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不僅湖北各大醫院尋求防護物資,全國多地也紛紛口罩庫存告急。「買不到口罩」一時間成了熱門話題口罩,以前覺得可有可無,如今卻成了炙手可熱的「硬通貨」,小小薄薄一個口罩為什麼能夠阻擋外界的病菌,它究竟藏著什麼秘密?今天小石頭帶大家一探究竟。
點擊播放 GIF 0.3M
剪開一個已經使用過的醫用口罩(新的也可以,但我勸你別浪費),你會發現:口罩有三層。因為按照國家的生產規定,醫用口罩至少包含3層無紡布。
提問
什麼是無紡布?
其實,無紡布就是非紡織的布,由定向的或隨機的纖維而構成。每家都會有這個材料,最常見的就是老人家中常備的環保布袋子。
那麼這3層是一樣的嗎?當然不是的。
製作口罩,原材料纖維全部都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醫用口罩一般簡稱SMS結構。其中紡粘層是單層,熔噴層根據過濾要求,分為單層或者多層。
「熔噴布」俗稱口罩的 「心臟」,是口罩中間的過濾層,具有很好的過濾性、屏蔽性、絕熱性和吸油性,是生產口罩的重要原料。
從示意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內外兩層紡粘層可以防護汗液和水,中間的熔噴層則可以過濾掉細菌,從而阻止病菌傳播,減少疫情傳染的情況發生。所以熔噴層的製作工藝與紡粘層有所不同。
我們來做個對比,口罩紡粘層S層的纖維直徑大約是頭髮的1/3,熔噴層M纖維直徑接近頭髮的1/30,更纖細的纖維,才能保證更好的抗菌過濾性。
為了達到國家要求,聚丙烯高熔指無紡布專用料成為口罩的最佳選擇,它還可用在一次性手術衣、被單、蓋布、液體吸收墊等多個醫護用品中。
1月31日,針對醫用口罩等醫療物資緊缺及價格高企的情況,中國石化承諾:抗疫期間,醫療衛生用物資相關原料一律不漲價(詳情點擊這裡)。此外,繼續調整產能,優先排產醫衛用品原料,保障優質、足量、及時供應,預計2月份將生產9.5萬噸,比一月份增產3萬噸。
中國石化各煉化企業臨時改變排產計劃等措施,加大裝置負荷,開足馬力生產全力生產醫用聚烯烴,保障原料供應量,大力緩解因需求暴漲造成的醫衛材料緊缺局面。
鎮海煉化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加緊生產聚烯烴產品。一月份共生產醫療衛生牌號聚丙烯1.3萬噸,並且已打通鐵路及公路運輸渠道,產品正源源不斷輸送市場,為下遊企業復工做保障。
齊魯石化一月份生產的1000噸醫用級聚氯乙烯已銷售一空,又緊急排產1000噸,預計2月中旬可以交付下遊企業 ,用於生產呼吸口罩等。1月19日至2月1日,上海石化生產6850噸聚丙烯醫用料。
2月9日,茂名石化完成6200噸無紡布均聚聚丙烯生產任務,並加緊外運保供。2月11日完成2500噸醫用聚丙烯產品生產陸續投放市場,同時增產500噸醫用注射器聚丙烯專用料,將於2月13日完成並依靠鐵路外運。
長嶺煉化目前日產Y40口罩料270噸,截至2月11日,已生產Y26熔噴無紡布專用料1500噸,生產Y40口罩專用料1800噸。
中韓石化累計生產6600噸SZ30S,該產品主要用於生產無紡布,是生產醫用口罩的基礎材料。截止2月10日,完成包裝6209噸,出庫2069噸,庫存4140噸。
據悉,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石化化工銷售公司已累計銷售並組織發運中國石化旗下17家企業生產的醫衛用樹脂原材料6.5萬噸,比原計劃增加1.2萬噸,及時保障了國內51家醫衛材料客戶生產需要。
有報導顯示,1噸高熔指纖維料可生產大約25萬個病菌防護口罩。有了原材料的供應,製作口罩的工序其實並不複雜。
首先將三層無紡布原料,經過生產機疊合在一起。
點擊播放 GIF 0.2M
卷邊,把鼻夾縫合進去。
點擊播放 GIF 0.7M
用機器讓大片無紡布沿著斜面,由左到右逐漸變窄,做出「摺疊結構」。
點擊播放 GIF 0.6M
接著還有一個壓片的環節,把口罩表面壓平整。
