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罕見長兵器:銅我、方天畫戟、青龍戟和鉤鐮戟

2021-01-18 晚上一顆星

銅我:古代罕見長兵器。1957~1958年在陝西扶風地區先後發掘出2件。據考證,為商周時期的兵器,屬戈類。由齒形器和木棒組成。上部齒形器長24釐米,最寬處為8釐米。銎徑為4.2×2.8釐米,刃部呈三齒形,背部有2個桃形銎,銎上孔對穿,用來固定木柄。木柄長度約和古戈相同。在古代「我」字本義是武器,故名「銅我」。

寢戈:防身自衛用戈。《左傳·魯襄公二十八年》:「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失後之。」《注》:「寢戈,親近兵杖。」亦稱「枕戈」。錟戈(tángē)戈的一種。

《史記·蘇秦傳》:「強弩在前,錟戈在後。」雕戈指刻有鏤文之戈。《國語·晉語》:「晉惠公令韓簡挑戰,穆公衡雕戈出見使者曰:『寡人將身見。』」

戟:武術器械。古代兵器。系戈和殳演變而成。戟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13世紀)。初以銅製,戰國末年始以鐵製。戟是車戰中的主要兵器,盛行於西漢至魏晉時期。

《三國志·吳志》:「孔權乘馬射虎,投以雙戟。」晉以後,使戟之風漸衰。至唐代已廢而不用於軍中,僅供儀仗擺設。《宋史·輿服志》記之甚詳。作為武術器械的戟,按其式樣和大小可以分為方天畫戟、青龍戟、鉤鐮戟等長兵器,以及雙戟、短戟等短兵器。其式樣和長短雖各有不同,但都由鋒、援、胡、內、秘等五部分組成。

《釋名·釋兵》:「戟有三鋒兩刃,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其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矩,言正方也。刺者著秘,直前如鏳者也。戟胡橫貫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折,與秘長一丈六尺。」

《周禮·考工記》:「戟,廣有半寸,內二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戟用援之法有衝鏟、回斫、橫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剔、平鉤、釘壁、翻刺等;用秘之法有時通擊、挑擊、直劈等。單練套路有「方天戟」;對練套路有「方天戟對大刀」等。

