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內容為音頻節選
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點擊音頻收聽!
播講:郭煒
節目編輯:於達 程涵
小劇場配音:田洋 陳光
魏源,字默深,號良圖, 1794年出生在湖南的邵陽地區。童年時期,魏源就被稱為神童。這也難怪,他7歲進私塾,9歲能作詩答對,16歲就中了秀才。1822年,28歲的魏源考中舉人,這真稱得起是少年得志了。
魏源
按照科舉制的規定,考中舉人的讀書人,有資格進京參加會試,會試考中成為進士,就算是得到了做官的資格。自打考中舉人之後,魏源的下一個目標,自然也是進京考進士了。可是他老人家基本上是隔一年進京考一次,一口氣考了12年!結果呢?居然沒一次考中!科舉考不中就沒官做,沒官做就意味著沒飯轍啊!
魏源故居
其實當時的讀書人,除了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之外,還有另外一條出路,那就是進入某位高官的幕府裡,給人充當幕僚。在1841年,魏源進入了當時的兩江總督裕謙的幕府,成為了一名幕僚。只是讓魏源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命運也即將在此時,出現了巨大的轉折。
在裕謙的幕府中,魏源重逢了一個讓他後半生命運為之轉變的人,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這林則徐和魏源也算是老相識了,他們都曾經是宣南詩社的成員。作為文學後輩的魏源,儘管科舉不順,但是畢竟才華擺在那裡,自然也是詩社招募的對象,和林則徐也就認識了。儘管兩人地位上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可是多年來他們惺惺相惜,書信往來不斷。
紐約唐人街上的林則徐雕像
直到1839年,林則徐登上了他職業生涯的巔峰,受命擔任欽差大臣,到廣州負責禁菸事宜。先是虎門銷煙,然後爆發了鴉片戰爭,再後來,林則徐成了背鍋俠,被革去了欽差大臣的職務,留在廣州等候發落。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1年,林則徐被降職為四品,發到兩江總督麾下協辦海防。一直考不中進士的魏源,也是在這一年成了兩江總督的幕僚。這一對分別了十多年的好友,就這麼重逢了。正是在這一時期,兩人間有過多次長談,而他們談話的中心,無外乎就是一個問題:為什麼咱大清幅員遼闊,雄兵百萬,居然被一個小小的英國打敗,還敗得這麼慘?
林則徐和魏源浮雕
魏源的觀點認為,大清之所以打敗仗,完全是因為朝廷科舉取士的方法有問題。靠科舉考試,並不能選拔到有真才實幹的人才。在這一點上,林則徐的看法更深刻、更清晰,他認為,朝廷之所以會敗給外國,責任並非在於科舉, 主要原因在於,朝廷的官員們對清王朝以外世界的太無知了。
也正因為如此,他命人翻譯了一批研究外國史地信息的著作,編訂成了一本名為《四洲志》的書籍,這也是國人了解海外世界的第一部圖書。另一方面,林則徐也命人收集整理了大量關於海外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資料,準備編訂一部更為詳細的著作。可惜的是,在這部圖書完成以前,他就降了職,編書的計劃,自然也就付之東流了。
四洲志
林則徐把這本《四洲志》,和他命人收集的海外各國的資料,擺在了魏源的面前。同時告訴魏源,在大清以外,還有很多的強國,英國不過是其中之一,大清應該向他們學習先進的技術,才能夠最終將他們制服,也就是所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林則徐帶來的圖書資料,確實讓魏源大開眼界。他越來越認同林則徐的觀點。為此,兩人約定,要一起將這些資料匯集整理,編訂一部全面介紹海外各國信息的書籍。讓朝廷裡的那些官員們、讓全天下的讀書人們,都好好認識一下這個世界!
可惜的是,編書的事業尚未起步,林則徐便再次接到了朝廷貶官發配的命令,這一次的目的地,是遙遠的新疆伊犁。此一去千山萬水,無奈之下,林則徐只好把所有的資料託付給了魏源。之後,魏源開始了艱難而枯燥的編書工作。總而言之,在經歷了近兩年的繁重工作之後,這部由林則徐發起、經過魏源接力而成的《海國圖志》終於問世了。
海國圖志封面
在序言裡,他寫下了自己編訂這本書的初衷: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洋人的技術,看作是奇技淫巧。然而這些有用的技術,恰是對付洋人的關鍵,只有善於向洋人們學習,才能最終遏制洋人的進犯。正所謂: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
海國圖志內頁
在編書的同時,魏源只好繼續準備著自己的考試。1844年,魏源終於考中了進士,得到了做官的機會。在做官的同時,他招募了熟悉地理情況的學者,共同對他的《海國圖志》進行修訂和擴編。三年後,魏源結合幾十種海內外著作,將《海國圖志》擴編成了60卷本。又過了四年,他更是將這部書擴編成了100卷的版本。魏源本來還有著更宏大的目標,想將這部書的內容擴充得更多些,可惜的是,沒過幾年,他就因病去世了,編書大業也就此止步。
海國圖志內頁
這部書裡,不僅有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政治制度乃至文化習俗,更是包含了最重要的一個觀點,那就是勸說中國人一定要有寬廣的胸懷,不要將西方文明看作是洪水猛獸,而應該取其長處,使我們自身更加強大。
海國圖志地球正背面全圖
在當年的中國,《海國圖志》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在保持了了幾千年的天朝上國的心態面前,魏源的呼喊,實在是太微弱了。中國就如同一頭沉睡的雄獅,睜開眼打了一個哈欠,便又接著睡了過去。就好像多年以後,左宗棠在修訂版的《海國圖志》的序言中所寫的那樣:本書編成後不久,魏源去世,轉眼二十餘年過去了,事局如故。這就很讓人感慨了:唉……當時的人們,還真是辜負了林則徐與魏源的一片苦心。
海國圖志日月蝕圖
海國圖志地球循環日外圖
當時的中國,就好像一塊堅硬的巖石,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就是敲打這塊巖石的第一記重錘,它或許沒能擊碎巖石,甚至沒能在巖石上留下一道裂痕。但是在它之後,一個又一個的後來者挺身而出,就仿佛一記又一記的重錘紛紛落下,這塊陳舊堅硬的巖石,最終會走向碎裂和崩塌。
《海國圖志》攻船火雷總圖
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就是帶動變革的第一聲號角。在此之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甚至於之後的兩次民主主義革命,紛至沓來。從這個角度上看,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就是劃破黑暗的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道閃光,是值得被我們這些後人所銘記的。
編輯:高智雅
素材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