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狗好可愛啊!我可以養一隻麼?」
相信好多人都被問過這個問題。Go姐小時候也央求過爸媽養過一隻荷蘭豬,渴望的時候真的是眼睛裡有星星。
其實周圍朋友不少家裡都有寵物,養貓養狗或養兔。她們有了娃後,基本也就保留了新成員,成為了有狗有娃人生贏家的級別。
關於讓孩子和動物相處這回事兒,雖然很多照片的畫面很治癒,但是養寵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卻讓父母不禁隱隱擔憂:
小朋友能與動物和平相處嗎?他們能照顧好動物嗎?
在一檔親子綜藝中,霍思燕要求嗯哼給狗狗餵食,還和他一起帶著小動物去醫院。耳濡目染下,嗯哼成長為貼心的小暖男,讓人不得不讚嘆霍思燕的育兒觀念簡直功不可沒啊!
對於這一點,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一項研究結果給出了有理有據的數據:
在養寵物的兒童中,98.5%的兒童表示他們喜愛自己的伴侶動物,同時有85.3%的兒童覺得伴侶動物也愛他們。
每天與小動物朝夕相處,會讓孩子具有更強的分享傾向,而這份同理心自然而然會延展到未來的生活中。
但是!並不是所有畫面都是美好的,養寵物之前,要想清楚一些必然要應對的挑戰。比如《童言有計》中,袁詠儀有這樣一段話,Go姐還是很認同的:
為了讓兒子認識到養寵物所要承擔的責任,直接帶孩子去寵物店撿了兩天狗屎才最終決定養寵物。
袁詠儀認為,孩子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其中的責任一定要一開始就說清楚。
畢竟,小孩子做事情「三分鐘熱度」太常見了,即使在事先講明規則的前提上,也有可能發生事後反悔的情況。那麼,怎麼能適當解決一下這個問題呢?
在前期準備方面,可以看看用其他方式替代寵物,孩子能不能接受,如果可以,那麼即使不在家裡養小貓小狗,孩子也能得到相應的鍛鍊:
🛏️尋找替代品🛏️
替代品可以是迷你寵物或花草。小倉鼠、小金魚、小烏龜……這些小動物照顧起來更簡單一些,也不會佔據太多的生活空間,花花草草就更不用說了。
和孩子一起,今天澆澆水、施施肥,表面上什麼變化都沒有。但是總有一天,孩子會發現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
看到小花茁壯成長,孩子會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不付出就能得到的成果。父母們也可以在栽種植物的同時,向孩子普及自然知識呢。
🐒延遲孩子的滿足🐒
當孩子們想養寵物時,不要立即下決定,讓孩子「先等一等」。還可以這樣跟孩子解釋:「媽媽知道你很想養,但是媽媽要看到你有能力照顧小動物才能答應。」
父母們還可以提議用孩子自己通過勞動來獲得,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好好表現,才能得到養寵物基金,讓他們知道,迎來一個新夥伴是不容易的,需要好好珍惜。
當然,也不定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不過一時興起,養寵物的興趣漸漸淡了,那麼可以用其他更感興趣的東西來替代。
🛏️提前學習動物小知識🛏️
想要測試孩子的責任心到底夠不夠,可以先帶著孩子提前預習養育知識:每天餵/喝什麼、生病了怎麼辦、多久要打一次疫苗等等。以此來激發孩子的責任心,相信日積月累,一定能讓孩子成為更有愛心的人!
如果前期準備已經略過,那么正式有了新成員後,和寵物相處的tips也來說下:
🛏️親自示範正確方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孩子小時候被小動物誤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會和正確的小動物相處,所以父母可以通過親自示範幫助孩子,比如跟孩子說明,照顧寵物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父母在自己和小動物相處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平和對待小動物,為孩子示範正確的相處方式,更能保證孩子和小動物友好的相處。
🛏️對不正當方式及時評價🛏️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這些模仿不僅僅來自於對家人日常行為的模範,也會受到陌生人的影響。所以家長需要及時關注,如果遇到其他出現對寵物的打罵、呵斥甚至虐待行為,都需要做出評價,並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
在和寵物相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安全。假如孩子不慎被抓傷或者咬傷,首先應使用大量肥皂水或清水輕柔衝洗傷口,儘可能將傷口洗淨,以儘量清除可能存留的狂犬病毒。
清洗後可使用紗布覆蓋傷口,立即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為了避免傷口感染,此時孩子應該避免孩子和寵物緊密接觸。
🛏️建立同理心🛏️
前面提過,養寵物對建立孩子的同理心也很有幫助。不過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這可能會需要較長的時間,
這期間需要家長不斷地嘗試讓孩子站在動物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如果孩子去拉狗的尾巴,可以像這樣說: 「你一定不喜歡別人拉你的頭髮吧?對小狗來說,拉它的尾巴就像別人拉你的頭髮一樣,它也會覺得疼,也會受傷。
任何小動物都需要照顧,進入一個陌生的家庭時都會感到不適,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參與其中,不說鏟屎剪指甲這麼高技術含量的活兒,哪怕讓孩子給動物換換水,或者在貓盆裡加點貓糧,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好的鍛鍊,也能讓動物們感受到小主人的關愛。
🛏️關注孩子的消極情緒🛏️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發洩情緒的方式也很難控制,所以可能會出現把情緒發洩在小動物身上的情況。
而小動物無端受到傷害,很可能會發起對孩子的攻擊,這個時候不僅孩子會受到傷害,還會引起心理陰影,而小動物也容易變得具有攻擊性。
所以父母需要多關注孩子的消極情緒,及時進行引導,並告訴孩子怎樣正確發現自己的情緒,不傷害到自己也不傷害他人。
🛏️學習寵物的肢體語言🛏️
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學習了解動物的姿勢與所表達情緒的聯繫。這能夠幫助您的孩子在未來與陌生寵物或動物相處時更融洽。同時也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如何避免與動物玩耍時造成意外傷害,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可以先跟孩子一起觀察,並鼓勵他們自己繼續探索。也可以從幫助他們理解動物尾巴的擺動,耳朵的形狀或是叫聲的種類等較為基礎的行為開始,例如,「你看,小狗把它的尾巴夾在兩腿之間了,這代表它現在很害怕,他可能是害怕剛剛的雷聲。」或者當您走過一戶人家時聽到犬吠聲, 「你聽,這裡面有隻狗在衝我們汪汪叫,它大概不喜歡我們靠得這麼近,想讓我們走遠點。」
有些幼兒園裡也會有一些小動物,兔子或者小烏龜。孩子們每天都會熱情地與小動物們打招呼,在長期的相處中孩子們也經常會像對其他小朋友一樣對待他們的動物夥伴。
Go姐看到過很多次,孩子們是會和動物聊天的,比如打招呼,問它們今天是否開心?午飯是否吃飽?等等。還有時孩子們會蹲在地上仔細地觀察動物的形態,甚至嘗試模仿動物們的動作。
孩子們也許還不能清晰地理解生命的意義,但在與動物們的相處中,他們逐漸明白生命都擁有喜怒哀樂,學會關心,學會愛護。並且這些特質也同樣會反映在他們與他人相處中。
好啦,放心大膽的帶娃一起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