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的聶店王家是清民之際有名的大財主,單從資產上論,就是本地赫赫有名的大財主車輞村的常家也比不過它。說到它的發家史,知道的人卻不多。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王家發家史的離奇故事。其中有一個聽來還挺有趣的。
傳說不知什麼年代,聶店村有一個放羊老漢就住在村邊。有一年春天,他在深夜時分,總是能隱隱地聽到有駝隊路過的聲音,他感到很是奇怪。一天,他外出放羊時,有一隻羊不知跑到哪裡了,他在溝溝窪窪裡到處尋找,等他找到這隻羊時,月亮已經偏西下了。當他趕著羊群快到村口時,隱隱看到一溜駝隊不緊不慢地在前行,老漢仗著膽子,向那遠處問了一聲:「老闆,你這大半夜的是給誰家送貨了?」只聽遠處一個聲音回答:「給聶店王家財主送銀子的。」然後便消失在茫茫夜幕裡了。放羊老漢一聽感覺非常奇怪,自言自語道:「聶店沒有這麼有錢的王家啊!真是日怪了。」
從此,這個怪事就在村裡傳了開來,一傳就是很多年。開始人們還期盼,特別是王姓人家,以為是有神預示王家會發大財了,但漸漸地從期望到無望,最後成了村人茶餘飯後的笑談,再後來便被人們淡淡忘卻了。
後來不知又過去多少年。聶店村裡生活著這麼一對姓王的老夫妻,年紀都七八十了還沒有個兒女,而且家境很貧寒,很是窮苦。這一對老夫妻有一個習慣,就是打倆人結婚那天起,每月的初一、十五都給龍王山廟裡的老和尚送飯,送了大概有六十多年。到如今倆人感覺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以為自己都快不中用了。
這一天,老兩口又給老和尚送飯去的時候,就提前向老和尚告別說:「老師傅,我們老夫妻供養您老人家有六十年了吧?我們真想還能繼續給您送飯,不過,我們實在是太老了,身體不行了。恐怕這是最後一回了,所以先向您告個別吧。」
這個老和尚是個得道高僧,感念這對老夫妻對佛法至誠的心意,就對這對老夫妻說:「你們老兩口都七八十了,還沒有個兒女,真的不想有個一男半女嗎?」老夫妻一聽,正說到心坎上了,激憤地說:「就是因為想有個兒女,我們老夫妻每天晚上都哭泣祈禱。可是終究不能實現這個大願望啊。這大概也是我們前世的因果,不得不認命啊!
老和尚笑著說:「快回去吧,你馬上就會有個很有福氣的兒子了。」老夫妻還以為是老和尚哄他們開心,也沒當回事。沒想到的事情卻發生了。回家後兩天,這個老太婆就覺得肚子疼。找了個醫生一切脈才知道,原來是老太婆「有喜了」。可把老夫妻給驚喜壞了。「老和尚真神了,說話那麼準,真得感謝他。」老夫妻對老和尚真是感恩戴德,一個勁兒向龍王山方向磕頭。
十月懷胎之後,這個老太婆生下一子。這小子什麼都好,就是愛哭,白天黑夜的哭,一下也不停。後來才發現,每當他父親出外拉土的時候這小傢伙就不哭了。為了讓小孩子不哭,老頭子索性總要多拉幾車土,直到小孩子睡著了自己再休息。可他父親畢竟是八十幾歲的人了,偶爾為了家用拉幾車土還行,要是每天拉許多車可就有點受不了了。但為了小傢伙片刻的安寧,老頭子也只好豁出去,拉了一車又車,以至拉回來的土把後院都快堆滿了。可小傢伙還是哭個不停。這下可把老頭子給急壞了,甚至後悔有了這麼個兒子,於是就埋怨起了他們的恩人——龍王山的老和尚。
就在這對老夫妻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有人拍老頭子的肩膀,回頭一看原來卻是那老和尚。於是老夫妻像是見了救星,訴了一番苦之後,就求老和尚給想辦法。
老和尚笑著說:「這好辦呀,辦法是現成的嘛,繼續拉土不要停。
老頭子一聽這話可翻臉了:「我就是不要這個小子也不拉了,我這把老骨頭都快拉散了。」但老頭子其實相信老和尚是一定有辦法的。
老和尚就笑著問老頭子,說:「你當真不拉了?
老頭子下了決心,說:「就是活埋我也不拉了。」
好,你可別後悔啊!」
「後悔?沒有的事。」老頭子說。
於是,老和尚對老頭兒說:「你不拉土可以,不過得按照我給你出的主意辦,那你的兒子就再也不哭了。你願意聽我的嗎?」老頭子當即表示願意照辦。
老和尚說「你既然願意,可不能反悔啊!
老頭兒說:「老神仙,您說怎樣就怎樣,絕不反悔。」
「那你去村外折點楊柳枝回來,然後編個簸箕和勺子,之後呢,你
就用這個簸箕和勺子再把你拉回來的土盛出去。」老和尚一臉嚴肅認真地說。
「啊,什麼?!再盛出去。」老頭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啊。」老和尚微笑地說,「誰弄回來得還不應該讓誰再弄出去
嗎?你才說得不反悔啊!」說罷老和尚飄然而去了。
這下老頭子可沒話可說了。只好照老和尚說得那樣,去村外折點楊柳枝回來,編個簸箕和勺子回來倒土。然而奇蹟發生了,就在老頭子用柳簸箕和柳勺子裝土的時候,每裝三勺子土,土堆裡就現出一個
金元寶,當把土堆的土都盛完的時候,金元寶都多得數不清了。老頭子這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多拉點土。
後來,王家就成了聶店村的大財主。不知又過了多少年,王家的後代中,出了一位名叫鬥福的,娶了榆次車輞村常家的閨女為妻,把王家的生意做得更大了。
當時榆次有句習語是:「北大門有鬥福,南大門有常家。」就是說榆次兩個大財主。鬥福後來生三子,就是所謂的「大少、二少、三少」,在當地甚至在京城都非常有名。
先前,老和尚曾經囑咐老夫妻,兒子生出來以後應該取一個法名叫某某,但由於老夫妻老來得子太高興,所以給忘了。再加上家風奢侈,所以家族的衰落比較快,真是「成由勤儉敗由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