣頤和夥伴們在福建的第一個鄉村營造項目「耕讀李家」。
  • 遇見不一樣的「你」 臺灣青年暑假大陸行嗨翻天
    來自臺灣的先達科技、威捷生醫兩支創業團隊分獲新創組、小微企業組第一名,成為本次大賽最大贏家。  感言:「大陸「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十三五」規劃等,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希望畢業後能夠來到大陸發展、創業。」我就覺得很有道理,所以來到這裡,希望可以安心做學術。」
  • 「銀鷹計劃」為臺灣青年展示大陸氣象
    新華社福州7月28日電(記者黃鵬飛吳劍鋒)「我在臺灣連郵局提款卡都還沒辦,沒想到第一張銀行卡會在大陸辦理。」來自臺灣東吳大學的趙昱欣日前在福州辦理了自己的第一張銀行卡,這也成為她在大陸實習期間的「特別收穫」。
  • ...可以在大陸放飛,擼起袖子幹吧!」——臺灣青年暢談大陸創業機遇論
    「只要用心紮根,很容易在大陸的各個城市生存和發展。」這三位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經歷不同,但都得出共同結論。19日在廈門舉行的第十八屆海峽青年論壇上,臺灣青年薛穎穜、鄭明嘉、朱慧寧分享了自己在大陸的奮鬥故事和真切感悟。
  • 拒絕馬雲300萬美元的臺灣青年說:臺灣是人,中國大陸是"狼"
    臺灣青年只有小清新、小確幸,不懷大志氣的創業文化,真的不如大陸年輕人嗎?最近許多媒體報導臺灣創業環境不佳,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臺灣青年直播分享大陸創業經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盧興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強)6月12日晚,臺灣籍青年陳奕帆在廈門市啟達海峽雙創基地的直播間向兩岸青年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間的大陸創業經歷,並為那些想來大陸工作的臺灣青年答疑解惑。
  • 直播帶貨帶出了臺灣青年大陸創業的新節奏
    在大陸工作、生活、學習的臺灣青年敏銳地捕捉到了直播服務給創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他們努力學習電商直播知識,積極參與電商直播活動,以期趕上全國發展的步伐,踏上創業的新節奏。「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產品是牛軋糖。在臺灣,我們也叫牛ga糖。
  • (經濟觀察)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臺南姑娘張欣頤這樣介紹自己。  2014年,張欣頤從臺灣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研究所畢業,跟隨臺灣鄉創團隊來到福建參與美麗鄉村項目,負責空間規劃設計。來到距離縣城約12公裡的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當地人習以為常的丹霞地貌、田園風景,在張欣頤眼中有了另一種可能性。
  • 一個大陸青年眼中的臺灣
    比如我在學校裡認識了很多臺灣年輕人,通過與他們的日常接觸,我觀察到他們身上所具有的特質,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他們和大陸年輕人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迥然不同的地方;比如我看到了臺灣人自己繪製的臺灣各縣市地圖,了解到臺灣人如何看待臺灣。
  • 大陸首創 首批在廈門臺灣青年入住公租房
    大陸首創 首批在廈門臺灣青年入住公租房 2018年03月30日 14:19   來源:福建日報
  • 「大陸很糟糕,你們別去了!」民進黨當局又作妖,遭臺灣青年打臉
    看到這樣的新聞,許多大陸網友一時槽多無口,感到「一國兩制」,任重道遠,不知該如何向那些閉目塞聽的臺灣省「綠媒」科普祖國的地理常識了。 而點開連結後,網友們看到的全是抹黑污衊大陸的言辭,包括從大陸赴歐美深造變困難、校園及日常生活受監控、畢業後謀職不容易等。有島內網友諷刺說,陸委會美其名曰讓同學們仔細思考,實際就是想講,「大陸很糟糕,你們別去了!」
  • 臺灣青年藝人溫哲軒:「在大陸不怕沒有工作」
    臺灣青年藝人溫哲軒:「在大陸不怕沒有工作」 2017-08-10 18:54: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 誰是臺灣青年逐夢路上的「墊腳石」和「絆腳石」?
    大陸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令全球矚目,自然也愈加受到有志臺灣青年的關注,尤其是波瀾壯闊的創新創業熱潮,激蕩起愈來愈多臺灣青年的追夢熱忱。相較而言,民進黨當局無心也無力提振臺灣經濟,使臺灣青年陷於薪資待遇和發展機會「雙缺」的窘境。於是,人們看到為數眾多的臺灣年輕一代主動跨過海峽,尋夢大陸。  臺灣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有高達8成的臺灣上班族有意向外發展,大陸成為首選目的地。
  • 現在想起大陸的好了?高雄議員迫切希望大陸「拉臺灣一把」
    在年初疫情期間的大陸不遺餘力的推銷滯銷的農產品,並且帶火了主播帶貨這一新形式銷售模式。反觀各地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就臺灣地區而言,出口業務一旦受到限制,就會造成農產品的大量囤積。按當地的換算方法來看,香蕉價格已經跌至低端農產品的價值,甚至幾乎沒有任何商用價值。果農為此還需支付大量的成本,包括人工和渠道運輸方面。對此臺當局「農委會」對此採取「去化」的方式對香蕉進行收購,並且用5元這一略高於市場價格的方式給果農止損。據報導,此次官方渠道收購香蕉,並且在登記工作完成之後將香蕉送往飼料廠或者當作低等農產品作為肥料原料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