戟鋒:戟的組成部分。指戟的尖端或刃口銳利之處。

戟鋩:即戟鋒。裴度《鑄劍戟為農器賦》:「劍鍔銷,戟鋩露。」

戟援:戟的組成部分。指戟的直刃部分。

戟胡:戟的組成部分。指戟之兵刃曲而旁出部分。《周禮·考工記》「戟」註:「刺者,著秘直前如鐏者也,戟胡橫貫之。」

戟內:戟的組成部分。指戟餘刃接柄部分。

戟秘(jǐbì):戟的組成部分。指戟柄。

單月牙:戟和鉤的組成部分。長戟中有兩個左右對稱月牙的稱「方天戟」;單月牙的叫「青龍戟」。

九曲戟:戟的一種。戟頭彎曲,有一月牙,戟上可懸彩色綢帶。

相關焦點

  • 別被影視劇騙了,呂布用的那是方天畫戟嗎?
    後世通俗小說更對此添油加醋,演繹了無數神奇故事,導致人們一說起戟,腦海中便會浮現出那個一身白袍,手持方天畫戟的英武形像。姑且不論方天畫戟是不是實用冷兵器,影視劇中我們見到的真的是方天畫戟嗎?中國古代將矛和戈功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
  • 名字最霸氣的15件兵器,方天畫戟墊底
    15、方天畫戟方天畫戟,相傳三國時期的呂布、唐朝時期的薛仁貴用的都是這種兵器。
  • 最拉風 最能耀武揚威的戟古代兵器
    就算不知道戟,也肯定聽過方天畫戟,它可是《三國演義》中呂布的標配兵器,呂布曾驕傲地宣稱:「我有赤兔馬,我有方天畫戟……」,胯下有赤兔馬,就能踏遍千山萬水,日行千裡;手持方天畫戟,呂奉先就能所向披靡,成為戰神一般的存在……不是呂布誇口,戟,確實是不一般的兵器,《三國》中,除了呂布,曹操手下大將典韋的兵器也是戟,戟因名將而彪炳千秋,下面我們來看看它。
  • 方天畫戟
  • 作品專輯‖【雜項製作組】-微型青龍戟33
    作品專輯‖【雜項製作組】-微型青龍戟33
  • 名字最霸氣的15件兵器,方天畫戟墊底,淵虹上榜,第一件名傳千古
    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方天畫戟,相傳三國時期的呂布、唐朝時期的薛仁貴用的都是這種兵器。「方天畫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長兵器,最長可達3米,既能直刺,又能勾砍。「離別鉤」出自於古龍的武俠小說《七種武器》,跟長生劍、碧玉刀、孔雀翎等合稱七武器。為何單單選擇了七武器中的「離別鉤」上榜呢,因為古龍命名「離別鉤」有非同一般的意味:「這柄鉤,無論鉤住什麼都會造成離別」「「如果它鉤住我的咽喉,我就和這個世界離別了?」
  • 呂布的方天畫戟到底有多牛?
    呂布除了娶三國第一美女——貂蟬,騎三國第一名馬——赤兔之外,他的兵器也與眾不同,是兼備刀、槍、鉤、叉諸多特點,而又極難運用的方天畫戟。
  • 方天畫戟當仁不讓 《三國演義》中十大兵器
    第三:張飛丈八蛇矛丈八蛇矛,古代兵器名,又名丈八點鋼矛。虎牢關是丈八矛第一個奮起對抗方天畫戟壓迫勢的霸氣。下邳城它再次與天下第一的方天畫戟打成平手。當陽橋上它的氣勢已經凌駕於方天畫戟之上,使倚天像個受驚的懦夫一樣不敢露頭。葭萌關和瓦口關它又再次顯示出一個如霹靂的神兵應有價值。
  • 呂布死後,曹操把他的方天畫戟賞給了誰?
    三國西晉東晉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1933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提起呂布,有一個人和兩樣東西成為他的「標配」:人是貂蟬,兩樣東西分別是赤兔馬和方天畫戟作為三國時代最「能打」的武將,呂布只要出場必然騎著棗紅色的赤兔馬,手裡握著寒光四射的方天畫戟。建安三年(198年)農曆十二月,呂布被曹操擒殺於白門樓。呂布死了,貂蟬、赤兔馬和方天畫戟的下落都成了謎。關於貂蟬和赤兔馬,咱們之前分別講過,那麼方天畫戟呢?有人說曹操把呂布的方天畫戟賞給了兒子曹彰,有人說賞給了部將許褚,但這些只是猜測,史書上沒有記載。
  • 三國中十大兵器排行榜,張飛丈八蛇矛排第五,呂布方天畫戟排第四
    大家熟知的方天畫戟和青龍偃月刀就是這個時期兵器中的佼佼者。然而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兵器也威力巨大,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聊聊三國時期威力最大的十把兵器。    第十位:三尖兩刃刀  三尖兩刃刀屬長兵器,也可稱二郎刀,相傳為二郎神所使用之兵器,此械的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兩面有刃,構成其法門獨特,隨一般大刀之使用法門外,其前端三叉刀可作鎖、鏟之用,加上配合各種步法、身法演舞,構成一套完整的套路。
