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喜盈門》:3個角色,暗示家庭矛盾根源的形成

2020-12-22 琦亭

《喜盈門》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老電影。

以北方某農村的一戶四世同堂家庭生活為背景,從矛盾頻出到最後團圓。畫面鮮活,情節生動,讓人百看不厭。

這部老電影於1981年上映,曾獲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五屆中國電影百花獎以及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可以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老電影。

最近我又重看這部電影,發現雖然算得上是喜劇,但實際上卻隱藏著不可忽視的矛盾根源。而這種根源在當代多數家庭中也都存在。看似和諧,實際上卻埋著導火索。

如果不去正確認知,那麼即便表面上和和氣氣,也早晚會造成激烈的矛盾衝突,嚴重者甚至導致家庭破裂。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性格缺陷。

今天就從劇中大哥、大嫂和婆婆三個人的性格缺陷,來談談家庭矛盾是怎樣出現並加深的。

一、大嫂看似自私自利不孝順,其實是顧家的表現。只不過用錯了方法。

老戲骨王書勤扮演的大嫂可以說是形象非常深入人心的角色了。

她自私、潑辣,有自己的小算盤。用小姑子仁芳的話來說,就是「斤斤計較自私自利,佔的便宜少了就覺得吃了虧」。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嫂的這些行為,其實是一種顧家的表現,只不過是用錯了方法。

1. 顧家表現

其一:影片一開始,是以家中老二仁武的婚禮為切入。當時在一片熱鬧的鬧洞房的喜慶氛圍中,大嫂摸著新房裡的大衣櫥,眼裡流露出的羨慕讓人一眼便知,她也想要大衣櫥。

但她覬覦大衣櫥,實際上也不是為了自己。她想給家裡添點值錢的家具。畢竟有兩個孩子,小衣櫥會顯得捉襟見肘。

其二:她護著丈夫。跟丈夫說:一件衣服,今年穿了明年穿。也不知道換件新的,虧你還是個掙工資的醫生。

其三:在經典的藏餃子那段裡,老大仁文說等爺爺回來再煮餃子,大嫂不同意,說家裡只有你一個人掙工資,不吃好可不行。

還讓孩子把桃酥給爸爸嘗嘗。生怕自己的老公餓著。

所以說,大嫂其實不算壞人,她行為的出發點其實多是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男人。只不過是方式方法有問題。她的性格表現從嚴格來說,是有缺陷的,甚至可以說是不正常的。

那麼,她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性格呢?主要有3方面原因。

2. 自私行為的根源

其一:受原生家庭影響。她親媽就是蠻不講理,在家裡橫行霸道。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當大嫂強英因為藏餃子,氣跑了爺爺,惹怒了丈夫,挨了一巴掌跑回娘家後,她親媽不僅不去勸阻,反倒攔著她不讓她回家。即便她親爹覺得這樣不好,她老媽也依舊不為所動。

從看熱鬧的鄰居們的議論中,也可以看出強英媽不是個好惹的,平時就因性格太差跟鄰居們關係不好。

畢竟,人是環境的產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 使得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強英,身上帶有老媽的影子,也是理所當然的。

其二:丈夫常年不在家,缺少交流。她的強硬本質上是因為沒有安全感。

大哥仁文是獸醫站的獸醫,是國家工作人員,平時在單位上班,很少回家。所以二人基本沒有交流,各自的想法也不能坦誠地進行溝通。所以大嫂覺得自己家沒有男人,從心理上就會覺得不硬氣。尤其是在農村,男人不在家,女人在家帶孩子,基本沒有安全感,所以她才在院子裡大鬧撒潑時說:我帶著孩子,在這個家裡矮三輩啊。

要知道,夫妻之間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溝通。如果有想法不能及時表達,都悶在心裡,怨氣就會越積越深,等到一個臨界的點,一點小事就會將其引爆。

在心理學當中有一個90/10原則。意思是說,假如今天夫妻當中有一方情緒爆發,其實並不是因為今天的某件事所引起,而是因為之前90%的事情所積累導致。

所以,妻子一個人在家帶著孩子。沒有人跟她掏心窩子說說話,有時即便出現一些想法,也沒人給予正確的分析。所以,她就只能按照心中所想,把臆想當成現實,把全家都看成是她的假想敵。