點擊播放 GIF 0.8M
口罩的單個裁斷和縫邊,大多是全自動無人工的處理。
點擊播放 GIF 1.3M
點擊播放 GIF 0.3M
然後再用無紡布,對口罩進行補邊處理。
點擊播放 GIF 1.5M
所以還需要再次裁斷補邊。
點擊播放 GIF 2.5M
然後通過熱壓的方式,固定掛耳繩,基本就大功告成了。
點擊播放 GIF 0.7M
當然,之後還要有「人工質檢",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中國石化在提供口罩各種原材料的同時,也沒有閒著。2月7日,中國石化已與合作夥伴對接完成11條口罩生產線,即將進入設備安裝程序。
據了解,本月15日,將有1條口罩生產線率先到位,20日有4條、月底還有6條到位。初步估算,到2月29日,中國石化將助力新增產能60萬片/日,3月10日,實現新增產能至100萬片/日以上。
中國石化將上述裝備提供給有生產許可資質的企業用於擴能增產(以生產企業租用中國石化設備的方式組織生產),並提供生產原料。
與此同時,中國石化也已經聯繫到北京、江蘇、廣東3家地方的口罩生產企業,為他們提供熔噴布原料和協調生產設備,三家企業可累計日產口罩23.5萬隻以上。
此外,中國石化還與中央企業新興際華下屬口罩廠商談合作,提供生產原料。本月16日,一條生產線將試車,可形成10萬片/日產能,後續還有2條生產線在口罩機到貨後再續合作,以進一步提升產能。
中國口罩早已經實現流水線生產,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一臺機器每秒就可生產出2至3隻口罩。那麼為什麼有原材料的情況下,市面上的口罩數量還很緊缺呢?
因為口罩在出廠時,必須要經過消毒。據工信部官微:中國生產口罩的速度非常快,僅需0.5秒/只,但生產後的解析消毒的標準流程,需要7天到半個月。
提問
啥是解析消毒?
工信部在官微中指出,醫用口罩,採用環氧乙烷滅菌,滅菌之後,口罩上會有環氧乙烷殘留,必須通過解析方式,使殘留的環氧乙烷釋放,達到安全含量標準,經檢測合格後,才能出廠上市。
其實不僅僅是口罩,醫用繃帶、縫線、手術器具以及一些不耐受高溫消毒的物品,都能用環氧乙烷來消毒的。
完成消毒之後,口罩才能正式上市,發揮防疫抗疫的作用。
今天,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截至2月10日,全國口罩生產企業復工率已達到76%。算上製造和消毒的時間,相信口罩緊缺的情況不會持續太久了。「口罩緊缺」的話題或許就不是熱門了。
小石頭不禁想起之前一個話題,有網友問:「一個國家能不能沒有化工產業?我們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把這些工廠建到外國去嗎?」如今,一場疫病回答了這個問題。
看似簡單的口罩,從原材料,到製作工藝,甚至是消毒劑,整個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少化工產業。小到口罩,大到生活方方面面,其實化工不單是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服務,也在支持我們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過去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有了化工才成為可能。
這是在2019年11月,CCTV-2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中國經濟大講堂》,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為我們講述《如何讓化工更「美麗」?》
希望經過這次「口罩緊缺」之後大家別再談「化」色變讓化工產業更好的服務每一個人
(來源:中國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