  • 呂布的武器真的是方天畫戟嗎?
    說起呂布來,大概是離不開赤兔馬和方天畫戟這兩樣的。  呂布的坐騎是赤兔馬大抵是沒有異議的。但是呂布是不是就一定是使用方天畫戟呢?這卻是可以探討的。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確切答案,當然是不能使用《三國演義》中的小說家的說辭,而要到正史裡去挖掘和分析。  首先是後漢書:  卓將至,馬驚不行,怪懼欲還。呂布勸令進,遂入門。
  • 揭秘世界上十大最著名的長兵器
    是戰埸上最熱門的兵器,無論在任何地區的戰爭,總會見到長兵器的身影,由最基本的步兵、以至騎士、將領、甚至國王本人,也總會裝備長兵器。所以,長兵器也就是最能象徵古代戰爭的一種冷兵器。以下所列的不分先後排名戟漢武帝當年一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仍然令多少炎黃子孫感動?當年創造這段輝煌歷史的軍隊的主要兵裝,就是戟。
  • 古代奇門冷兵器考 考據
    四象標龍棍按:今天這篇有關古代奇門兵器考據的推送是我最近剛認識的好朋友非想兄寫的。說來也巧,上個月我寫《恐龍!》
  • 呂布的武器真的是方天畫戟?《後漢書》:他其實是用矛的!
    方天畫戟:呂布是誰?他被殺,關我什麼事?
  • 方天畫戟的主人都有誰?曾有過4個主人,其中一人是「戰神」
    方天畫戟是古代的兵器之王,它的上限很高,若使用者的能力出眾,技藝精湛,它的威力要強於大刀、長槍等武器。 方天畫戟長一丈二,重四十公斤(以呂布的方天畫戟為例),它的前端是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並用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方天畫戟的用途很廣泛,但操作難度較大,對使用者的力氣和技巧要求較好。
  • 三國十大兵器排行 呂布方天畫戟僅第三
    畢竟在武俠小說中每個有名的人物都有特別的武功和兵器,難免會評個高低。如果把這個十大兵器譜放到三國之中,哪些武將的兵器能排的上號呢?今天,小喬就和主公們一起去探討下三國版的《十大兵器譜》!TOP10:七星寶刀(曹操)
  • 呂布的兵器方天畫戟有何背景?說了你或許不信,簡直是神器
    說了你或許不信,簡直是神器導語:說起呂布,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想到方天畫戟和赤兔馬,確實,沒了這兩樣裝備呂布的實力會大大折扣。那方天畫戟這把兵器到底有什麼來頭呢?它又是怎樣讓呂布成為三國第一將呢?但即便有這麼光彩的表現,項羽死後畫戟又變成了冷門兵器,原因很簡單,它使用難度太高非名將不可用也,所以戟的名聲就這樣沉寂了幾百年,直到東漢末年一個姓呂名布字奉先的狠人出現。呂布這人有當年項羽的武勇,他覺得其他武器沒啥技術含量甚至有點單調,於是就選了方天畫戟這種西楚霸王用過的武器,果不其然一向很難用的方天畫戟在他手裡能玩出花來,呂布用它幾乎刷遍天下名將。
  • 呂布被擒殺後,赤兔馬歸關羽,方天畫戟究竟去了哪裡?
    吾有畫戟、赤兔馬,誰敢近我。」也就是說,他之所以有這麼厲害的戰績,方天畫戟和赤兔馬功不可沒。我們都知道,赤兔是三國第一名馬,與呂布並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它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頸,高八尺,不但可日行千裡,還能登山渡水,如履平地。
  • 「呂布」被殺死後,方天畫戟到底去哪裡了,原來是被此人佔為己有
    三國演義中的「方天畫戟」並不是呂布專屬的什麼神秘武器,也不存在「神秘消失」。演義中用這種武器的將領很多,曹操手下也有不少。 由於日本遊戲的影響,把三國中幾個將領的兵器,什麼丈八蛇矛、方天畫戟、三尖刀、大斧、鐵鞭都給做成了寶物,這其實造成了誤導。三國演義中,除了專門說明的青釭劍倚天劍等寶物外,其他武器都是大眾化的。 具體說到呂布的武器「方天畫戟」,這其實是民間文學創作的一種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