其三:不正常的攀比心理,讓她總是自己貢獻大,理應得到最好的。

大嫂嫁過來時,仁武和仁芳都還小,她自己也說:管吃管穿(儘管可能是誇張),又生了兩個孩子,所以本能就覺得自己對這個家的貢獻非常大,應該得到最好的禮遇。

而弟妹進門後,她看見人家的大衣櫥還有新房,心裡的不平衡感就油然而生。在婚禮結束當天,就跟自己老公說:新房,又是大衣櫥,又是座鐘,還不是從一碗水裡出啊。

在她看來,要論對家庭的貢獻,她不比誰差,但因為早結婚十年,所以只能有小半櫥,這就是不公平,自己要為自己爭取應得的利益。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典型的自我服務偏差。

所謂自我服務偏差,是指人們有過分強調自己對成功的貢獻和儘量縮小自己對問題所應承擔的責任的傾向。

用在大嫂身上,就是她覺得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這從她對新媳婦水蓮所說的話裡就能看出一二:

當媳婦兒不同於當閨女。縫衣做飯,餵豬墊欄。伺候老人教育孩子。人來客去,禮情往返。

媳婦兒就像拉磨的驢。拉的是麥子,吃的是麩子,還要擠奶餵孩子。

可見,大嫂把自己做過的事情記得一清二楚,覺得自己是勞苦功高。而把家人對她的好,比如說老人幫她帶孩子,都放在一邊。在她看來,在這個家裡只有自己才是最辛苦的,所以理應得到最好的待遇。

正是在上述三個主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大嫂才顯得自私自利,小算盤打得啪啪響。但仔細看來,很多她眼中的不公,其實不過是臆想,根本不符合現實。

但她不懂這些,也沒有人跟她溝通,打開她的心結。所以才會讓這種不滿越來越深,矛盾越來越多。

這裡,我們不得不再重點說說她的老公:大哥。

看似人生贏家的大哥,有事業有家庭,其實更像是個懦夫。

二、大哥看似工作勤奮,口碑良好,其實是沒有擔當的「窩囊人」。

大哥應該是這個家裡最有學問的了。有文化,有正式工作,吃皇糧。在單位是個受重視的人,在村裡口碑也不錯。

為人謙和,跟老婆相比,他是非常佛系的一個人。不爭不搶,不攀不比。

但這麼一個看似十全十美好男人,如果深究起來就會發現,其實最窩囊最沒有擔當的就是他了。

自己不能經常回家,不多打個電話跟老婆溝通一下家庭也就算了,回家也是看書,跟老婆沒有共同語言。當老婆表現出自己的小心思時,他就應該及時跟老婆說:家裡老人和弟弟妹妹都不是自私的人,不要有這種想法。

而他只是輕描淡寫地一語帶過,壓根就沒照顧老婆的情緒,所以這一切都是為後面家庭矛盾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從這個角度上說,他沒有盡到自己丈夫的責任,這是失職。

另外,他也不是個有擔當的人。

在分家時,老婆提出要大衣櫥,即便他覺得這樣做不太合適,但也沒多說什麼。一點立場都沒有。

而老婆藏餃子時,他雖然心有不甘,卻也沒阻止,只是悶在那裡低頭抽菸。

對弟弟妹妹,他就更談不上照顧了。就連老婆跑回娘家後,他自己帶孩子時,因為這個哭那個叫,他一心煩,只會抬巴掌打屁股。

可見——

從作為丈夫的角度來看,他是失職的。無法給予妻子足夠的安全感。

從作為孩子的角度來看,他不會維護家中長輩的利益,任憑妻子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從作為兄長的角度來看,他對弟弟妹妹疏於關心,不稱職。不會協調他們跟妻子的矛盾。

從作為父親的角度來看,他更是配不上「父親」這個名號。

可以說,這是一個對家庭對子女都沒有貢獻的徒有其表的家中老大。

正是他這種嚴重的性格缺陷,才讓妻子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遇到不合規矩的事情,他也是不言不語。用他爺爺的話說,就是:平常總是遷就,忍耐,日子長了,就到了這個地步。

