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我:古代罕見長兵器。1957~1958年在陝西扶風地區先後發掘出2件。據考證,為商周時期的兵器,屬戈類。由齒形器和木棒組成。上部齒形器長24釐米,最寬處為8釐米。銎徑為4.2×2.8釐米,刃部呈三齒形,背部有2個桃形銎,銎上孔對穿,用來固定木柄。木柄長度約和古戈相同。在古代「我」字本義是武器,故名「銅我」。
寢戈:防身自衛用戈。《左傳·魯襄公二十八年》:「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失後之。」《注》:「寢戈,親近兵杖。」亦稱「枕戈」。錟戈(tángē)戈的一種。
《史記·蘇秦傳》:「強弩在前,錟戈在後。」雕戈指刻有鏤文之戈。《國語·晉語》:「晉惠公令韓簡挑戰,穆公衡雕戈出見使者曰:『寡人將身見。』」
戟:武術器械。古代兵器。系戈和殳演變而成。戟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13世紀)。初以銅製,戰國末年始以鐵製。戟是車戰中的主要兵器,盛行於西漢至魏晉時期。
《三國志·吳志》:「孔權乘馬射虎,投以雙戟。」晉以後,使戟之風漸衰。至唐代已廢而不用於軍中,僅供儀仗擺設。《宋史·輿服志》記之甚詳。作為武術器械的戟,按其式樣和大小可以分為方天畫戟、青龍戟、鉤鐮戟等長兵器,以及雙戟、短戟等短兵器。其式樣和長短雖各有不同,但都由鋒、援、胡、內、秘等五部分組成。
《釋名·釋兵》:「戟有三鋒兩刃,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其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矩,言正方也。刺者著秘,直前如鏳者也。戟胡橫貫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折,與秘長一丈六尺。」
《周禮·考工記》:「戟,廣有半寸,內二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戟用援之法有衝鏟、回斫、橫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剔、平鉤、釘壁、翻刺等;用秘之法有時通擊、挑擊、直劈等。單練套路有「方天戟」;對練套路有「方天戟對大刀」等。
戟鋒:戟的組成部分。指戟的尖端或刃口銳利之處。
戟鋩:即戟鋒。裴度《鑄劍戟為農器賦》:「劍鍔銷,戟鋩露。」
戟援:戟的組成部分。指戟的直刃部分。
戟胡:戟的組成部分。指戟之兵刃曲而旁出部分。《周禮·考工記》「戟」註:「刺者,著秘直前如鐏者也,戟胡橫貫之。」
戟內:戟的組成部分。指戟餘刃接柄部分。
戟秘(jǐbì):戟的組成部分。指戟柄。
單月牙:戟和鉤的組成部分。長戟中有兩個左右對稱月牙的稱「方天戟」;單月牙的叫「青龍戟」。
九曲戟:戟的一種。戟頭彎曲,有一月牙,戟上可懸彩色綢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