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歷史發展
口內數字印模技術已經有了近40年的歷史,早在1980年,瑞士的Werner Mormann 醫生和義大利的 Marco Brandestini工程師就已合作研發了口內掃描技術
1987年Sirona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口腔修復 CAD/CAM 系統,即CERECⅠ, 成功發布了世界上第一臺商業化的口內三維掃描儀。
iTero於2007年由Cadent公司(以色列)研發並投入市場使用。
Trios 系統3Shape 公司(丹麥)於 2010年研發出Trios系統,並於2011年投入市場使用。
到現在,除了之前的幾大口內數位化印模系統外,還有3M公司的LavaC.O.S系統,加拿大的DWIO系統,我們國產的朗呈系統以及一些其他品牌。
02.工作原理
口內數位化印模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共聚焦顯微成像技術,三角測量技術和主動波陣面採樣技術。iTero品牌的口內掃描儀採用的就是共聚焦顯微成像技術。CEREC口內掃描系統則是三角測量技術的典型應用。Lava C.O.S.( 3M,美國) 口內掃描儀是現有系統中採用主動波陣面採樣技術的系統。
03.優勢與局限性
相比傳統印模技術,口內數位化印模還具有以下優點:
1.傳統印模技術需要經過臨床製取印模,翻制石膏模型來獲取牙頜信息,這些步驟均可能產生操作誤差。而口內數位化印模技術則可將流程簡化為一步實現,數字印模的誤差僅來源於掃描誤差,誤差來源的可控性大大提高;
2.口內數字印模可以獲取口腔軟硬組織的色彩信息,實現真彩色掃描;
3.通過口內數位化掃描可以實現椅旁數位化修復,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提高患者就診滿意度;
4.部分咽反射嚴重的患者對於傳統印模技術使用的取模材料難以接受,而數位化口內掃描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5.進行口內掃描時,醫生可以實時觀測口內牙體預備情況,便於及時進行調改,更為靈活。
但是,受限於目前技術發展,口內數位化印模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於缺少明顯解剖特徵的無牙頜,數位化印模獲取難度大、掃描精度低;
2.暫時無法獲取;動態功能咬合信息。
04.臨床應用
目前口內數位化印模技術在臨床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椅旁數位化修復:CEREC 系統是較為典型的椅旁數位化修復系統,在口內掃描快速獲取患者口內牙體預備數據後,隨即進行常規修復設計,可在20 -30min內完成修復體的切削製造。
2.數位化正畸:i Tero 口內掃描儀與 Invisalign 隱形矯治系統兼容,省略了傳統翻制、郵寄印模的繁複程序,實現了高效、便捷的隱形矯治器設計製作流程。
3.數位化種植設計:3shape種植設計軟體可以在導入口掃文件後,與患者CT整合,進行數位化種植手術方案設計,並設計相應數位化手術導板。
3shape Trios口內掃描
流程介紹
05掃描前準備
進行口內掃描前,要將此次掃描需要的物品準備齊全,除了口腔檢查常備器械外,還需要掃描頭,校準設備等。
首先將三維校準頭安裝在掃描槍上,在掃描儀上點觸設置掃描三維校準掃描儀,進行三維校準。口內掃描儀要每天進行一次三維校準。
接著將齒色校準頭及校準塊安裝在掃描槍上,在掃描儀上點觸設置掃描齒色測量顏色校準,按照屏幕提示進行齒色校準。口內掃描儀要每周進行一次齒色校準。
06.掃描流程
01.將一個消毒後的掃描頭安裝在掃描槍上,在掃描儀上點觸添加患者,錄入患者及醫生信息。點觸添加病例,選擇加工廠,相應牙位及修復體。若考慮作為寄存模型,則可選擇點觸選定研究模型。
02.患者體位可選擇45°,口內掃描儀置於患者左後方,醫生站立於患者右後方進行掃描操作。
03.患者牙面上的唾液會影響掃描的精度和速度,因此掃描前需用幹棉球擦拭牙面,然後用氣槍吹乾牙面。
04.掃描時,遵循先掃牙合面,再掃舌面和頰面,最後補足掃描缺漏處。
05.掃描下頜時,掃描頭朝下,掃描上頜時,可將掃描頭取下倒轉使其鏡面朝上安裝在掃描槍上進行掃描。
06.每次掃描完,需對掃描圖形進行修整,去除不必要的軟組織圖形。
07.上下頜掃描完之後,開始掃描記錄患者雙側咬合,確保患者咬合穩定一致。
08.咬合掃描完畢之後,對掃描儀上圖形進行檢查。
09.檢查無誤即可發送訂單至相應加工廠。
版權說明:轉載僅供行業專業人士參考及交流,不代表本帳號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對文中涉及到的藥理或實驗操作過程做過驗證,不視為醫療意見或建議。本帳號不對上述摘錄的完整性、準確性和真實性負責。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小呀醬整理綜合,感謝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Ya呀醫者 · 資源庫
陪伴你的口腔之路
文章排版不易,點下「在看」唄
點一下 以茲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