實際上,遷就和忍耐的背後,就是他的不作為。

一個男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在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

必須是責任和擔當。

也許一個男人還有其他方面的各種優點,比如:胸懷寬廣、意志堅韌……可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責任與擔當的基礎之上。

可見,大哥雖然文化水平較高,但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不會處理家庭矛盾,氣不過了就動手打人,缺點不少,甚至可以說家庭中主要矛盾的源頭都是因他而起。

跟大哥相比,婆婆沒什麼文化,只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村老人。她善良本分,性格溫和。遇到矛盾,只會息事寧人,從來不去為自己說句公道話。所以,看似盡力維護家庭和諧,卻不知這種態度才是影響家庭氛圍的關鍵。

三、婆婆委曲求全,只會說自己當家難,本質上源於沒有自我,不會管家。

都說婆媳關係是天下最難處的關係。在這部影片裡,也體現了這一點。

大嫂強英總覺得婆婆偏心小姑子,家裡的錢都給了小姑子買這買那,而婆婆的做法,不是就事論事講清楚,反倒是總想著息事寧人。

當強英因為一條滌綸綢褲料而陰陽怪氣地質問婆婆時,她寧可借錢去買褲料以滿足對方,也不把事實說清。

看起來是為了維護家庭和諧,實際卻是縱容的溫床。

婆婆看起來溫順老實,只會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受了委屈憋出毛病住院,也不開誠布公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村裡的「八婆」呱呱鳥在受了大兒媳的唆使,給女兒仁芳介紹對象送來聘禮時,她都不問問女兒的意見,直接就把聘禮收下了。

老一代人或許都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卻不知道正是這種想法,才讓矛盾越來越多越來越深。

而婆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性格,也是有著自身的原因。

其一:作為寡婦,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還有公公,農村活計又多,每天維持生存尚且不易,更顧不上其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二:不懂得怎樣管理大家庭。

作為婆婆,是一家的當家人,就應該把日常開銷清清楚楚地告訴每個家庭成員。每一筆錢花在哪裡,讓大家都心裡有數。

家裡掙了多少錢,子女上交的生活費有多少,花了多少,老二結婚欠債,又有多少債務……

定期跟子女們報帳,這樣,每個人心裡也有一筆帳,即便是像大嫂那樣有小心思,總是猜疑,面對透明的帳目,也會無話可說。

所以,影片當中看起來是大結局,符合了國人的欣賞要求,但細究起來,經不起太多推敲。

如果大嫂強英不改變固有的心智模式,即便當下看似和諧,全家團圓,也難保今後不再鬧矛盾。

而如果大哥不去改變懦弱、沒有擔當的品性,不學學怎樣跟家人更好地溝通,今後也難免會在家庭關係上出現新的問題。

分家後,婆婆不再管家,但如果還是毫無原則,很可能還會引發新的家庭矛盾。

當然,作為電影,只是為了傳達一個和諧幸福家庭的變遷故事,後面這些則是我自己想到的。

要營造真正和諧的家庭氛圍,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誠然,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但這並不是影響家庭是否和諧的關鍵,關鍵在於,

在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要承擔自己應盡的那份責任。無論是長輩還是晚輩,都要做到及時溝通,坦誠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遇到問題就想著息事寧人,這種行為的本質就是逃避。不去正面面對問題,不去開誠布公地解決問題,家庭矛盾只會越積越深。

結語:

