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區西南角一座地標性建築裡,鳳凰衛視《冷暖人生》節目組在這裡經歷了一年一度最深的痛苦。
「殺了我吧,又要寫年終報告,做了那麼多好節目,全寫上顯得很沒重點,只寫一部分的話,又不知道怎麼挑,畢竟好些節目都拿了獎,這種痛苦,誰懂呢?」
今天,我們就打開《冷暖人生》年末的高光時刻,回顧這個本可以凡爾賽卻始終質樸無華的節目組的點點滴滴。
▴《冷暖人生》獲評為第26屆中國紀錄片十佳欄目 ▴
節目獲評為2020亞洲影藝創意大獎
最佳專題系列(國家獎)
2020歲末,鳳凰衛視《冷暖人生》獲選為第26屆中國紀錄片十佳欄目,其中新冠肺炎疫情特別專題系列節目還獲得了2020亞洲影藝創意大獎(Asian Academy Creative Award )的最佳專題系列(國家獎)!🎉 🎉 🎉
奔走一年,《冷暖人生》完美收官,收穫的不僅是臺上的獎盃,還有繼續堅持人文主義情懷帶來的口碑,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走出了一條「反凡爾賽」之路,就像剛剛獲頒最佳專題系列的新冠系列節目:
從封城首日起,《冷暖》記錄下了滯留在武漢的個體之間的冷暖相守;與此同時,後方團隊馬不停蹄集體「作戰」,迅速完成製作並播出《武漢1月23日》、《人在武漢》系列、《阿念》等節目。三月中下旬,海外疫情呈現上升趨勢,團隊又通過視頻連線來記錄海外華人的實況,製作了《疫鄉人》、《你在他鄉還好嗎?》系列節目,記錄下了這場瘟疫中的每一個重要切面。
1月23日凌晨2點,武漢突然宣布早上10點起市內市外交通全部暫停運營,幾乎是同時,《冷暖人生》節目組決定,要紀錄下武漢封城的第一天。早上6點,她來到了漢口火車站。▽
「10點以後就走不了了,請到前面辦理原價退票好嗎?」售票人員在站內大聲呼喊。站內外爆發了無數衝突,一方忿忿不平、一方疲於應對。▽
還有許多年輕乘客、大學生,就像這個姑娘一樣,只能怔怔地看著面前黑壓壓的人群,根本搞不清楚眼前這一切發生了什麼。▽
準備回家過年的工地工人們,面對著眼前幾十斤的行李和大塑膠袋、布包裹,也只能幹坐在大馬路上。▽
這時,有一個東北爸爸,懷裡抱著孩子,逆行回到武漢。見孩子沒帶口罩、吸著鼻涕,彭蘇掏出了自己的成人口罩。▽
「不管是在檢票口還是進站口,我不提問的話好像有什麼不妥,但不管問誰,問什麼,我都很想啐自己兩口。」 彭蘇當時說。《武漢1月23日》完整視頻 👇
👉 【人在武漢】完整版節目
「老子信你的邪噢,還要買衛生巾。」39歲的計恕輝,是湖北十堰人,一個美團的「外賣老哥」,也是《冷暖人生》節目組特約記錄者,疫情期間他承擔了各種各樣生活必需品的採買任務。▽
30歲的內蒙古小夥孫利民是做酒店業的,他把平常酒店裡儲備的消毒水、抹布等等所有用得上的防疫物資都捐了出來,借著志願車隊,親自運送。▽
「酒店醫院,哪裡有需要我們都可以去。」武漢志願車隊的愛心司機們,穿梭在火車站、客運站、醫院,護送醫護上下班,運送消毒水、消毒粉、口罩。▽
「沒有什麼能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這是許巍唱的《藍蓮花》,也是老記送貨時,老愛哼,卻還老唱錯詞的一首歌。如今,老記和這些可愛的人們,又在哪兒呢?
一臺電動車,一根電話線,一部手機……封城之中的武漢,陌生人們被這樣連接在了一起。
當時武漢連菜都買不到,外賣員老計,成了城內人的「衣食父母」。▽
王靜,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秘書長。從1月23日至2月22日,湖北心理熱線的團隊共接到了1287通求助電話,累計提供心理危機幹預2000次以上。
餘昌平,也被稱為「豆豆先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科醫生,新冠重症患者。在入院17天後,戴著氧氣管和口罩的餘醫生開始在視頻網站上發布短視頻,講述自己的發病和治療過程。
這些只是《冷暖》在疫情中記錄的一部分。許多人曾問過,《冷暖人生》這個名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充滿故事的2020,時代、歷史、人性、生命的力量濃縮聚集,為這個答案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解:「冷」是寒冷、黑暗、孤獨;「暖」是身處其中的我們依舊頑強的生命力與心中那一抹希望。
《冷暖人生》欄目總製片人、紀錄片導演、製作人,被《新周刊》評為「2009年中國電視榜:中國十大金牌製片人」——中國社會變遷敏銳的觀察者與記錄者、中國電視發展的見證者和推進者;其作品《挑山的人》、《陳堅的最後79小時》曾獲得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銀雨果獎。
《冷暖人生》欄目製片人,其作品《楊虎城之死》獲得2016年第22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3 屆深圳青年影像節中國電視紀錄片短片好作品獎。
《冷暖人生》欄目組策劃、編導,畢業於英國卡迪夫大學國際新聞紀錄片專業,2013年進入鳳凰衛視,其作品《直播江湖》和系列紀錄片《紅色中國的洋孩子》在第23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中分別獲短片十佳作品獎和長片十優作品獎。
鳳凰衛視資深編導,加入《冷暖人生》欄目十餘年,其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2015年,紀錄片《愛滋村十年》入圍2015年度英國國際廣播協會大獎AIB Award(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國內調查紀錄片項目大獎提名;同年,《我是鬼子兵》在中國電視家藝術學會、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舉辦的《讓歷史告訴未來》紀錄片主題活動中獲紀錄短片一等獎。
《冷暖人生》欄目組編導,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其參與製作的《汶川你們還好嗎》系列紀錄片曾入圍2018年第八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系列紀錄片」。
《冷暖人生》欄目組編導,《冷暖人生》15周年特別節目後期總導演,95後新生代導演。2017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其作品《十日告別》獲2019年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人文類紀錄片世界金獎,2020年憑藉作品《接屍人》再度入圍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
《冷暖人生》欄目海內外推廣負責人,新媒體運營,統籌與編導;《冷暖人生》15周年特別節目執行總導演,畢業於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與國際關係雙專業畢業,多次受邀擔任「紀錄片界奧斯卡」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韓國DMZ 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等眾多國際影視節、紀錄片節決策人;積極推廣鳳凰衛視與《冷暖人生》欄目優秀紀錄片,為團隊提升海內外影響力。其作品《少年時代》入圍2019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冷暖人生》欄目組編導,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主要作品有《侶行》、《帶貨主播的一天》、《情感獵手PUA》等。
正是由於他們的記錄,我們才得以在今天,在這個疫情受控的當下,回看一切,心裡增添一份感恩和力量。經過手足無措、迷茫彷徨,我們活過來了,並且收穫了一份更寶貴的禮物:生活會繼續,我們可以活得很好,無論何時。