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孑然 圖|來自網絡
最新幾期的《乘風破浪的姐姐》裡,黃聖依自薦,當上了隊長,與她同組的隊員分別有伊能靜、張萌二人。
黃聖依為人比較強勢,是一個比較自我,又比較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
在第一次分組的時候,總是過於急切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多次打斷隊長丁當的發言,讓其在團隊中,絲毫未體現本該屬於leader的話語權,甚至讓丁當成為邊緣人物,讓其毫無參與感。
有好幾個鏡頭特寫,切換到丁當苦澀難言的微表情,都讓人很是心疼。
而伊能靜總是好為人師,十分喜歡抬高自己,在唱功上總是喜歡「指點」晚輩,給晚輩強行灌輸她的音樂建議。
張萌,個性比較火辣、直爽,心直口快,有一說一。
當網友看到這樣的分組,都直呼,「這個陣容肯定火花四濺,極有看頭!」
果不其然,在節目中當三個個性鮮明的人齊聚一堂,在團隊合作的音樂與舞蹈上,就產生了極其大的分歧,可謂火花四濺,冰凍三尺。
先是伊能靜又老毛病犯了,教黃聖依與張萌如何去更好地詮釋這首音樂,引得身為隊長的黃聖依極其無奈,在與張萌無聲對視時,作了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十分微妙的表情。
而「黃聖依看伊能靜的表情」也被一眾網友捕捉到,在節目播出當晚,更是被登上熱搜第一,被網友們大為調侃,二人也頗有一物降一物之感。
後是,張萌與伊能靜在舞蹈動作的詮釋上,有不同的見解。在那個當下,兩個要強的人,各抒己見,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頗有針鋒相對之勢。
我本來是對這組的團隊合作的能力與舞臺的呈現效果是深感擔憂的,但是看了她們的最終舞臺,說實話,是有驚豔到我的。
其實,仔細一想,我們就能明白,團隊合作的過程本就是一個相互磨合、相互妥協、相互認同與理解彼此的過程。
在她們的練習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向強勢,愛指指點點的伊能靜也會有低下頭沉默無言的時刻;
而一向大大咧咧的張萌,也有顆柔軟的內心,會察覺到伊能靜的突然沉默,會在事後詢問她,是不是不開心;
而愛插嘴的黃聖依,也會有隊長的王者風範,在她們二人爭論的不可開交,場面一度僵持不下的時候,會去調解,會讓她們二人折中。
她們都標榜自己是磨人的小作精,身上都有相同的特質,她們相處得很愉快。說到底,其實是因為「相似的靈魂不需要外界的任何作用,也會如命運般被彼此深深地吸引。」
所以,她們在團隊中,需要磨合一段時間,相處久了之後,才會發現,其實她們各方面都很合拍,她們本質上是同一類人,會心生惺惺相惜之感,進而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或者可以說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磁場。
你相信兩個相愛的人,即使是身處不同時空,甚至是在擁有一模一樣容貌的兩個人面前,也能一眼就認出彼此嗎?
臺劇《想見你》講述的就是這麼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把所有的一切定語和修飾語全部去掉,黃雨萱愛的始終都是李子維,李子維愛的始終的都是黃雨萱,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身份,卻是同樣的人,同樣的愛。
當時,我就在想,為什麼李子維選擇的人只能是黃雨萱?為什麼莫俊傑選擇的人只能是陳韻如?
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們身上都有一種相同的特質,讓他們都不由自主的被對方所吸引。
黃雨萱和李子維都是自信樂觀、活潑開朗,待人熱情的人;而陳韻如和莫俊傑都是比較孤僻敏感的人,喜歡獨處,喜歡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所以,他們總能穿透多維時空,穿透嘈雜的人群,鎖定彼此,找到彼此。
《你的名字》中有句臺詞:「重要的人,不想忘記的人,絕對不能忘記的人,就算我不記得你的名字,我也會一直一直拼命的尋找你。」
故事的最後兩人即使都失去了夢中的記憶,但始終都有一種感覺——我在世間尋尋覓覓,只為找一個人。
在東京街頭,三葉偶然遇到了瀧,雖然他們兩個都不記得彼此了,但對視著對方的眼睛還是不禁問道「你的名字是........」
就像林黛玉初入賈府時,寶玉那句,「這個妹妹我好像在哪兒見過」。
世間的情緣,往往就是這樣,雖未謀面,亦或即使失去記憶,也會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熟稔感,對彼此有種致命的吸引力,如宿命般緊緊纏繞。
我曾看到這樣的言論,「喜歡是乍見之歡,愛是久處不厭。」
也曾看到這樣的言論,「從長遠來看,夫妻性格應該是互補,這樣會相伴的更久。」
我一直都認為,愛如果只是久處不厭,是遠遠不夠的。
而伴侶關係是性格相似還是相近來得好?
我覺得都行,因人而異,但二者都有個前提,必須建立在三觀一致、相互認同與理解彼此的的基礎上。
但,我可能更傾向於,在朋友與戀人關係中,兩個相似的靈魂,在性格、審美、好惡等很多方面相似的人,在比較大程度上,會更容易被對方吸引,在短時間內就會有種天然的默契;
而性格互補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磨合,甚至可能需要有一些共同的經歷,才可能培養出這種默契,這種惺惺相惜之感。
在我看來,交朋友和談戀愛是有些講究「門當戶對」的。
現在,「門當戶對」一詞,或許更大程度來說,不僅僅是在家世背景、人脈關係、雙方經濟條件、以及身高、外貌等這些膚淺層面上的匹配,更多的是三觀一致,有著共同的目標,步調一致,甚至僅僅是有著共同的話題,聊的來。
「最好的愛情是棋逢對手,是勢均力敵的。」
正如錢鍾書與楊絳,他們之間的愛情有月上柳梢的浪漫,也有相濡以沫的扶持,他們是愛人,是朋友,有時甚至是對手,兩人有著相同的愛好和追求,以及相守一生的默契。
總覺得,張愛玲筆下「低到塵埃裡的愛情」,太過於委曲求全,是不健康的,是不平等的,是不會長久的。
無論是戀人關係、朋友關係,還是親人關係,一定是你在其中能夠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的,而滿足感與幸福感的源頭當是人格尊嚴的捍衛。
在這繁華盛世,願我們都能找到獨屬於自己的一輪「月亮」,就像範柳原最終在白流蘇的窗戶口,看到了「月亮」;
亦或是小王子在茫茫星球中,終是馴服了獨屬於他的獨一無二的玫瑰,於是建立了宿命般的羈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