影片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團圓結局的欣慰,更是背後的思考。關於如何營造幸福家庭,如何處理跟家人的關係,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這些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思考並實踐。每個家庭成員只有直面性格缺陷,正確認知自我,遇到問題積極尋求家人的幫助,這樣才能打開彼此的心扉。當自己因為某件事而感到不開心時,一定要跟身邊最親的人說出來。不說,怨氣和矛盾就將永遠存在。而說了,就會發現這可能不過是一場誤會,根本就沒有什麼大不了。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和諧的美好的家庭,都能擁有真正幸福快樂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喜盈門》一部反映農村生活的老電影,怎麼刷都不膩
    有人說如果當你不知道怎麼去挑書籍時,你就把時間往前推三十年或是五十年,經過歲月檢驗的的一般都是值得閱讀的好書,同樣當你面對琳琅滿目的電影市場不知道看什麼時,又不想跟風追趕熱點,你也可以把視線往前推個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你會發現許多經典的影片在閃著光芒,期待著你的檢閱。
  • 解讀80年代農村家庭劇《喜盈門》的劇情節奏,發現電影深度看點
    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趙煥章導演根據作家辛顯令《喜盈門》劇本,在1981年攝製的喜劇故事片。喜盈門裡的故事這部電影1981年6月在中國大陸上映,實現了5億人次的觀眾,這個數字在當時的電影市場完全是不敢想的,而它達到了,故事內容讓看了開頭的人不舍離席,劇情一直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 能記得電影《喜盈門》的樸素家庭故事的,都已年過半百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影《喜盈門》以其精彩的故事情節,生動幽默的藝術形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想來仍是那麼親切,整部影片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影片以北方某山村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為切入點,全方位展示了鄉村風土人情。
  • 《喜盈門》如何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成功的農村片?
    趙煥章的「農村三部曲」(《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從時間上正是位於改革開放之後、第五代崛起之前。與胡炳榴「田園三部曲」(《鄉情》、《鄉音》、《鄉民》)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對照,共同成為80年代農村的紀錄影像。
  • 《喜盈門》如何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成功的農村片?
    趙煥章的「農村三部曲」(《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從時間上正是位於改革開放之後、第五代崛起之前。與胡炳榴「田園三部曲」(《鄉情》、《鄉音》、《鄉民》)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對照,共同成為80年代農村的紀錄影像。
  • 彈指一揮三十八年 老電影《喜盈門》中十一位演員都有哪些變化?
    仁文爺爺這一角色是於紹康銀幕上代表形象,也因此榮獲1982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和上影首屆小百花最佳配角獎。於紹康,1925年出生於瀋陽,從事表演藝術48個春秋,在舞臺和銀幕上創作出眾多的藝術形象,善於把握角色特徵,表演自然、生動,不露痕跡。
  • 《喜盈門》:尋找回來的世界
    正是因為這些新氣象新變化,吸引了當時創作熱情高漲的電影工作者們。因此,一大批反映新時期新農村發展變化的經典電影佳作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  《喜盈門》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優秀影片。當時,在1980年代初的農村經濟改革形勢下,家庭內部的爭端問題一段時期成為了社會的焦點,而《喜盈門》的故事主題就是以此取材。
  • 通過鏡頭、聲音、圖像,深度解讀《喜盈門》這部80年代農村家庭劇
    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趙煥章導演根據作家辛顯令《喜盈門》劇本,在1981年攝製的喜劇故事片。那個年代人在犯愁和無奈時總是不停的抽菸,劇中仁武抽菸的畫面表示著他內心對家庭矛盾的無奈。這雨水和雷聲的逐漸變化,暗示著影片中的家庭即將面臨著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難。導演通過這幾個電影符號串起了女主分家後的命運,闡述女主缺乏做人的原則和對老人的尊敬。
  • 老電影《喜盈門》帶來的一點感想
    《喜盈門》是一部八十年代描述一個農村家庭倫理故事的電影,由溫玉娟、馬曉偉、王玉琴、洪學敏、王玉梅等老藝術家表演,劇情是一個大家庭 在新媳婦進門後,妯娌、姑嫂、婆媳之間的家常,好強愛佔便宜的大兒媳,端莊善良的二兒媳,聰明伶俐的小姑子,為了家和萬事興而對大兒媳處處忍讓的婆婆
  • 豆瓣8.1《喜盈門》,40年前的老電影告訴你關於家庭幸福的秘密
