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深圳一小區發生了寵物狗咬傷小孩被摔死的事件,事件直接導致了兩個對立的陣營,一邊大讚摔死狗的行為真是棒,一邊憤怒於闖進他人家中摔死狗的行為殘忍。
這件事讓我真正感到悲哀的是理智和善意的缺席。
我們先來說說事件的過程。
事件經過
狗主人陳女士的父母帶著兩隻寵物狗坐電梯,從電梯的監控可以看出,一隻狗被陳母抱在懷裡,另一隻狗拴著繩子被陳父牽著。
小女孩先出電梯,在走向電梯門的途中,疑似被牽著的黑白泰迪衝撞受傷,隨後電梯門關閉,陳女士父母繼續搭乘電梯上樓。
當晚,小女孩父親楊先生與物業聯繫找到陳女士父母住處,最終與陳女士取得聯繫,陳女士致電楊先生了解情況,同時表示若情況屬實,會承擔責任。
雙方約好第二天到物業面談。面談時,陳女士提供了狗的相關疫苗和身份證明文件,但小女孩母親程女士指出陳女士父母有逃匿行為,要求陳女士寫一份20年承諾函,保證她女兒身體健康,不會因此造成身體不適或傷害。
陳女士當場表示願意根據相關參考案例進行合理賠償,但拒絕寫20年的承諾函。雙方不歡而散,最終在社區律師的調解下,達成陳女士支付楊先生夫婦5000元的賠償,並寫了調解協議,賠償款已支付。
在賠償後,陳女士一方面表示歉意,一方面對調解過程中楊先生夫婦的態度和一些對父母的言語攻擊不認同,於是就此給楊先生發了一段話,希望對方能客觀理智看待這件事。
留言其實重點表示兩點——
第一,針對孩子先主動撫摸狗的行為,提議楊先生夫婦平時好好教導小朋友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第二,針對自己父母逃逸的問題,希望楊先生夫婦問問孩子是否當時有告知老人自己受傷。
這段話發出去,激起了楊先生的憤怒,於是楊先生表示調解協議作廢,要求第二天再次面談,並表示如果陳女士不來,他就直接找陳女士父母。
最後就發生了事件最失控的一面,楊先生進入陳女士父母家,雙方產生爭執,兩老人受傷。
楊先生表示在爭執過程中黑白泰迪將其咬傷,他一氣之下將狗摔死。陳女士表示,小狗被楊先生活生生拿起幾次重複重擊落地摔死。
這是整個事件發生的經過。
過度的憤怒,輕易的失控
寵物狗攻擊小女孩,狗主人有過失,願意負責,作出賠償。
小女孩被咬傷,父母擔心狂犬病,心疼難受,有所憤怒,人之常情。
狗主人在協商過程中遭到對方過分的指責和言語攻擊,意難平,忍不住表達自己的看法,也是人之常情。於是,狗主人留言指出小女孩摸狗行為,需要家長教導安全意識,同時表明自己父母沒有逃匿,是當時並不知情。
楊先生看到留言,沒有客觀平靜思考自己的問題,只覺得狗主人在推卸責任,再次憤怒,
最後,楊先生致電調解律師,單方毀約,重新找到狗主人家,與老人產生肢體碰撞,使老人受傷,指出過程中自己也被狗咬了,一氣之下重複重擊活生生摔死狗。
這,還是人之常情?
可怕的是,不止楊先生這麼想。
看過事件的報導後,不少人留下了這樣的評論:
所以,這意思是在說,不管前因後果,但凡有狗傷了人,這狗就該死?而且狗主人也得一起摔?這樣的想法到底從何而來?
我至今沒有答案,也想不明白。
我更不敢去想,如果我們生活的世界被這樣的思想包圍,我們的世界會變成怎樣?要知道,世界是千瘡百孔也好,是美好和諧也罷,都和人性息息相關,我們如何對待動物、如何對待人、如何解決處理問題,都在暴露我們自己,並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社會。
每一個人都將影響這個世界
在整個事件裡,前半部分是寵物狗電梯傷人,雙方籤協議賠償,後半部分是撕毀協議、私闖民宅、弄傷老人、摔死寵物狗,這一步一步暴露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問題。
隨意撕毀一份協議,不僅僅是赤裸裸地踐踏契約精神,更可能為孩子樹立一些假象,年少的孩子如果照學,我們的未來何在?
未經允許闖入他人家中,和年老者發生衝突,於情難許,於理難合,於法難容。倘若人人遇到問題都這般,我們的社會何安?
拋開「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樣的大命題不談,我們在面對一條條並無刻意對人類造成傷害的生命時,是否應該有憐憫之心。不把狗的生命當回事,對整個社會和人類來說,又將意味著什麼?留下「摔得好」的鍵盤俠們,我們的世界何歡?
有些事,如果過去了就讓它過去了,只會越來越糟。我們都應該從這個個案中,去思考對錯是非,避免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如果悲劇已經無法挽回,那請在未來的路上,不要重蹈覆轍。
最後,還想說一點,養狗人士也好,非養狗人士也罷,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義務範圍,應各自負責。
作為養狗人士,應該做好應盡的一切職責和細緻的監管:
1.保證寵物狗本身的健康,按時打疫苗,定期做檢查;
2.帶出家門,做好監管,與人保持距離,牽好繩子;
3.大小便注意收拾,維持衛生;
4.若出現意外,主動檢查被攻擊的人,提前做好照料;
5.在人群密集的場合,如電梯內,做好更嚴謹的監管,以保持安全距離;
6.若有人主動撫摸寵物,做出善意提醒。
作為孩子家長,理應在日常就教導孩子與他人的寵物保持距離,不要伸手撫摸,產生接觸,適當科普狗類的生活習性,提高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
同時,應該教會孩子善意對待動物,孩子的愛心應該從小時候開始建立。其實,在孩子的世界,對寵物狗並無偏見,卻是一些父母在輸出情緒。討厭狗的家長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導致孩子面對狗時產生更多負面情緒。何嘗不換個方式,讓孩子從「愛狗」到「愛動物」再到去愛整個世界了?
無論愛狗與否,我們都應該善待每一條生命,因為那不僅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更是愛與善的照耀。
我們都應該問問自己,到底想活在怎樣的世界裡?倘若,我們想活在美好的世界,就必須得先把自己變得美好,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我們每一個人腦中的思想,都在或大或小、或深或淺地影響著這個世界。
理智,讓我們懂得自保。
善意,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
保持理智,擁有善意,是一切美好的前提,也是人與動物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