    這是一部既充滿家庭矛盾又溫馨備至的電影。影片上映於40年前,其所反映的家庭故事,在今天也是常見的。所折射出的婚姻愛情哲理,放在今天也是可以當作教科書級別的。很多人都把它看做喜劇故事,我卻從中看到了關於家庭成員相處之道的秘密。這也是我百看不厭的原因。納博科夫曾說:家是一個幸福之島。
  • 80年代電影《喜盈門》,一部貼合現實生活的好片子
    80年代電影《喜盈門》,一部貼合現實生活的好片子 。幾位主演都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影片曾獲1982年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獎項,以同年的第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這部影片由著名導演趙煥章執導,他與影片《咱們的牛百歲》和《咱們的退伍兵》,被稱為趙煥章的「農村三部曲」。《喜盈門》成了一部當時轟動全國的熱門片。
  • 《喜盈門》的強英爹,《西遊記》的黃眉老怪,曹鐸的三個經典角色
    《喜盈門》飾演強英父親1949年,曹鐸跟隨解放上海的大軍來到上海。在當時的上海,曹鐸目睹了奸商和各種暗藏勢力與新生政權在經濟領域的無聲較量,他沒有想到,日後他第一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恰是記錄這一特殊時期的「難忘的戰鬥」。曹鐸塑造的「帳房先生」這一角色是很多人童年揮之不去的陰影,尤其是結局的處理,暗示了「帳房先生」沒被發現,依然危險地存在。壞蛋沒有被抓住,這在那個年代的電影中是極其少見的。
  • 福山張格莊小學的老校園,電影《喜盈門》中的「獸醫站」
    《喜盈門》是導演趙煥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執導的一部經典農村題材的影片。它曾經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編劇、最佳音樂和最佳男配角的三項大獎。好電影貴在真實。這部電影基本都是在膠東農村實地取景拍攝,棲霞、福山、平度等地,在《喜盈門》當中都能找到相應的鏡頭。
  • 福山張格莊小學的老校園,電影《喜盈門》中的「獸醫站」
    《喜盈門》是導演趙煥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執導的一部經典農村題材的影片。它曾經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編劇、最佳音樂和最佳男配角的三項大獎。好電影貴在真實。這部電影基本都是在膠東農村實地取景拍攝,棲霞、福山、平度等地,在《喜盈門》當中都能找到相應的鏡頭。
  • 《喜盈門》——家和才能萬事興
    、最佳音樂獎;第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1981年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電影《喜盈門》是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一部農村題材的喜劇片,在當時算是一部現象級影片。該片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在一個中國北方山村的普通農民家庭中,大兒媳強英在婆家算是個能幹的媳婦,但天長日久心生怨憤,疑心生暗鬼,怨恨婆母偏心小姑子,和新入門的妯娌攀比,百般算計,鬧矛盾,鬧分家,使計拆散小姑子的姻緣,後來丈夫仁文忍不下去了,堅決要離婚,最後在大家的幫助下,強英幡然悔悟,一家人重歸於好。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有誰還記得電影《喜盈門》?還有沒有這樣樸實無華的農村影片?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影《喜盈門》以其精彩的故事情節,生動幽默的藝術形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想來仍是那麼親切,整部影片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農村青年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影片以北方某山村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為切入點,全方位展示了鄉村風土人情。
  • 膠東老電影《喜盈門》,在平度大澤山水庫取過不少鏡頭
    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喜盈門》,是一部在膠東地區廣受歡迎的老電影,這不僅是因為電影題材取自農村,內容鮮活有親切感,並且拍攝的外景基本都在膠東地區。其中,煙臺棲霞的國路夼村,是一個主要取景地,以前我們也曾介紹過這個村莊。而實際上,除了國路夼村之外,這部電影還在膠東其他地方取過景。
  • 她是《喜盈門》中強英媽,丈夫是喬奇,女婿曾任上影演員劇團團長
    1月2日,是上影廠著名電影演員孫景路去世32周年的日子。在此,娛文娛視向已故老藝術家孫景路致敬!
  • 挺過春節辛顯令走了 曾創作經典電影《喜盈門》
    他曾編劇經典電影《喜盈門》。23日,記者採訪其子辛虎、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賀中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偉等人時獲悉,雖然近年來疾病纏身,但辛顯令都一直堅持創作,而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帶相濡以沫的妻子去旅行。
  • 還記得電影《喜盈門》中陳家的大兒子嗎?他有何演藝經歷?
    1981年上映的國產老電影《喜盈門》是一部經典影片,演員們的表演都樸實自然,相信許多觀眾都還記得。對於王玉梅主演的仁文媽和溫玉娟主演的水蓮等演員,有許多媒體的文章都寫過了,今天本文介紹的是甚少被人提及的陳家老大陳仁文以及飾演者的演藝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